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冒牌皇帝:我真的不是崇祯 » 第7章 大同会建在队上

第7章 大同会建在队上

    发完饷银,趁着士兵们兴高采烈之时,朱升宣布对大军进行整编。

    三万大军被整编为新编第一镇,最高指挥称总制,暂时由李邦华充任,负责整编工作。第一镇下设两个师,最高军官称师长,分别由唐通、白广恩担任。每个师设四个团,每个团设四个营,每个营设四个连。

    连以上的军官,根据先前登记的军官名录,根据其资历和能力,选拔任用,少数从新编第一营中调任。

    确定军官人选之后,再按照名录组建一个个连,排长班长人选,则有各连里士兵们自行推举能服众者。连组建完毕后,再整编为营团师。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具体实施则非常的繁琐麻烦,既要考虑到原先军官们的感受,又要挑选能力出众者任职,稍有不慎就会出大问题,便是朱升自己面对这样繁琐的工作也感到头疼无比。

    好在李邦华经验极其丰富,其在崇祯元年时便担任兵部右侍郎负责整顿京营,整顿效果非常明显。当时京营情况非常复杂,吃空饷、占役、虚冒现象非常严重,勋贵们占有京营战马,肆意役使兵卒,简直把京营当做自家仆役,整个京营十多万名额,能拉出去打仗的士兵不足两万。

    经过李邦华一番整顿后,京营缺额被补上,占用的战马也都被勒令归还,占役、虚冒情况遭到严厉打击,李邦华对京营进行了重新整编,军队战斗力明显上升。只是在整编中得罪了太多勋贵官员,遭到疯狂弹劾,才被罢官,而京营整顿工作也功亏一篑。

    眼下这三万人皆是从山海关撤下来的败兵,已经失去了根基之地,士气更是非常低落,原本军官很多都跟着吴三桂投降了满清,对李邦华来说比整顿起来比京营轻松太多了。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确定了大的方向后,朱升便把整编工作都交给了李邦华。

    当然朱升自己也不是为了躲清闲,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建设大同会组织,在三万官兵中发展大同会会员。

    首先要做的是宣传大同会思想。既然和大顺结盟,“锄强扶弱,反顺复明”的口号自然被废除了,取而代之的口号则是“驱逐鞑虏,天下大同”。

    朱升亲自编写了一个小册子,以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大同思想,核心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并重点强调当前阶段建奴是华夏之大敌。

    “天下非朕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朕不过作为首领统领万方。若有一天朕失德,天下人可以群起而逐之。”

    在册子中,朱升如是道,把君权神授直接给废了,因为作为穿越者的他清楚,愚民并不能保证大明江山万世一统。华夏的百姓其实早就不相信君权神授那一套,他们更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事实上君权神授这套忠君思想连大部分儒家弟子都不相信,要不然儒学讲忠君,却为何这么多信奉儒学的官员都争着抢着投降大顺、投降建奴?作为圣人后裔的曲阜孔家,更是世修降表。

    天下为公,人人为人,贤能者居其上带领众人,讲诚信,人和人之间要和睦相处。

    此外,朱升在册子中重点讲了华夷之辩,列举了建奴在辽东以及五次入侵京畿的暴行,宣传建奴率兽食人的禽兽作为,号召所有大明百姓都要团结一起,共同抵制建奴。

    册子编著完毕后,首先在以大同会会员为主的新编第一营中传播。朱升亲自给营中军官讲课,宣扬大同会思想精神,然后再传播到每一个士兵。

    当初在宋王府时,朱升便开过大同书院,给那一百多火铳手扫过盲,现在把识字班又重新捡了起来。从黑红册官员中挑选了几十个年轻的御史,让他们作为教师以册子为教材教新编第一营识字。

    当然,会员中原先就有识字者,学起大同思想更加容易许多。等到新编第一师整编完毕后,这些人将会被派入军中,以连指导员的身份宣传大同会思想精神,然后再在每个连发展大同会会员,建立大同会支部,把思想进步的官兵都吸收进大同会。

    大同会干部没有军事指挥权,但却有着监督权力。以后新编军中将再也不可能出现兵为将有这样的情况,以大同会控制军队,这是朱升借鉴后世军队的思路。

    当然这个过程会比较慢,但朱升相信,只要能坚持下去,早晚会建立一支新式的军队,一支超越这个时代的军队!

    因为知道形势危急,李邦华整编工作进行的很快,到达天津的第四日,新编第一镇连以上的军官基本挑选任命完毕,然后开始按照名册,由连长们自行挑选各连士兵,然后由士兵们自发推举班排干部,这个过程连长则不能干预。

    这样很简单粗暴,也可能会催生一些问题,却是最快成军的办法,排长班长若是不能胜任,将来再慢慢调整便是。

    而此时,张诚带着大队的大同会会员及家属也到了天津,接替了工作繁忙的李邦华出任新编第一营营官。

    同时来的还有落在后面的明朝官员,以及官员们的家属。若是包括撤到这里的关宁军家属,撤到天津城外的人口足有十多万,给粮食补给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宋献策忙着给新到曾经投降大顺的官员们建立黑红册,朱升则和黎玉田高第忙着安排运送百姓们继续南下。同时派人往山东购买粮食,沿着运河一下对撤退的百姓进行补给,朱升手握李自成赠送的上千万两银子,卖粮食的钱自然不缺。

    通州和天津都有大量的船只,都被征用了下来,沿着运河南下撤退会很方便,速度也会快的多。

    人手紧缺,朱升不得不把魏德藻张缙彦吸收进了内阁,位置排在黎玉田高第之后,然后挑选有能力的官员,组成南巡委员会,负责组织百姓南下事宜。

    朱升许诺,只要百姓们能安全撤到南方,每个官员都会在红册上记一分,这极大地鼓舞了黑红册官员们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