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周隋之际 » 525 分兵之议

525 分兵之议

    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崔澈的观点,他们轻视黎庶的力量,对此嗤之以鼻,只不过是不敢当面驳斥崔澈罢了。

    但也有人生出强烈的共鸣,譬如李世民,他感慨道: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高颎、宇文述荼毒苍生,夺人口粮,故而百姓怨之。

    “大王设置粥场,拯救万民于水火,两相对比,渭北之民又怎敢不尽心竭力,回报大王的恩德。”

    年仅十岁的李世民就有这般见识,引得在场之人侧目。

    崔澈赞许的点头道:

    “阿凤所言正是孤之所思,古语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此语,孤与诸君共勉。”

    不管内心是否真的认同崔澈的观点,跟随他远望的亲随们无不躬身受教。

    与此同时,也有人将崔澈的警告当成了耳边风,浑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在听说崔澈威胁其退兵,同时拒绝联姻的请求,只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

    正所谓主辱臣死,他的大臣们同样是怒不可遏。

    其中,麾下诸王之一的天柱王愤慨道:

    “人心不足蛇吞相,崔澈如今止步于大兴城下,未能全取关中,就已经将陇右视作私产,不容他人染指。

    “其人如饕餮,欲壑难填。

    “如今可汗好心出兵,助其一臂之力,然而崔澈言语之间,多有冒犯。

    “若是真使崔澈占据关陇,与之为邻,岂不是要受其指使,形同奴婢!”

    天柱王的一番话,更是引得众人纷纷进言,请求慕容伏允继续围攻天水郡(治上邽县,今甘肃天水)。

    他们个个说得正义凌然,但就其本心而言,阻止慕容伏允撤兵,更是不舍陇右人畜。

    好不容易东出,侵犯隋境,恰逢陇右空虚,不抢个盆满钵满,谁又愿意离开。

    麾下的大臣们不愿意走,慕容伏允也不想离开。

    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不然的话,如今坐在汗位上的还是慕容伏允的兄长慕容世伏。

    在发动叛乱,以武力登上汗位之后,慕容伏允便时常窥视隋朝,打听关陇的情报,这引发了杨坚的极大不满,哪怕慕容伏允是自己名义上的女婿,也对他深恶痛绝。

    这一天,慕容伏允等了许久。

    大臣们或许只是想抢一笔就走,但慕容伏允却渴望占据陇右。

    若是崔澈此番西征,在大兴城下,与高颎、宇文述等人战得两败俱伤,他未尝不能顺势东出,伺机而动。

    如今眼看天水郡城摇摇欲坠,这时候让他退兵,慕容伏允又如何甘心。

    况且,崔澈虽然嘴上喊着勿谓言之不预,但慕容伏允认为他在还没有夺取关中的情况下,并没有能力干涉陇右,故而并没有将崔澈的威胁放在心上。

    有群臣的支持,慕容伏允更是信心十足,他召见了一同前来的东隋使者。

    “我欲与燕王结秦晋之好,毅然东出,牵制陇右大军,使燕王能够从容夺取关中。

    “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天地可鉴,日月为证。

    “燕王却不能分辨忠奸,呵责之言,有如利刃,刺人肺腑。

    “还请贵使回禀燕王,吐谷浑并非燕王之臣,没有尊卑之别,只愿结兄弟之盟。

    “如果燕王执意问罪,吐谷浑虽然不及大隋强盛,但也是千里之国,不容欺辱。

    “假使燕王愿意重修旧好,还请送女远嫁,吐谷浑与燕王结自此合同为一家,则两国百姓幸甚。

    “否则,必然涂炭生灵,误及燕王大计!”

    慕容伏允不仅拒绝崔澈让他退兵的要求,甚至重提和亲之议。

    东隋使者有负使命,铩羽而归。

    天水至大兴,期间七百余里的路程,他快马加鞭,只用了四天时间败赶回了崔澈的身边。

    如今关陇各地收缩兵力,任由使者一路疾驰。

    崔澈听说消息,勃然大怒,尤其是听说吐谷浑在陇右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更是不能坐视不理。

    他立即召集诸将,升帐议事,沉声道:

    “吐谷浑侵犯陇右,杀我华夏子民,孤好言相劝,却被慕容伏允视作耳旁风。

    “是可忍孰不可忍!孤欲分兵伐之,诸位以为如何!”

    然而与以往不同,这一次诸将没有立即响应。

    在他们看来,东、南两面的土山堆垒得越发高了起来,再有几天,便能远远超出城墙的高度,可以架设投石车,与北方的高地一起,三面轰击大兴。

    等夺取了大兴,关中各地即可传檄而定,到那时,在出兵陇右,驱逐吐谷浑也不嫌迟。

    如今分兵,两地相距七百余里,沿途都是西隋的控制区,后勤难以保障,这是要冒极大的风险。

    一旦作战失利,势必要影响到大兴的攻防战。

    故而许多将领都以为崔澈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怒而兴师,愠而致战,实乃兵家大忌,这是连观音婢都明白的道理,这些跟随崔澈南征北战的将领们又如何不知道。

    就在众人迟疑之际,有资格列席旁听的徐世勣却出列赞同崔澈的看法。

    众将纷纷对其怒目而视,以为是这少年只是阿谀奉承。

    然而徐世勣却从容不的分析道:

    “陇右之民有倒悬之急,翘首以盼王师,如久旱望甘霖。

    “而高颎、宇文述视若无睹,任其遭受吐谷浑的残害,民众大失所望。

    “慕容伏允言语不恭,无非是认为大王不能插手陇右局势。

    “若是大王派遣三万精骑,长途奔袭,携带半月之粮足矣。

    “出其不意,吐谷浑人绝无防备,必能大胜。

    “而大王解民倒悬,陇右人心,尽入大王彀中。

    “至于大兴守军,已然丧胆,有十余万步卒围困,高颎、宇文述必然不敢出城浪战!”

    经过徐世勣这么一分析,众将恍然大悟,也不再反对分兵,纷纷向崔澈求战。

    崔澈更是大喜,徐世勣所言,正是他执意要分兵救援陇右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