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周隋之际 » 534 议和班师

534 议和班师

    天水城位于上邽县,崔澈与慕容伏允便是约定在上邽与冀城的县界,交换俘虏,缔结和约。

    只是二人都信不过对方,故而带齐人马,使得这场和谈,更像是两军对阵。

    但好在崔澈与慕容伏允都保持了理智。

    崔澈不愿与吐谷浑过多纠缠,收取关陇才是他的目的,能把吐谷浑赶走就已经完成了此次出兵陇右的预期。

    而慕容伏允麾下的士兵多于崔澈,但刚刚经历一场败仗,军无战心。

    人的名,树的影,崔澈南征北战这么多年,还是打响了他的赫赫凶名。

    如果可以选择,慕容伏允希望是自己重新整顿军队后,诱使崔澈去攻河西、青海等高原山地。

    当然,前提条件是军队已经恢复战斗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士气低落,畏敌如虎。

    这场议和,双方都诚意满满,吐谷浑在陇右掠夺了不少物资,希望能够安然退回国内,否则一旦被崔澈黏上,不一定能够把这些收获带回去。

    而崔澈也急于从陇右抽身,回去关中主持大兴攻防战。

    因此,二人虽然信不过对方,但也都没有耍什么小心思。

    吐谷浑释放了在陇右各地掳来的汉人,而崔澈也遵照自己的承诺,将袭营以及后续各部追击所抓获的吐谷浑士兵尽数放归。

    两军列阵的中心,一处凉亭内,慕容伏允叹息道:

    “这一战,我输在低估了大王对陇右民心的重视,如果我没有假借大王的名义,大王也许就会一心攻取关中,而不会分兵陇右。”

    崔澈对于这一个问题,也没有自己的答案,事情没有如果,它终究是发生了。

    “可汗也知道孤为了救援陇右冒了多大的风险,就应该清楚本王究竟下了多大的决心。

    “今日你我两家议和,还望可汗恪守和约,牢记本王保境安民的决心。

    “若是陇右再生事端,纵使远隔万里之遥,孤也会兴师问罪于可汗!”

    胜利者就应该有胜利者的姿态,崔澈清楚,怀柔根本不能使慕容伏允归心,他语带威胁的警告道。

    慕容伏允再次躬身向崔澈请罪,崔澈这才缓和了态度。

    二人没有对此前约定的和约内容有过多的修改,仅仅是慕容伏允向晋阳称臣,同时也接受了崔澈代替小皇帝杨颢给他的册封。

    两家就此罢兵,慕容伏允领军归国,舔舐伤口,而崔澈也在要回了被掳百姓后,准备离开。

    他将安置民众的任务交给了丘和,临行前,还与丘和叮嘱道:

    “大兴尚未攻陷,孤急欲班师,联络陇右诸郡的任务,就交给丘公了。

    “待孤全取关中,自会领军西进,重回陇右。”

    对于崔澈的嘱托,丘和自然不会拒绝:

    “臣谨遵王令。”

    崔澈其实也只是随口提一句,让丘和为自己提前联系陇右诸郡。

    至于陇右诸郡是否献地归附,与丘和的口才无关。

    只在于崔澈是否能够如愿夺取关中。

    届时大军进抵天水,而陇右各郡孤悬于外,但凡不是愚忠之辈,必然举城来降。

    与高母辞行后,崔澈又与高士廉话别,提醒他不可松懈,以防自己回师之后,吐谷浑卷土重来。

    高士廉、丘和一并将崔澈送出天水城,崔澈遥望西北,那是敦煌的方向,也是西域的方向。

    隋朝初年,敦煌还是归属于中原王朝。

    但当时隋朝的国策,要么是先北后南,也就是先打击突厥,再灭亡南陈。

    要么是先南后北,先统一天下,再打击突厥。

    并不注重经营河西走廊,故而敦煌亦为吐谷浑所占据,一直到了如今。

    也正因如此,与西域的丝绸之路,也被吐谷浑所阻绝。

    崔澈收回了目光,他清楚,自己与吐谷浑的和平不会长久,哪怕是为了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保障河西走廊的安宁,将来也要灭亡吐谷浑。

    在崔澈回到陇关之时,吐谷浑围困陇右各郡城的部队也已经响应慕容伏允的命令,陆续退兵。

    陇右之富,富在天水。

    崔澈很能理解慕容伏允派出小股部队围困其余各郡,而以主力直扑天水的做法。

    在敦煌被吐谷浑占据以后,如今陇右共有天水、陇西、金城、枹罕、浇河、西平、武威、张掖等八郡。

    由于杨广南迁,迁徙的多是关中之民,陇右未伤根本,八郡仍有人口11万4541户。

    其中天水占据将近半数,有民5万2130户。

    而人数较少的,譬如浇河郡,仅有2240户,西河郡则为3118户。

    如果崔澈是慕容伏允,也会抛开沿途各郡,进攻最富庶的天水。

    毕竟陇右本就不多的兵力,又被宇文述征调部分前往关中,根本无力阻拦他进军,而吐谷浑人驱赶牲畜作战,也不必担心粮道遭受袭扰。

    在崔澈离开后,丘和就遵照他的吩咐,一直在联络各地郡守,亲笔书信,向他们宣扬崔澈是当世明主,宽仁爱民,希望能够劝服各地郡守归附。

    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秉持观望的态度,但这世上却还真有愚忠之人。

    张掖太守阴世师诛杀丘和的信使,将信使的头颅挂在了城门上,以此表明自己忠贞不二。

    崔澈得知消息,倒也并不意外阴世师的举动。

    毕竟原时空中,李渊举兵叛乱,留守长安的就是这个阴世师,他不仅捕杀李渊庶子李智云,株连李渊的亲属,更是连死人都不放过,掘了李渊的祖坟。

    也就是崔澈有先见之明,在祖母过世后,将崔季舒的坟墓从邺城迁回了安平老家,否则说不定当时的相州刺史李景在得知崔澈起兵的消息,还真会把崔季舒刨出土,让他见见太阳。

    在越过陇山之后,崔澈已经不再关注陇右之事,除非是又有外寇入侵,否则都要往后稍稍。

    贞元三年(公元608年)七月十一,正是初秋季节,崔澈领军重新回到了雍县。

    这一次不再需要掩藏消息,故而崔澈得以入城歇息,李渊特意为崔澈准备了接风宴。

    另一位岳母大人窦氏也在后厢问起了女儿闺中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