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周隋之际 » 560 燕王三辞

560 燕王三辞

    薛收将豆卢毓带去囚车,途中,他刻意压低了声音,提醒道:

    “今日可能会让国舅受些委屈,但是国舅的忠贞,大王都看在眼里。”

    豆卢毓闻言,悬了一夜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他回道:

    “还请薛郎转告大王,能为大王效力,虽死无悔,又何况是受点小小的委屈。”

    薛收颔首,便不再言语,他将豆卢毓投入囚车,便转身去向崔澈复命去了。

    窦氏再次见到崔澈,是在女儿李秀宁的陪伴下,与他在回廊上撞见的。

    显然,昨夜崔澈一番话,还是给她造成了困扰,窦氏一时间心乱如麻。

    但崔澈却早已经将昨夜之事抛在了脑后,他当时就是想与窦氏倾述自己年少时的想法。

    有倾述的欲望,于是也就做了,他有随心所欲的资格。

    并不是真的要得到窦氏,毕竟如今的窦氏,既是他的岳母,同时也不再年轻。

    崔澈固然好色,却不会受下半身的支配,他是个有底线的人。

    正如他对窦氏所说,李渊终究是战死沙场,而非病故、老死,他也只能放下年少时对窦氏的爱慕。

    相互见礼后,崔澈的冷淡,也浇灭了窦氏内心的一小撮火苗,二人彬彬有礼,仿佛昨夜之事不曾发生。

    众人用过早膳,军队再次出发。

    漫天大雪中,被剥得只剩单衣的豆卢国舅,蜷缩在囚车中瑟瑟发抖。

    沿途百姓不知囚车中的是何人,又犯了什么罪,但总有看守囚车的热心士兵介绍道:

    “这位是当朝国舅,圣人顽劣,欲举国相让于燕王,国舅并未劝谏,奉诏前来宣旨,惹得燕王大怒,如今便是要将他押往晋阳受审!”

    两旁的百姓指指点点,这让豆卢毓感受到了难以启齿的羞辱。

    支撑着他的,无非是心中的信念。

    自己作为天子的国舅,若是不表现出对燕王热切的忠贞,哪怕燕王记着他当年献出晋阳的功劳,不会清算。

    但豆卢毓被贬官也是可以预见的,

    毕竟他能当上中书令,是因为他是当朝的国舅。

    等到杨颢被赶下皇位,豆卢毓又有什么资格继续占据着中书省。

    大军护卫着崔澈的车驾行至晋阳,百官都在城门处等候,他们向崔澈见礼之后,在房玄龄、裴秀的带领下,纷纷为豆卢毓求情。

    “大王,国舅无罪,还请大王明察。”

    “圣上顺应天命人心,禅位大王,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情,并非儿戏,还请大王受诏。”

    “大王,我等百官会议,都认为若不是大王,社稷早已倾颓,大王之功,盖过高祖,为何还要推辞!”

    百官叩首而请,崔澈一时间手足无措,但他还是不愿松口。

    正僵持间,城门洞里传来一声高呼:

    “太后驾到。”

    众人纷纷为太后的仪仗让开一条通道,豆卢太后坐着车驾缓缓而来。

    “微臣拜见太后。”

    群臣齐声下拜,崔澈也不例外。

    “众卿家平身。”

    豆卢太后说罢,走下马车,问崔澈道:

    “老身听闻燕王曲解了大王之意,不愿受诏,还责怪国舅不知劝谏,将他囚送晋阳。

    “今日老身特意替天子再为大王送上一封诏书,大王可是要将老身也一并投入囚车?”

    崔澈惶恐不已,赶忙请罪道:

    “臣安敢对太后无礼。”

    豆卢太后放低了声音,用只有他们二人能够听清楚得音量,娇滴滴地说道:

    “大王对妾身无礼的地方还少么。”

    崔澈跪在豆卢太后身前,低垂着头,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只是众目睽睽之下,这对野鸳鸯的大胆也仅仅局限于此。

    豆卢太后将崔澈扶起,宽慰道:

    “我们这双孤儿寡母,全凭大王照料,才有今天。

    “若不是大王,只怕我们母子早就身首异处。

    “还请大王不要多心,禅让之事,是老身与圣上一起做出的决定,并非受人蛊惑。”

    与影视剧里太后自称哀家不同,哪怕豆卢太后年仅三十三岁,也得要以老身自称。

    说着,豆卢太后从女官手中接过一封新的诏书,当众宣旨。

    在祖君彦、豆卢毓之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不出所料,崔澈依旧不愿接旨。

    回到晋阳,崔澈并未前往大明宫面圣,而是遣散军队后,径直赶回燕王府,闭门谢客。

    关于天子要禅位于燕王的消息,如今已经传遍了晋阳内外。

    杨丽华、杨阿五自然是听说了这件事的,二人内心五味杂陈。

    崔澈在后院左拥右抱着二位妻子,说道:

    “周宣帝曾立五位皇后,崔某今生能有二位皇后就已经知足。”

    杨阿五许久不曾便崔澈这么亲密的拥抱着,哪怕是老夫老妻了,脸上还是泛着红晕。

    杨丽华内心就复杂多了,她一生的经历,可谓是坎坷至极,曾做过北周的太子妃、皇后、太后,又成了隋朝的公主,到如今还要做新朝的皇后。

    她并没有反对崔澈篡位,杨颢这个侄儿再亲,又怎么亲得过自己的丈夫、儿子、孙儿。

    “大王将来又会如何安置今上?”

    但作为姑母,杨丽华还是忧心侄儿将来的处境。

    杨阿五闻言,也将目光看向了崔澈,等待着他的答复。

    崔澈将二人搂得更紧,说道:

    “高祖皇帝将你二人下嫁于我,恩同再造。

    “我如今谋国,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如高祖当年骑虎难下。

    “还请二位公主放心,将来我会划出一县,作为今上的封国,让他能够祭奠宗庙。

    “在其封国内,他可继续沿用大隋的年号、服色,享受天子礼仪,一如山阳公的旧例。”

    二女闻言也放下心来,有崔澈这番话,无疑也能弥补内心对这个侄儿的愧疚。

    杨丽华又问道:

    “大王何时将菩萨奴唤回来?”

    崔澈称帝建国,太子的人选自然没有争议,必定是燕王世子崔弃疾。

    自古以来,就没有太子久镇地方的道理,崔弃疾必然是要被征召入朝。

    崔澈此时还没决定由谁去徐州接替崔弃疾,于是敷衍道:

    “这件事,等将来再说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