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我能连接一千年后 » 第三十九章 三国演义

第三十九章 三国演义

    时值腊八,寒气逼人。长安城里家家户户都开始烧起了取暖的炉子。

    路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

    但是节日的气氛却越来越浓了。

    甚至还有人家燃起了鞭炮。

    吉庆街,有一个店面正在装修。

    只是面前的两个木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上面写着两行对联,乃是:一壶酒,悠游人生;一张嘴,说破天地。

    “听说这个酒楼,请了一个说书先生,技艺高超,一张嘴,天上三百年,地下五千里,全在谈笑之间。”

    “好大的口气。”

    “便是城南的梨园大师,也未必有如此口气。”

    众人皆是指指点点。

    胡掌柜则是躲在柜台后面,看着门前的众人,心中却是忐忑不安。

    虽说苏落的酒楼经营策略,在雍丘城里施行的很好。

    但这里终究是长安城,他也不知道这个策略能不能够成功。

    那八百册图书全部卖掉,他心中更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这个酒楼,便是苏落在长安城里新开的悦来酒楼。装修已经大差不差,还剩下个牌匾和一些桌椅板凳。

    再有三天的时间,悦来酒楼就将开张大吉。

    他走到楼上,来到说书艺人罗大嘴的房间。

    “罗大师,三天后可就全靠你了。”胡掌柜说道。

    “掌柜的放心,这《三国演义》我已是胸有成竹,只要一开口,定然能够博得满堂彩。”

    罗大嘴是苏落找来的说书艺人。他原本是个乞丐,有日在路上,苏落听见他在唱着一个类似莲花落的曲子。

    苏落便瞧中了他的才能,将他培养成了说书先生。

    他在苏落的手机上,已经听了很多遍的《三国演义》的书文,尤其是袁阔成和单田芳的评书,他更是听了无数次。

    如今他已经模仿的惟妙惟肖,尤其是单田芳的嗓音技巧,几乎分辨不出是两个人。

    连苏先生都对他的评书赞誉有加,其他人还不是趋之若鹜?

    这便是罗大嘴信心的由来。

    胡掌柜也是听过他的评书,自也是如痴如醉。

    但这里是长安城,情况总是跟雍丘城有所不同。

    “胡掌柜,你也是忒多心。既然苏先生都认为没问题,那自然是没问题的。的。”罗大嘴知道胡掌柜心中有些焦虑,便跟他劝解道,“我跟着苏先生有半年的功夫,还从来没有见过他有办不成的事情。”

    腊月十一,是个好日子,宜动土,乔迁,开业,婚嫁,忌远行,迁坟,入殓。

    “小邱,鞭炮准备好了吗?”胡掌柜高声喊道。

    小邱,是店里的一个伙计。他听见胡掌柜的喊声,便也高声喊道:“都准备好了,共有三十六挂,六六大顺。”

    “小王,舞台收拾齐整了没有?今日乃是开业大吉,千万不可出了岔子。”

    叫做小王的伙计,此刻正在台子上跟着罗大嘴收拾,闻言便也高声回道:“都齐整了。”

    胡掌柜东瞧瞧西望望,生怕有地方疏忽了。

    他在雍丘的悦来酒楼做了二十多年的工,单是掌柜也已经七八年的时间,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张。

    他楼上楼下的跑,足有两个时辰,方才将开业的事体都弄完备。

    只剩下挂起招牌了。

    这个工作,本该是东家苏落来做的。

    但苏落不打算到长安城里来,所以这个事情只能是由胡掌柜来做了。

    被一路红布蒙着的招牌,缓缓的挂到了门上方。

    胡掌柜将红布扯了下来,便露出了金灿灿的悦来酒楼的烫金招牌。

    随着红布落下,三十六挂鞭炮齐鸣。

    声音响彻了整个吉庆街。

    整个街上的人,都被这鞭炮声吸引。

    “竟然是鞭炮,还是三十六串。”

    “这酒楼到底是什么人开的?”

    朝廷购买了十万串鞭炮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城,但是鞭炮只有在卢见增的店铺才能够买到。

    但实际上这个店铺从来没有公开售卖过,因为鞭炮刚刚运到京城,便会被达官贵人们抢购一空。

    寻常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买到鞭炮。

    他们见到悦来酒楼开张,竟然能够一次性燃放三十六串鞭炮,心中默然的生出一丝敬畏之心。

    三十六串鞭炮燃放结束,酒楼门前的空气中漂浮着硫磺的香味。

    “悦来酒楼开张,今日酒水全部七折出售,饭菜六折。”

    小邱开始大声喊着招揽顾客。

    但是多数人,只是在门前张望。过了两刻钟,方才有零星几个客商走进了店里。

    “这是何物?”客商刚走进店门,便瞧见了一个牌子。

    “这是节目单。”

    牌子上写着一行字:日中,评书《三国演义》前两回。

    客商也是个识字的,三国他这自然是晓得的。只是这《三国演义》是何物,心中颇为好奇。

    他走进店内,只见酒楼分为上下两层。

    一楼分为两个区域,外围则是普通的桌椅,占了整个一楼的五分之三的面积。

    另外一块区域,则是一个舞台,舞台下方则是三张桌子。

    为了与其他的桌椅有所区别,这三张桌子乃是用紫檀木制成的,三面摆放的椅子也颇为豪华。

    舞台上也只有一张桌子。

    客商指着那三张桌子,轻声问道:“为何它们跟其他的桌椅不同?”

    “客官,那里是贵宾区域。需要十两银子方能入座。”小邱说道。

    “什么,十两银子?”客商闻言,颇感惊讶。

    “是的,这十两银子不包含酒水,只是贵宾区的收费。”

    客商禁不住摇摇头。

    只是为了吃顿饭,便要拿出十两银子购买一个贵宾位置,甚是不值。

    这几张桌椅,除了奢华些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特别之处。

    他随便选了个位置坐下。

    二楼是雅间。

    小邱将菜单递给客商,轻声问道:“客官,您要吃点什么?”

    客商拿过菜单一看,上面的很多菜名,他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这个是什么?”

    “这个呢?”

    客商几乎将整个菜单都问了一遍,方才小心翼翼的点了三个菜,一壶酒。

    两刻钟后,便到了日中十分,只见罗大嘴穿着一套长袍马褂走到了舞台上。

    长袍马褂是苏落特意给他设计的。

    因为他觉得,说书还得是穿着长袍比较顺眼。

    罗大嘴径自做到桌子后面,将惊堂木一拍,险些吓了那客商一跳。

    如今酒楼里,也只有三个顾客。

    都是进来尝鲜的主儿。

    罗大嘴说了一通开场白,便念起了定场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罗大嘴侃侃而谈,声音洪亮而富有磁性,客商竟是听得如痴如醉。

    只是他终究离得舞台稍远,却不尽兴。

    于是他不自觉间来到贵宾区的一张桌子上坐下。

    这里距离舞台较近,能够听得更加清晰。

    “客官,这里是贵宾区域,您不能坐在这儿。”小邱走上前对客商说道。

    客商闻言,颇为尴尬。他待要离开这儿,却见罗大嘴正说到桃园结义,义斩黄巾这一节,心中瘙痒难耐。

    于是他便从怀中取出一锭银子,递给小邱道:“这是二十两银子,你且先拿去,顺带将我餐食移到这儿。莫要扰我听书。”

    小邱见状大喜,慌忙接过银子道:“客官您少待,小的这就将您的餐食搬过来。”

    酒楼内总共只有三个顾客,在罗大嘴的《三国演义》吸引之下,都坐到了贵宾区的位置。

    小邱此时忙活的更加勤快了。

    约有半个时辰的费工夫,罗大嘴终于将前两回讲完。

    正好停在了曹操献刀之前。

    客商此时正听得起劲儿,忽而戛然而止,心中彷徨不已。

    急的抓耳挠腮。

    “诸位客官,今日只将这两回,若要听后续详情,可于明日正午时分,来酒楼听书。”说完罗大嘴便离开舞台,回到楼上房间。

    客商虽然心中焦躁,但也无可奈何。

    他离开酒楼之后,便往北而行,一路直来到一处人家。

    门上挂着匾额,乃是韦府。

    客商长驱直入,高声喊道:“韦公,今日学生寻得一个好去处。”

    “什么好去处,竟让你如此兴奋?”

    这个客商姓温,名叫温瑞。

    乃是韦述的学生,只是他仕途不畅,后来却去做了客商。

    “今日吉庆街,新开一家酒楼,端的是清雅异常。”温瑞说道。

    韦述笑道:“不过是个酒楼罢了,能有何清雅之处?”

    “韦公下午与我同去看一遭便知道了。”

    韦述,乃是天宝年间的史学家,著有《唐职仪》《西京新记》等,后因在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了伪职,而被薛纾困辱,不食而卒。

    他见温瑞这般邀请,便只好与他一同前去。

    约在酉时三刻,韦述与温瑞来到悦来酒楼,却见里面已是人山人海。

    甚至都寻不到一个座位。

    温瑞找到伙计小邱:“我要一个贵宾的位置。”

    看着温瑞递过来的银子,小邱却没有接。

    “客官,贵宾已经没有位置了。”

    温瑞看着周围,皆是站立的人群,心中暗道:“总不能让老师,也跟这些贱民站在一处吧。”

    他这般想着,却听见有人高声喊道:“韦公,您老也来听书?”

    温瑞循着声音望去,竟是从贵宾区传过来的。

    在贵宾区域中间的位置上,坐着一个人,正是御史中丞张晓。

    适才的声音,便是从张晓的口中发出来的。

    在张晓的身后站着一人,正是中午时分在酒楼中吃饭的一个客人。

    韦述闻言,便走了过去,寻个位置坐下。

    温瑞只好站在韦述的身后。

    因为这个桌子已经没有位置了。

    除了张晓之外,另一人便是尚书右丞卢奂。

    “张大人,卢大人,这里有何雅致,竟然引得两位前来?”

    “韦公不知道?”张晓颇为疑惑的问道。

    韦述摇了摇头,轻声说道:“温瑞告诉我,此处甚是雅致,有清雅之趣,故此过来瞧瞧。”

    张晓那大声说道:“你这门人,惯会卖关子。此处雅致之处,便是说书了。今日乃是开张之日,正是讲的三国故事。”

    “三国?”韦述兴趣缺缺,“《三国志》,老夫熟读十数遍,有何意趣,却要听人讲故事?”

    “韦公,且慢急躁。待到时辰到了,你听一听便晓得了。”

    众人饮酒畅谈,很快便来到戌时。

    一声锣响,让原本闹哄哄的酒楼,瞬间安静了下来。

    罗大嘴走到台上,端坐在桌前,将惊堂木一敲,便开始了说书。

    此时酒楼内,不比中午,已是人满为患。

    只有贵宾区,略显宽敞。

    虽是酒楼内,嘈杂不已,但罗大嘴的声音,总是能够或有或无的传到听者的耳中。

    定场诗刚刚念完,便听到韦述敲桌而叹:“甚妙,甚妙。”

    “此诗气势磅礴,颇有一份悲壮之感,不但宇宙之沧桑,亦且人生之奈何。”卢奂点头称赞,“单只是此诗,便有可称之处。”

    “文辞虽是俗白,却甚有趣味。”张晓亦是赞叹道。

    这个时代,还没有白话小说,更不用说还是长篇巨制了。

    罗大嘴的评书说的是惟妙惟肖,众人听得是如痴如醉。

    半个时辰的时光,一晃而过。

    只见罗大嘴惊堂木一拍,高声说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罗大嘴从舞台上退出,却见桌子上摊下来一块布。上面写着几行字:“明日正午时分,续讲《三国演义》,欲要听后续情节,请于明日准时前来。”

    张晓、韦述、卢奂等人,亦是意犹未尽。

    “虽有荒谬夸张之事,倒是颇有趣味,引人入胜。”韦述赞叹不已。

    张晓却将小邱唤了过来,轻声问道:“他所讲之书,可有印刷本子?”

    “回大人的话,《三国演义》乃是东家编写的小说,如今已经写到第二十回。已是印刷了八百本,欲要在京城里售卖呢。”

    张晓从张巡那儿,已是知道苏落在京城里开酒楼的事情,同时也知道苏落发明了一种印刷术。

    “此书共有多少回?”韦述问道。

    “我听东家说,有一百二十回。”

    “书在何处,老夫可否买上一本?”

    小邱闻言大喜,慌忙喊道:“掌柜的,来书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