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龙吟晚唱 » 第二章惊才绝艳一

第二章惊才绝艳一

    一年一度的国考如期而至。华帝烜也在开考前一周收到了吏部下发的允许参考的通知。

    果不其然,今年的通科考试一如既往的难。

    首先从报考人数上就能看出来。国考专考招录五千余人,参考人数有近八万人,而报名参加通科考试的人数,寥寥无几。然后是科目,专考根据各部门需要略有差异,考察两至四门,而通科要考,语文、数学、外语(宇宙通用的一门语言,是宇廷最正式的一门官方语言)、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时事要闻,六科之多。

    多考两门,不只是多背几本书那么简单,更是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备考的难度之大,面临的挑战之艰,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很多时候大家都觉得参加通科考试的考生更像是一个孤独的勇者,独自艰难地行走在黑暗中,寻找着微弱的光亮。

    专考会根据报考部门需要划出一个考纲范围,通常考题涉及内容是不会超出大纲要求的。历年来专考的考题涉及的超纲题目,实属罕见。可通科考试就完全不一样,相较于专考的有迹可循,通科考试就显得令人难以捉摸。若是遇到今年的出题者心好一点会给你列个长达几页的参考书籍供你参考。

    是的,你没有看错,是长达几页的参考书籍!

    当然天下之书,浩瀚如烟,又岂是几页纸能写完的,这不过是给考生一个心理安慰罢了。事实上通科考试的考题涉及的范围,限于又不仅仅限于这几页纸。出题者想考什么就考什么,半夜梦中之思亦有可能成为一道考题,可谓是十分的“大大咧咧”。

    实际上,通常情况是绝大多数年份的出题者都不会给你勾画范围。你在官网查询考纲范围的时候,只会看见一个大大的略字。

    因为按照通科考试原本的设计理念,这类考试就是要考你博古通今、通晓万物。如果出题者都给你说了,那就和专考没什么分别了。如此一来通科考试不就形同虚设了吗?所以,这不是出题者为了图省事,而是其本身就是一道考验。

    世人常常感叹“通科之难,难于上青天!”。因此每年参加国考的绝大多数考生看到通科考试都望而却步、避而远之。当然,也有不少头铁的考生硬是不信邪,偏要去啃啃这块硬骨头。

    如此这般,考试难度又大,参考人数又少的通科考试,为何一直不取消,还要费力不讨好的年年开考。其原因就在于联邦公认的人才选拔理念,在这个问题上历朝历代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所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想治理好这万里江山,需要众建贤才。但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光靠某一领域的突出,并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就好比“木桶效应”,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因此必须得有一些能统筹兼顾的人来任总机衡,引导和统领各领域有序的发展。而这样的人,万里无一、难得一见。故此只能采用这种相对抱瓮出灌,近似海底捞月的考核方式来寻找这样的人才。

    纵然通科考试难度极大,但是五百年来却没有一朝一代废止过这项考核。而事实证明这也是正确的决定,因为绝大多数选择通科考试并且考过了的人,其能力见识,眼光格局都比专考的人高出一截。

    华帝烜看着考试多达六科的考试科目,心中暗自腹诽——这哪里是考人,这简直是在考机器啊!干脆放个超智能机器在呢考算了。别说闭卷考试了,就是开卷考试,抱个百科大典在呢,都憋不出几个字。以前那些人都是咋考的啊,文曲星、武曲星转世吗?

    说归说,华帝烜的身体还是很诚实,自觉地打开了笔记本和平板电脑——咱不能灰心,开考前临时抱佛脚还是有必要的,这脚我得多抱抱。

    看着平板电脑上关于今年联邦大朝会的各种视频和材料,华帝烜拿起笔开始研精致思起来。

    大朝会的内容是通科考试最后一门时事要闻的必考内容之一。要求考生分析今年的国策,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提出一定的见解。这是这门科目主观题里最难的,也是整个通科考试里最难的。

    难点之一在于你对国策的剖析阐释。一旦你离弦走板、去题万里,那整门科目就毫无悬念地直接被判为零分。很多考生浅见寡识、才疏学浅,在自己把握不清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各种视频和材料里铺天盖地、难辨真假的解读误导,最后考试的时候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在国策的剖析阐释上,即便是历练老成、见多识广的考生,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将题目中涉及的议题理解透彻,更何况那些初出茅庐的白面书生。

    难点之二在于你对国策的评价判断。这项决策好与不好、实用与否,需要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多考生认为全国的中流砥柱讨论出来的决策能不好吗?再者你能随便妄议国政吗?因此很多考生对于题目涉及的决策不乏溢美之词,通篇只言其好,不说其恶,以博考官好感。当然也有另辟蹊径、标新立异的考生,他们对这些决策则是痛毁极诋、破口大骂。

    其实在阅卷场上,这两种都不会得到高分,甚而有些还会被判为零分。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不可执一为定象。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有好有坏。一项政策惠及一部分人,就会有另一部分人受损。那么怎么实现一举两得、两全其美,才是肯綮所在。

    一项政策之所以能通过,必然是经过砥柱们反复磋商讨论的结果。让你评价判断,不是让你进行皮相之谈,而是看你有没有推陈出新、创新求变的想法。

    何况,即便你已经推测出考官的心思,可真到考试的时候,让你写出个一二三来,你还真不一定能写得出来。抛开你临场发挥不说,就是你所能想到的,文武百官也都能想到,你所想不到的,文武百官也能想到。三个臭皮匠,尚能赛过诸葛亮,更何况这是国家一众精明强干之人坐在一起商讨出来的结果。

    因此你想在时事要闻这门科目里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难乎其难,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