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朝当皇帝 » 第五百五十七章 滑轮,龙门吊

第五百五十七章 滑轮,龙门吊

    用力的摆了摆手道,

    “好了好了,少说那些没用的啦!”

    他有些意兴阑珊的又说到,

    “远距离运送,你们想不到办法,朕可以理解,不过平日里你们又是怎么短距离移动这东西的呢。”

    这时周镇有些不好意思的道,

    “这个……臣等是用滚木,一点点的……”

    听到这,李天忍不住捂着额头再度苦笑了起来。

    真是恨不得,朝他们每个人的屁股上狠狠的来上一脚。

    他能想到这样的画面,一大群膀大腰圆的壮汉,赤裸着上身,喊着整齐的号子,扛着一根根碗口粗的原木,将整机器一点点向前挪动的场面。

    那画面简直是太辣眼了,弄得李天都不由自主的笑出了声。

    他拍了拍周镇的肩膀说到,

    “周镇啊周镇,你接手天工院已经快小半年了吧,脑子怎么还是这么死板,你难道就想不出别的好办法了吗!”

    周镇被李天说的脸色通红,躬身道,

    “是臣愚蠢,辜负了陛下的期望,臣愿接受任何惩罚!”

    李天叹息了一声道,

    “算了,这也怨不得你,你每天要忙的事那么多,没时间琢磨改进的事,也是情有可原。”

    说着他又提起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了起来。

    他这次画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只是一组动滑轮和龙门吊的简易草稿而已。

    画完这东西,他指着动滑轮以及龙门吊对在场的一种工匠和周镇等人解释道,

    “这东西叫做滑轮组,只需要用很少的力,就能吊起很重的东西。

    这东西叫做龙门吊,用的时候只需要将东西吊起来,微微一推动就能轻松的将重物移动起来。”

    这两样东西,以此时的铸造技术,都能简单的实现。

    而且滑轮这种东西,其实在中国唐宋时代就已经出现,最早的文字记录则是出现在汉代的‘墨经’一书中。

    然而,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很多东西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明明老祖宗已经研究出来,并且整理成册的东西,可后辈依然不会使用,没有大规模传扬开来。

    李天对他们的失望,不是因为他们没想到这东西,而是分明查阅一下古籍或者开动一下脑筋就能很快解决的问题,最终却还是要自己来点醒他们才可以。

    众人都看着李天手中的两幅图,都是沉默不已。

    其实只要是有正经传承的木匠匠人,多少都是听说过这东西的,其他的匠人即便是没见过,可根据自身的经验,只要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尤其是周镇,这个文人转职成的工程师。

    他第一时间就认出了,李天画中的东西,就是他曾经在一本古籍中见到过的东西之后,整个人更是羞愧的无地自容。

    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上,周镇惭愧的对李天说到,

    “臣惭愧,原来老祖宗早就给了我们指示,而我等却依然闭门造车,不思进取,臣实在是罪该万死,有负皇恩啊!”

    李天叹息了一声道,

    “好了好了,老祖宗的智慧千千万万,你们一时间没能想到这么多,也情有可原!”

    “这次就这么算了,今后再遇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记得多翻翻古书,要是在古书中在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还有朕可以询问。

    虽然朕每天日理万机的,可抽空指导一下你们的时间还是能抽出来的。”

    “朕对你们失望,不是因为你们不够认真不够努力,而是你们依然保持着从前的想法,什么事情都想着用简单粗苯的方法来。

    人若是不动脑筋,那和一头蛮牛有什么却别,你们说是不是!”

    周镇等人低头道,

    “陛下教训的是,臣等一定谨遵陛下教诲!”

    李天在此摆了摆手,让他们起身。

    见他们一个个面如死灰,萎靡不振的样子,李天也知道自己这话说的有些严重了,稍微思索了一下,劝慰众人道,

    “你们也不要气馁,其实吧,这也不能怪你们,天工院本就是匠人们聚集的地方,读过书的人本就少,而你们这几个有学识的人,又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时间想不到这些办法也正常。”

    “不过这种情况,是必须要改变的,今后天工院的事情指定会越来也多,越来越难,朕也不是万能的,事事都能给出解决的办法。”

    “你们要学会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提取前人智慧,不管的锐意进取才行啊。”

    “前段时间,朕不是让你们找人编撰一部新的工典吗,现在准备的怎么样。”

    周镇眼神有些躲闪的低声道,

    “陛下恕罪,臣这段时间实在是太忙了,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这方面的进展,此时也只不过是刚刚开了一个头而已。”

    李天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之后慢慢的说到,

    “朕也知道天工院的人手不足,朕已经想方设法的在帮你们寻找人手了。这次的工举不是招揽了不少的学子吗,有了他们的加入相信你们很快就能缓过劲来吧!”

    周镇抬起头来说到,

    “陛下不提,臣险些忘了说,这次工举通过测试的人,一共只有百多人,而他们其中大部分都是不怎么动匠人技艺的读书人。

    一部分学识比较深厚的,臣安排他们进行工典的编撰,剩下的一部分,则是安排到一些技艺精湛的匠人身边做学徒。

    目前他们的学习进度还算不错,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他们中已经有不少人,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了。”

    李天点了点头,对这件事还算比较满意。

    “工典的编撰乃是重中之重,这么慢可不行,这样吧,朕给你写个条子,你明后天去翰林院,国子监找些人过来,和你们一同编撰。”

    “在朕的预想中,工典今后,不仅是今后天工院以及天下匠人工作内容的标准,更是培养新时代匠人不可或缺的典籍。”

    “有了这东西,你们查阅起资料来也能轻松不少,遇上尺寸不明等事情时,也能有个参考。”

    “它不仅对大明将来的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更是能以此形成一个不可动摇的规范,通行天下,意义十分的重大,这点你们要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