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跑男 » 第十四章 城西窝棚

第十四章 城西窝棚

    衡州。

    先前的高瘦男子正喜滋滋地接过军需官递过来的5两安家银,转手又将银子交到自家婆娘手里。

    “这银子你且收好,我们先去城西领一处窝棚,你再进城购置些炊具,对了,记得割上二两肉,给母亲和孩子们打打牙祭。”

    听到自家男人的吩咐,女子忙不跌点头,却又有些不舍地说道:

    “当家的,这割肉要不就算了吧,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何况这银子还是你押上性命换来的!”

    “吔?!让你割你就割,哪儿来那么多废话,咱们不吃不要紧,孩子可是在长身体嘞!

    还有,往后你也不用太担心,为夫如今当了兵,每月不是还有饷银吗,我会定期给家里寄的,这老人和孩子你要好生照顾!”

    女子红着眼看着眼前的男人:“当家的,如今兵荒马乱的,我就是怕,怕你......”

    “怕我死了是吧?”男子笑道。

    “咦?!呸呸呸......休要胡说,快往地上吐口水!”女子嗔怪道。

    “哈哈哈,放心,除了阎王爷你这小娘皮,一般人可收不了你男人。”

    女子顿时娇羞地别过头......

    “诸位,家小愿意进城安置的,自个儿到城门处办理入城手续;愿意到城西窝棚安置的,现在跟紧我,莫要走丢了!”一名知府衙门的官差扯着大嗓门宣布道。

    高瘦男子凑上前问道:“官爷,不知那土地......”

    那官差瞥了高瘦男子一眼,见这家伙正是从始至终问题最多的那人。

    当即笑骂道:“愣头青,就你屁话多!”

    高手男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这土地租赁一事,待你家小安置下来,自会有人上门给你办理,安心等着吧!”官差又补充道。

    这时,官差跟前陆陆续续不断有人加入。

    “嗯,这一批人数差不多了,大伙儿,跟我走吧!”官差挥挥手,带着一众家属向城西走去。

    高手男子扛起粮米,一手牵着最小的孩子,一家人缓缓向城西走去。

    “当家的,你说咱们该租多少土地?”女子兀自开口问道。

    “嗯......如今为夫从了军,那咱们家就还剩5口人,劳力充其量也就你和老大,那咱们便向桂王府租上10亩地,再多的话你们母子二人也耕种不了......”

    看着平日有些沉默寡言的男人,今日却是如此喋喋不休,女子心中顿时百般滋味。

    于是顺从地点点头道:“当家的,都听你的。”

    其实就水稻而言,根据相关记载,明代南方常田的稻谷产量的亩产大概在2.5至3石左右。

    这一石,在古代有很多种用法或者算法。

    据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因此,在宋代1石合92.5宋斤,1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曾给出一个实测数字,1升大米(精米)重1.5斤,则不难算出明朝的一石米约重153.5斤。

    当然,这个斤是指明代594.6克的一斤。

    明代说一石米,也分精米糙米两种,各地不同的大米品种也有差异。

    按照现代的计量单位与方法,明朝一石精米重量大约在92到94公斤左右。

    高瘦男子若租十亩土地,假如都用来种水稻且一年一熟的话,那年产稻谷大概在25至30石左右,也就是2300KG至2700KG左右。

    按照稻谷六成出米率来算的话,十亩地一年可产出大米1380KG至1600KG左右。

    再根据古今换算,一个人一天大概吃一斤半粮食,半斤菜,半斤肉。

    而古代生活条件简陋,这里便将肉菜折算到粮食中,那么古人平民一人一天消耗的粮食就是2斤左右。

    而一个五口之家,一天消耗的粮食便接近10斤,一年则需耗粮1800公斤左右。

    当然,上述算法皆是立足于理想状态,而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出入。

    这时,只见先前的壮汉也扛着一带米粮跟了上来,远远便高声疾呼:“王大力,等等兄弟啊!”

    高瘦男子闻言,向壮汉招招手:“二虎兄弟,这边!”

    壮汉名叫赵二虎,先前乃是一名猎户,身材高大威猛,又异常壮实,是以那选拔新兵的千总一眼就相中了他。

    这时赵二虎跟了上来,又跟王大力的老娘和婆娘打了声招呼,看了一眼领头的官差,这才低声问道:

    “这是要去城西窝棚?”

    王大力点点头:“是啊,咱们一路逃难,早已做了好死在路途上的准备。

    如今到了这衡州,虽说有了些钱粮,但往后的日子还长呢,当节俭一些,兄弟便决定先带家小去城西的窝棚安置。”

    赵二虎也叹了口气:

    “是啊,本以为还要一直往南边逃......

    这桂王府慈悲,愿意租土地给大家耕种,还免税三年,大力兄弟拖家带口,如此安排最是合适不过,待今后条件好些,再搬进城来。”

    王大力赞同地点点头:

    “说实话,兄弟我不想逃了,如今只想安定下来,即便贼寇大军压境,但只要他们敢来,兄弟就敢跟他们拼命!”

    赵二虎微不可查地点点头。

    又拍了拍肩上的粮米道:“大力兄弟,我的给你!”

    王大力一惊:“二虎兄弟万万不可!”

    赵二虎笑道:“收下吧,兄弟我孑然一身,还有那长官不是说了军中管吃喝么,那这些粮米我就用不上了。

    更何况你这妻儿老小一大家子,加上兄弟给你的这一石粮米,也够吃一些时日了!”

    见王大力还在迟疑,赵二虎笑骂道:“难不成还要让兄弟给你送过去?也罢,那便一起走吧!早点完事,天黑前还要到军营点卯呢!”

    说完便跟着王大力往城西窝棚走去。

    西城。

    安西门外,过了承水(俗称“草河”,湘江支流)。

    那数千人正在一起劳作的场面便一览无遗,顿时惊呆了王大力和赵二虎。

    只见前方开辟出了数千亩土地,大量流民正在来回穿梭忙碌着。

    这些流民分工明确,挖土的、挑水的、抬木头的、垒石的、搭建窝棚的......应有尽有。

    而正前方不远处,矗立着一座约三丈高牌坊,几名石匠正手持银饼站在竹梯上,卖力地在牌坊上打磨着。

    “众志成城?”

    王大力正看着牌坊正中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

    “哟,你这愣头青居然还认字?”那官差有些诧异地道。

    王大力又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笑道:“在下上过几年私塾......”

    “既如此,你便将这左右联也念出来给大家听听吧!”官差笑道。

    王大力便捏着下巴有模有样地上前辨认牌坊左右两边的对联。

    “壮志凌云创千秋伟业”

    “跃马扬鞭追日月乾坤”

    “好,好啊!如此雄心壮志的对联,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王大力惊叹不已。

    官差闻言,一脸自豪地道:

    “数日前,桂王府永明王殿下驾临此地,见了数千人齐劳作的场面,突然有感而发。

    命人取来笔墨后,只见殿下挥笔如麾,瞬息而成,有如神助!”

    那官差此时犹如打开了话匣子,开始滔滔不绝地向众人介绍着。

    “不瞒各位,那日本人有幸在场,亲眼目睹!百姓们感念殿下恩德,便联名请求府尊在此立下石坊,府尊便命人将字拓于石上,以此铭记殿下恩德!”

    众人闻言,顿时感动莫名。

    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一路南逃,不知目睹了多少人病死、饿死,可从来没有任何人肯向大家伸出援手。

    “活菩萨啊!”

    顿时有年老的妇人叹道。

    众人皆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好了,大家随我来吧,想来我那同仁早已等急了!”官差催促道。

    众人依言跟了上去。

    沿着承水一路往前,众人只觉得一路上道路异常平整,前方一排排整齐的棚户也已映入眼帘。

    这时另一名官差迎了上来。

    “可是新兵家属?”

    带路的官差回到:“正是,这是第一批,你赶紧安排吧,后面还有很多呢!”

    那迎接的官差一脸疲态地说道:“唉,这流民来了一批又一批,何时是个头啊,兄弟我已经好几天没睡过一个好觉了。”

    “再忍忍吧,听说府尊正在扩充差吏人数呢,到时候人手充足些,咱们也就轻松了。”

    “唉,但愿如此吧!”

    那官差说完,接过带路官差手中的名单,又从背囊里取出大串木牌,开始分发棚舍:

    “王大力,王大力家属可在?”

    王大力闻言,连忙回应。

    “这1001号棚舍归你了!晚些时候将会有人来为你的家人登记造册,这木牌切忌不可遗失!”

    “下一个,孙二楞......”

    ......................

    王大力顿时喜滋滋地推开棚舍地门,带领着家人走了进去。

    只见这棚舍长约三丈,宽约两丈,木头框架,基础则用土石垒成,就连那茅草屋顶好像也混入了草木灰料,如此便不易漏雨。

    “啧啧,这哪是窝棚啊,明明就是一间房子嘛!这桂王府真是下了大功夫!”赵二虎看的啧啧称奇。

    王大力将粮米放到墙角,与婆娘紧紧相拥在一起:“娘子,咱们逃离家乡数月,如今在这衡州,总算有个家了!”

    夫妻二人顿时相拥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