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袭汉 » 第八章:规划

第八章:规划

    方司行一行人护送随行百姓回到天辅山已是深夜。

    营寨本就窄小,此番收下公孙瓒手下不少残兵败将加上流民更加拥挤不堪,方司行急忙下令张丑陈时清点人数,杜衍率军绕营而行,维持治安。

    半个时辰后,陈时张丑回到了他的身边。

    “老大,人头查完了。这次总计新收了两千降兵,投来的百姓也足足有三千人。”

    陈时说着面露喜色,寨子短短一月内时间竟壮大到如此,他作为最早一批人怎能不开心。

    “这三千百姓里,壮丁人数几何?”

    方司行反问。

    “老大,这公孙瓒守城日久,征兵不断,青壮年加起来也就二百人,剩下全是妇孺老弱,肯定不能入军。”

    方司行点头,思索片刻——

    扩充编制确实是当务之急,五千人说起来不少,但想要北上讨伐公孙度,占据辽东还要抵御戎夷……赵括都不敢这么编。

    可这事急不得,陈时说的没错——汉朝末年民不聊生,也正是因此才有黄巾起义这样的反抗。

    诸侯分立后兵戈四起,为了保证自己的竞争力,各方都在奋力征兵。易京城周边经过袁绍公孙瓒的几番相争,百姓早就被折磨的苦不堪言。

    现在来投奔自己也是图个安稳,自己怎么忍心又怎么能再次抓丁呢?

    所以这两百人他决定另做他用。

    铸造武器,食物供应,饲喂马匹都需要人手,这些人安插到这些岗位再合适不过。

    至于剩下的老幼妇孺,坦白来说,在接下来向北的行军中确实是累赘,演义书中刘玄德携民渡江就吃了大亏。

    但刘备说过举大事者以人为本,所以他能在不占天时地利的情况下仅凭人和与孙曹三分天下。

    人望的积攒其实是个很蛋疼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袁绍得放示好的自己离开。可这其实是需要长期投资的东西……

    无论如何,自己不能对这些百姓弃之不顾,他们既然投奔了自己,那就是天辅山的一员,他这个老大必须照顾好每个人。

    而且一个势力发展是要有基本盘的,粮草会没有,士兵会战死,不可能永远去抢别人的或者招揽降兵,想要建立一个精密运转的国家机器,百姓是基本盘。

    后期为什么魏国需要吴蜀两国联手抗衡?说白了就是曹操一统北方的时间早,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口增长都更快,所以给后人留下了挥霍的资本。

    他思虑再三——决定在辽东郡附近建立一座城池安置百姓,对公孙度徐徐图之。

    敲定这些后他看向一边待命的杜衍,

    “这些百姓和降兵之中可有私塾塾师?”

    “有的。”

    杜衍退下,不一会儿领了个老人过来。

    老人精神矍铄,身上衣袍虽然处处有缝补痕迹却干净异常。像枝没有树痂的枯木,倔强挺拔。

    “周迟先生乃是孝桓皇帝朝太学博士,说是鸿儒也不为过,公孙瓒曾多次招募,先生只是留在私塾。

    学费收取只凭听者良心,甚至白白听讲亦和其余诸生一视同仁。所以家贫如洗。”

    杜衍语气敬重,

    方司行见状也赶忙行礼,演义里凡是有名的诸侯都是礼贤下士的,表示态度是必要的。

    “吾心不贫。”老先生大笑,笑声坦然。

    “不想先生如此学问竟甘愿如此,还请不吝赐教。”

    方司行很是感慨,历史长河中从不缺少周迟这样的人,这就是华夏薪火相续的原因。

    “老朽愚钝,只读书几本,学问不深,教人尚可,为将军出谋划策恐怕有心无力。”

    老先生说的诚恳,方司行自然也没理由怀疑,毕竟也不是所有博学多才的人都有那么多坏心眼的……

    “勾心斗角之事,不脏先生求学之心。今求先生,是为另外之事。

    世道混乱已久,百姓求生尚且不易,何况求学?故学问落没,百姓无知,贤才隐没。

    方某想请先生慧眼识珠,从这天辅山中挑选可教的苗子,饱学之后再教他人,则学问又盛矣。”

    教育不仅会惠及千秋,更能润泽眼下!这是作为千年后的后人的切身体验。

    老先生先是一愣,随即不断点头抚掌,

    “甚好甚好!将军既有此心,老朽岂能不出力!”

    “先生可有学生?”

    “有几人就在寨中。”

    陈时很有眼力,叫着杜衍把周迟的三个学生带了过来。

    “不知有先生几成学问?”

    方司行看着几个稚气未脱的小书生,年纪预计不过十二三,向周迟问道。

    “将军何不亲自验证?”

    周迟看起来很是胸有成竹。

    方司行等的就是这句话,赶忙差人搬来在公孙瓒府邸搜刮的密卷。

    又不能承认自己是文盲,只能用这种手段喽!

    他示意几个小书生朗读密卷,小书生们有些疑惑……这识字认字的阶段他们确实已经过了,但也只好照做。

    方司行认真听着,暗自在心中记下。

    密卷的内容和他想的还不太一样……大部分内容竟然是关于公孙瓒自己的手下,各种小心思和把柄。

    这也让他突然意识到,一个势力的人多起来时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时候甚至可能会大于外部的威胁。

    关于其它势力的情报也不少,比如刘备在曹操的辖制下开始装起了玩物丧志,袁术兵败如山倒眼看走投无路……这些都是演义里交待清楚的大事,并不是方司行想要听到的。

    他稍有失望,直到他听到了一个名字。

    “赵云?”

    他惊呼出声,

    “你刚才是不是说赵云还在易京城城郊并未远走?”

    小书生被他过激的反应吓了一跳,只敢一连串的点头。

    方司行喜上眉梢,他很少在手下面前喜形于色,毕竟当老大的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那可是赵云啊!

    五虎之一,甚至被很多书评说成一吕二赵,百战百胜的完美武将!

    细细想来,赵云这时确实是因为公孙瓒不听劝阻弃之而去,演义里也曾说袁绍多次招揽他,所以想必还在附近。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公孙瓒的密报里的主题竟然不是如何找回这位将军,而是提防他投敌泄露军机。

    虽然他对刘备恋恋不舍是肯定的,但自己也未必没有机会,这也是必须要争取的。

    行军打仗武将太过重要,刘备前期手下稀少却还能生存下去就是因为有关张这样的猛将。

    杜衍固然可靠,但说到底是个没在任何史书上留下名字的人物。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能招揽赵云,他北伐公孙度成功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