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游苏记 » 第六章 积蓄实力

第六章 积蓄实力

    宋宁请求张肃向县令进言,于城外搭设帐篷,让灾民可以暂时栖身,并从灾民中选拔得力人员,管理灾民秩序。同时开设粥棚,每日施粥救济,划分区域,注意清洁卫生,防止疫情动乱。

    然而,却被张肃拒绝了。

    不仅拒绝,张肃更是严厉地批评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赈灾救民那是县令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你我不要多事。更何况,此次灾民众多,又岂是那么好安置的?且不说我们县有没有这个能力,就算有,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县令大人也不会做的,要是一个不好惹出什么乱子来到时怎么办?”

    “可是。”宋宁道:“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城外的灾民一个个活活饿死吗?”

    张肃道:“不然还能怎样?时局一年比一年坏,哪一年没有饿死几百上千人?我们能保证自己不饿死就算不错了,哪管得了别人的死活?更何况这些还是从北边逃过来的难民,并非本地的乡民。就算我前去进言,王县令也不会听的。不过,虽然官府不会出面开仓放粮,我们却可以张家的名义在城外开设粥棚,施舍些稀粥以赚取名声。只是,开设粥棚意思一下就行了,不能超过县中的其他大户,而且家里的粮食也得囤积起来,不能都拿了出去施舍他人。我们张家实力有限,每天施舍个一百份稀粥就够了。知道了吗?”

    宋宁闻言不由默然,当即点头没有再劝说。因为张肃有一句话说出了官员们的真实尿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当然,这只是文雅的说法,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是我职责范围内的事,我才懒得搭理。

    这些灾民是北方来的,与他们无关,所以大多数地方官员都是和张肃一样的想法,根本就不会救济和安置灾民,大多只会不闻不问,将灾民驱赶出城了事。

    可怜宋宁只是县中一小吏,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多救下几个人。

    正是感受到这种无力,宋宁心中才更加忧虑,更加愤怒!放眼帝国,对待越来越严重的形势,这些上位者们,这些所谓的帝国“精英”们竟都是这种态度,这天下如何能不乱?这帝国如何能不亡?

    十一月,胶东之乱被朝廷平定。张岩松授首,胶东当地的官员,也被清洗了一遍。朝廷免除胶东三年赋税。胶东之乱遂平。

    然而,从北方逃难来的灾民却并没有减少多少,每天,仍有许多人因为没有吃的而活活饿死。

    宋宁想救,然而,灾民实在太多了,他救得了一个,救不了成百上千。即使他将妻子的嫁妆全部献出去,也不过杯水车薪罢了。

    张肃等人对待灾民的态度让宋宁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大苏帝国的危机。胶东之乱虽然平定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历史的经验告诉他,后面更大的动乱正在如火山一般酝酿着,随时可能爆发。

    他虽然倚靠上了张家,但张肃之流,固然精明能干、深通明哲保身之道,但囿于自身的眼光和历史局限,缺乏真正的智慧和远见。在即将到来的天下大乱之中,张家连一条破船都算不上,若仅依靠张家,他仍难逃随时覆灭的结局。

    时间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张肃等大多数人却依然盲目乐观,只以为各地动荡与暴乱不过疥藓之疾,只要朝廷大军一到,随时可以扑灭。

    所以,他们对于灾民依然蔑视,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灾民看似可欺,但当他们越来越多,一起站起来时,整个大苏王朝,都将在他们愤怒的咆哮中颤抖,然后不可避免地滑落进深渊。

    届时,再没有人能够控制局面,大苏帝国将成为历史,而各路野心家也将纷纷而起,整个天下就此拉开诸侯并起、群雄逐鹿的序幕。

    宋宁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他必须在天下大乱来临之前,积蓄出足够自保的力量。

    宋宁是个极为果决的人,当即将家中的钱财全部拿了出来,于城外农庄大肆招揽流民。

    当然,有限于自身的地位和财力,所谓的“大肆招揽”名不副实。实际上宋宁只是招揽了250人而已。

    250人中,除150名青壮之外,剩下100人均为十岁上下的稚女儿童。之所以还招小孩,宋宁是打算亲自授业,作为弟子培养的。他将教他们习文断字、经济算数等实用之学。这100人因为年龄尚幼,三观性格等尚未定型,正好方便宋宁加以灌输和引导。

    而150名青壮,宋宁则打算将之打造成为自己现在急需的私人武装及有力臂助。

    乱世之中,唯有武力才是保障。

    正所谓“枪杆子中出政权”,乱世之中,宋宁想要在短时间内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力量,目前来说,没有比招揽流民更好的方式了。

    自古草莽出英雄。乱世之中,之所以能够涌现出许多豪杰,不是乱世中的人特别聪明,而是时势造英雄。太平年代的人们没有乱世的舞台,所以有志难舒,声名不显而已。

    若非秦末乱世,刘邦不过泗水一亭长、萧何不过沛县一小吏、樊哙不过当地一屠夫而已。

    若非三国乱世,刘备不过一织席贩履之徒、关羽不过一逃犯、诸葛亮也不过一书生而已。

    所以,所谓英雄,也不过是普通人罢了。应该说,这天下所有的英雄豪杰,从一开始都只是普通人。之所以后面能一步步成为人人瞩目的英雄,除自身天赋超群、拥有巨大潜力外,时势、机遇、毅力、汗水、运气等也不可缺少。

    宋宁相信,在这县城之内,在那城外流民之中,定然也存在着一些英雄人物。所谓高手在民间,只要有机会,这些人定然能够在乱世之中迸发出耀人眼目的光彩。

    所以,对于自己私底下招揽的流民,宋宁十分上心。他亲自考察、培养,凡不符合他内心标准的不过施舍一两顿饭食而已。唯有忠实可靠、身怀技艺者他才会细心培养,委以重任。

    对于这些人,宋宁可谓不惜血本,倾力栽培,力争将之打造成为只忠于自己的骨干力量、私人武装。

    与此同时,宋宁利用张家的关系,迅速向当地的官僚阶级与士绅阶层渗透,在不断拓展自己人脉的同时,还将手伸向了张家的商贸与运输领域。

    无论古今,不管动乱年代还是太平盛世,想要有一番作为,所需必备的条件都逃不过人、名、财三字。人指人才、人口,名指名望、名位,财指财富、钱粮。而这其中又属人才最为重要。宋宁招揽流民并倾力培养,为的就是储备人才,他不像世家豪门,本身就拥有各类人才,他一介白身,只能靠自己招揽和培养。

    至于利用张家的关系结交当地官吏、乡绅以及涉足商业领域,则是为了拓宽交际、积累财富。

    总的来说,宋宁做的还算成功。一年后,仕途上宋宁再次进步,成了户曹的实权人物。

    人才上,他招揽的200名流民,最终通过他考验被他重用的共有30人,其中成年青壮10人,小孩20人。换句话说,150人最终他只取了10人,这比例低的叫人感动;小孩因为可塑性强些,比例要高些,但100名小孩他最终也只取了20人。

    10名青壮,被宋宁安排到了自家管事、县中户曹、城外农庄、城中店铺等处,成了他如今的有力臂助。而20名小孩也在他的精心培养下飞速成长。

    10个成年人中,有一人名叫聂忍者,沉稳干练、才赋超群,不仅刀枪棍棒,样样精通,且熟谙兵法,精于骑射,更难得的是忠诚可靠、人情练达,真可谓才德兼备、文武全才。如今已成为宋宁的左膀右臂,极受宋宁看重。

    聂忍出身不凡,应是官宦子弟,只是不知犯了何事,全家被抓,他自己也沦为了罪犯。天幸胶东饥民暴乱,主家被抢,聂忍趁机和其他难民一起从北方逃了出来。因宋宁收留并帮他重新更换民籍,聂忍十分感激,很快便在10人中脱颖而出,被宋宁委以重任。

    除聂忍外,另外9人也相当不错,分别是陈用、余九、褚卫、吴买、慕同、林猛、张英、罗鸿、谭霄,9人虽然比之聂忍有所不及,但也俱皆不凡,各有所长。

    宋宁根据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分别予以重用。像陈用、余九有商业之才,长于治理政务,善于殖货,宋宁便让他二人打理自己的产业;褚卫为人稳重,擅于统筹规划,安排管理,宋宁便让他做管事,协助妻子张茹打理宋府;吴买头脑灵活,大胆心细,且处事圆滑,善于机变,宋宁便让他跟着自己到了户曹,帮他往来应酬,结交人脉;慕同为人木讷,不善言辞,但心灵手巧,多才多艺,不仅精于农事,而且还会烧砖建房、打造农具,制作弓箭、刀枪等武器,是难得的技术性人才,宋宁便让他打理城外农庄。林猛、张英、罗鸿、谭霄四人孔武有力,粗通拳脚,宋宁便让四人跟着聂忍学习武艺,训练私勇,保护宋家及名下产业。

    20名小孩有12男8女,都是10岁上下,有好几个甚至没有名字。宋宁干脆统一给他们起名,根据年龄大小,12名男孩依次叫宋一、宋二、宋三……宋十二;8名女孩则依次叫宋大乔、宋小乔、宋月乔、宋玉乔、宋诗桥、宋雨乔、宋雪乔、宋冰乔。

    8名女孩的名字还好,12名男孩的名字可就十分敷衍了。不过12人年龄尚小,对这么操蛋的名字竟也没有异议,反而欢天喜地的不知多高兴。

    宋宁见了,多少有些惭愧。不过,他就是重女轻男怎么了?12人的名字虽说俗了点,但简单易记,也挺好的嘛。

    于是12人的名字就这样定了下来……

    除这30人外,剩下还有220人。其中有六十多人心术不正、好吃懒做,宋宁直接将之驱逐走了,其余一百五十余人还算忠厚老实、诚实本分,做事也还勤勉、比较听话,宋宁便都留了下来。只是,他们资质平平,并无多少培养价值。宋宁便让他们跟着聂忍、陈用等人,或保家护院,或喂马驾车,或砍柴扫地,或到店铺中当伙计打杂,或到城外农庄干农活等等,总之,也给他们一碗饭吃就是了。

    手底下有了人,再加上张家的关系,宋宁很快在剧县打开了局面。一年后,张茹的嫁妆不但全部挣回,而且还往上翻了几番。如今,宋宁手中可以控制的财富已较为可观。虽然与世家大族还无法相比,但也足可跻身当地的豪强之列了。

    而且许多财富和产业都是宋宁秘密置办下的,只属于他一个人,张家甚至她妻子张茹都不知道。

    同时,他还在外面结识了不少人。这其中,有三人宋宁觉得不错,虽不是他渴望的那种经天纬地、百年难遇的惊世之才,但各有不凡,也算是难得一见的杰出人物了。

    第一个名叫凌邦,此人是一名商人,因做布匹绸缎生意与宋宁有些往来,后来渐渐熟识。

    传闻凌邦祖上曾也是世族,只是后来渐渐没落了。及到凌邦这一代,家中日益贫困。加上凌邦仕途不顺,最后只得改为行商。

    凌邦此人,在县中名声不显,经商也是普普通通。布匹生意做了几年,也不过勉强糊口而已。县城之人多有鄙视。然而宋宁却认为凌邦此人不凡。他并没有因为凌邦经商不利便看他不起,也没有因为他没有名气、毫无建树便有所轻视。相反,宋宁认为他是一个十分难得的隐世之才。

    凌邦虽然经商不利,但却十分聪慧、精明,其人气质儒雅,见识高卓。宋宁曾与他接触过几次,发现对方谈吐不凡,胸中自有丘壑,心中极为钦佩。

    凌邦祖上曾是诗礼簪缨之族宋宁是相信的。因为对方的谈吐和言行清雅有礼,颇有贵气,绝非一般凡俗可比。宋宁觉得他不像一个商贾,反倒像是一个智谋之士。

    凌邦对宋宁的观感也不错。只是,对于他的有意结交与亲近并不过于热衷回应,反而有些若即若离。宋宁看得出,对方看似一介商贾,心中却极为孤傲自负。以目前宋宁的身份地位,与之作为朋友可以,但想折服对方分出主次来却是绝无可能。

    第二个人是一个亭长,名叫岳松。对,就是刘邦昔日在老家沛县时所担任的职务。所谓亭长,始于战国,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大苏帝国官制与秦汉时类似,也是大概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之上为县,县之上为郡。亭有亭长,乡有乡三老、乡有秩、乡啬夫、乡游徼,县有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郡有郡守、郡丞、郡尉等。

    亭长算是大苏帝国体制内最小的单位,与后世的村类似,但亭长与村长又有不同,其级别和职司相当于后世派出所所长。

    宋宁会注意到岳松,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曾经担任过亭长一职,是以他对岳松自然格外留心。不过,观察一段时间后,宋宁便发现岳松虽也是亭长,却与汉高祖刘邦完全不同。

    岳松不但机智计谋、心机手腕远远比不上汉高祖,也没什么野心,并非刘邦那种胸怀大志之人,而是一个纯粹的武夫。

    岳松身材魁梧雄壮,满脸络腮胡须,面容粗犷,手臂几乎有常人大腿粗细;全身肌肉虬结、力大如牛。其武艺高强,等闲几个人近不了身。更重要的是,为人仗义,颇有侠气。他并非乱世枭雄,而更像是三国典韦、许褚一般的人物。

    当然,岳松身上虽有些武艺,但到底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像演义小说中写的那样神,能够以一挡百,于万军之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那不过是罗贯中的吹捧而已。实际上,就算吕布、关羽复生,也不可能以一敌百的。不然,吕布在白门楼上怎么可能被一根绳子、几个兵卒就缚住了。而关公败走麦城时,又岂会被潘璋的部下马忠所擒?

    不过,就算岳松比之典韦许褚有所不及,但也算同一类型的猛人了。若能得之为己用,宋宁可高枕无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