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吴圣祖 » 第二十九章 子弟兵

第二十九章 子弟兵

    此前,孙皓通过海盐一战,收服五百羽林骑将士之心。孙皓决定将他们另起一营,改编为只听命于自己的绝对可靠的禁卫军。

    不过,眼下他还差一个兵种,那就是步卒。孙皓并不想在现有的几支禁军中选拔,这帮人他并不怎么信得过。从孙亮时期到孙休时期,他们参加了不知道多少次政变行动。从刺杀诸葛恪,到废黜孙亮,再到擒杀孙綝,他们当中很多人可是打满全场了的,每一场都没落下。对于这些士卒来说,这种事情干得多了,就容易失去敬畏之心,那么多权贵,甚至皇帝,都说杀就杀,说废就废,还有什么权威可言?相比之下,孙皓还是更喜欢纯朴一些的人。

    孙皓想到自己的龙兴之地乌程县。乌程是一个大县,登记在册的户数和人口就有两万户,七万人。孙皓决定就在乌程县招兵。毕竟他在乌程时,有贤名,与百姓相善,民心还是有的。

    当今右丞相万彧,曾经做过乌程令,也正是在那时候和孙皓成为朋友的。因此,孙皓令万彧和舅舅何植去一趟乌程,负责募兵事宜。

    孙皓交代他们,他的选兵原则独树一帜,与当今通行的做法颇有不同,必须严格按照他的原则来。

    此次乌程募兵,不在多,而在精。他钱粮有限,不可能一口气招募上万大军,能选出两千人就差不多了。既然要选精兵,就必须要确定好标准。他的标准只有一条:但凡皮肤白净、行动伶俐、看见官府之人毫无顾忌者,坚决不要;只要手面皮肉坚实、有土作之色、黑大健壮、能耐辛苦的乡野老实之人。至于那些个性十足的刺头,一律不要。

    万彧和何植都不大理解,选兵嘛,根据不同的需要,无非就几种选法:要么高大健壮,要么武艺高强,要么力气大,要么灵巧敏捷。像孙皓这种要求的,在这个时代也是独一份了。

    然而孙皓只要求他们照着自己的要求去办,并没有过多解释。这可是后世名将戚继光写在《纪效新书》里面的选兵标准,岂是尔等能够轻易参悟的?

    大半个月后,万彧、何植回到建邺,带回来两千余名募来的乌程士卒,他们都是纯朴的山野农民,世代务农。在兵员到达之前,孙皓已经收到花名簿,这些人全是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青壮,身体强壮,几乎都已经成家立业,育有子女,既有征战立功的动力,又无灭门绝户的后顾之忧。

    拿着花名簿,孙皓很开心。“这就是我的子弟兵啊。”

    从这一天开始,孙皓告诉陆凯,今后,他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军事上,朝政就拜托左右丞相了,以左丞相陆凯为主。小事就由丞相酌情办理了,大事再呈给他。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孙皓不再上朝,仅会单独召见臣工议事。

    陆凯劝谏了几句,却被孙皓以“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为由给挡了回去。孙皓让陆凯以诸葛亮为榜样,他说,有陆公这样的贤相在朝,朕是很乐意垂拱的,况且朕也不是不理事,只是有所侧重,不能把自己陷入案牍之中。

    孙皓在建邺城南郊找到一片空地作为新兵的军营。同时还把那五百羽林骑和马场也搬了出来,与新兵的军营毗邻而居。

    对于这些新兵,孙皓没有按照传统的同乡来作为分队分营的依据,而是按照技能、兵种来划分,再抽调羽林骑的一些军官担任部司马、曲军侯进行训练。

    这是他的子弟兵,当然要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羽林骑是他最初的嫡系,忠诚、能力都是最可靠的。让这些人成为新兵的指挥官,那么谁也不能从他手里夺走这支军队的指挥权。他以后当然有可能临时委任某个将领指挥这支军队,但这支军队的所有权永远只属于他。

    在他的计划中,这才是他真正的禁卫军,是他绝对的底牌。在任何时候,这支军队都不能解散,也不能假手于人。除了他的继承人,谁也别想染指这支军队一分一毫。

    四月初一,孙皓一身戎装,登上将台,第一次面对全军将士。

    此前,孙皓就已经入驻大营,天天和新兵们聊天,了解他们的情况,嘘寒问暖,拉近关系。很多人已经认识他,他也认识了很多人。这些来自乡野的朴实农民从未想过有一天能和那高高在上如天一般的皇帝陛下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大家都激动莫名。

    现在,他登上将台,看着这两千多年轻力壮的新兵整整齐齐站在面前,孙皓的心里也充满激动。这些人都是乌程人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不是被强征来的,而是主动应募。他们听说过他的贤名和威名,愿意追随他,为他出生入死。

    相比于号称天下精锐的丹阳兵,孙皓更愿意信赖眼前这些略显朴实憨厚的乌程新兵们。丹阳兵的个人战斗力确实强悍,自西汉起便闻名于天下。但他们兵痞习气太重,动不动就要哗变,接受不了严酷训练,更没有什么军纪可言,终究成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精锐。战场上较量不同于单打独斗,也不同于打群架,那是两个体系之间的较量,比拼的是集体实力而非个人勇武。单兵战斗力再强,没有严格的军纪和默契的配合,也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精锐的。

    后世戚继光之所以定下这样的选兵标准,这就是根本原因。

    西汉时期,全民皆兵,凡是编户齐民,在耕种之余都要参加军事训练,郡中还会定期考核,以备征调,谓之都试。到了东汉,自汉光武帝起,偃武修文,推崇儒学,义务兵制名存实亡,用兵都以临时招募为主,没有太多时间训练,所以将领们都偏爱有一定基础的人,这也造成了游侠儿、泼皮无赖充斥军中,军纪大坏。

    在三国前期,很多将领都吃过这种苦头,包括曹操、孙策。

    再后来,具体到吴国,那就是以私兵制为主,兵为将有,各自划分一些县邑作为食邑养兵。据后世研究估计,东吴到了灭亡时有550万人口之多,但朝廷能掌控的编户齐民却只有55万户,230万人,不足一半。其他人要么被世家豪门隐匿,要么划给了将领们作为他们的私人部曲。不过即便如此,孙皓掌控的力量也是吴国内部最大的,虽然并未过半。要不然,他也做不成这个皇帝。

    将领们养私兵部曲也是以募兵为主,大多好厚养健儿,与东汉时期的玩法没多大区别。

    但孙皓不打算这么玩。他也募兵,但他的讲究和这个时代的观念大相径庭。

    “乌程子弟们,”孙皓清了下嗓子,运足气开始训话。

    “你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知道我是谁,我也知道你们是谁。我过去是乌程侯,长于乌程,是你们的半个同乡。如今做了大吴皇帝,”孙皓顿了顿,指了指自己的胸膛,又指了指眼前的新兵们,“所以,朕,是你们的皇帝陛下,是你们心中唯一的太阳,而你们,从现在起,就是天子亲兵,就是朕的子弟兵!”

    台下将士们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望着孙皓。

    “我们会一起训练,我们会并肩作战,我们将一同创造奇迹,我们也将共同面对强敌!训练时,朕就是你们的标准;作战时,朕就是你们的方向;冲锋时,朕会冲在你们的最前方;撤退时,朕当亲自为你们断后……”

    台下已经出现了小小的惊呼声,士兵们都被孙皓的话震惊得瞠目结舌。一个皇帝,身为九五至尊,居然要和士兵同住同训,还要身先士卒,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台下将士中有一位部司马,此人名叫孙震,刚从羽林骑的一个骑都尉任上调过来。当然,只是临时借调训练新兵。毕竟骑都尉秩比两千石,与校尉等同。他是东吴宗室,征虏将军孙贲之孙,威远将军孙邻之子,辈分与孙皓同辈,年龄也与孙皓仿佛。在历史上,他是东吴宗室最后的壮烈与荣光,他血气方刚,英勇善战,在晋灭吴之战中与丞相张悌一道,死战不退,临阵战死。

    过去,孙震和孙皓不熟悉,倒是与孙俊同为骑都尉,算是同僚,关系不错。那时候他挺佩服孙俊,虽然孙俊比他小几岁,但已经开始展露峥嵘。但后来,丁奉迎驾时,他也在军中,亲眼目睹了孙皓的勇武。身为大吴宗室,孙震还是很有主人翁意识的,看到孙氏又开始英雄出少年,他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只是今天,他觉得孙皓还是有些草率了。即便是当初他和孙俊这样的羽林骑中的宗室翘楚,也没有做到和士卒们同住同训的地步,更何况如今孙皓可是帝王之尊,就算是为了邀买人心,未免也做得太过了些,太过于降尊纡贵了,成何体统啊!

    当然,这里并没有他说话的份,还是老老实实给陛下练兵吧,其他的事,也不是我该去考虑的。孙震轻轻甩甩头,试图把杂念驱赶出去。

    这时,孙皓的训话也到了尾声,他高举着手,对士兵们呼喊道。

    “朕的子弟兵们,我们将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我们的敌人将会颤抖,我们的赫赫战功将会彪炳史册,子孙将会受惠于我们的荣光。我江东子弟,无惧于天下!”

    将士们热血沸腾,山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