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魂召三国 » 第九章 中山无极

第九章 中山无极

    “公子...”霍去病闻言也是浑身巨震,如闻惊天霹雳一般,心海激荡翻涌,一时难以平复。

    “我刘和虽为一介书生,今目睹诸多人间惨状,王道不公,恨不得奋身改天换日,提刀上马!想我汉朝前贤名臣班超大人,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和亦想效仿前贤,投笔从戎,为国家之重振尽绵薄之力。即便马革裹尸,虽死不悔!”刘和负手而立,一身凛然,话语中尽是决绝。

    其实刘和此时内心却是慌得一匹,漂亮话都好说,可是做出样子就要考演技了。刘和是军人,不是演员。更不是那些个屌丝死肥宅,平时不是训练就是读书学习,没那闲工夫追剧,要不是自己都差点信了自己的鬼话,借着激动地情绪顺势玩了一手,都难得做出这么一副果敢决绝的样子。

    “公子...如蒙不弃,小人愿效犬马之劳,供君驱使,万死不辞!”

    霍去病算是被刘和拙劣的演技彻底征服了,一脸的感动之相,眼眶似有热泪流转。从座位上站起,而后郑重下跪,对着刘和就是行起了认主之礼。

    “呼...”刘和也是轻舒了一口气,而后伸展双手,转身将霍去病扶起。“去病,你这是行的认主之礼,可是想好了?”

    刘和与霍去病本就是主仆关系,但那种家族仆人的关系是靠着卖身契的约束维系的,仆人有了一定能力就可以收回契约,辞别旧主。而霍去病所行的认主之礼,普遍是从仕之礼,虽然没有契约限制,但却与个人人品挂钩的。古时候的人注重名声,这种礼节形同口头誓言,关于个人终身名誉、名节,是能够置换生死的誓约。

    想那三国第一的吕布,可没少发过这样的誓,也不怎么行过这样的礼,至少那三次认义父的经历是真的做过的(丁原、董卓、白门楼上认曹操),被张飞一句“三姓家奴”骂到死;还有那千古第一位被骂死的王朗,也是因为背叛旧主的破事,诸葛亮直接把人给骂死了......

    “公子不必存疑,小人真心追随,唯命是从!”霍去病抱着拳,无比坚定的说道。

    “好!我信你。来,快起来。”刘和扶住霍去病的肩膀,将他拉起。心里说不出的畅快,总算是把霍去病拿下了,单凭从小一起长大的情谊,就敢保证他对自己的忠诚度,有了认主的誓言,就更加成为自己的死忠了。

    “来,我们一起吃饭。”刘和又将霍去病拉回饭桌,看到霍去病心中仍有抗拒,刘和决定趁热打铁。

    “去病,我不想以命令的方式要求你这么做,我当你是兄弟,你也不要把我看得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了。虽有志向,可还是个书呆子。你在意身份和规矩没有错,毕竟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我希望的是,在外人面前,咱们都规规矩矩的,关起门,我们便以家人相待。”刘和说得一脸真诚,这番话刘和倒是真心实意的,没有刻意的想要去演,这也是的确是刘和心中真实所想。

    “这...”霍去病还有些犹豫,看来还差点火候。

    “不要多想,更不要拘礼,你这就不听我的话了,公子我可真的要生气了。”刘和佯怒道。

    “公子休恼,小人,小人遵命就是了。”霍去病见状,只能无奈听从了,随即也不扭捏,拿起筷子就夹菜猛吃。

    “哈哈,这就对了嘛!还有啊,以后你也不要自称小人了。你是有名有姓的人,自称表字就好。”刘和也拿起筷子准备吃饭。

    “回公子,小人...我是孤儿,没有表字。”霍去病嘴里的饭塞得满满的,只能呜咽的说道。

    闻言,刘和便是停住了夹菜的手,一股羞愧涌上心头。看来这霍去病的童年,前世今生都不好过啊。前世是私生子,生父不给表字,这一世直接是个孤儿,连父母都没了。

    “对不起啊去病,我一时竟忘了...”刘和愧疚道。

    “没事公子,这么多年了我不都好好活着呢?这还要多亏当年公侯的善心之举,将我从凛冬寒夜的路边捡回,养育我、教育我,与公子相伴长大。在我心里,公侯和公子就是我的家人,我也不再觉得自己是孤儿了。”霍去病大口吃着饭,大大咧咧的说着。

    霍去病说的公侯,指的就是刘和的便宜老爹,刘虞。黄巾暴乱之时,刘虞时任甘陵国相,受命前去安抚灾荒后的百姓,以俭朴为下属榜样,不久后就被升为宗正。

    后来在中平四年(187年),前中山国相张纯、前太山太守张举与乌桓大人连盟,发动叛乱,史称“张纯之乱”。这时值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因为刘虞在北方的威信很高,再次任命他为幽州牧。刘虞到达蓟城,精简了部队,广泛布施恩惠,派遣使者告峭王等人朝廷将宽大处理,可以免除他们犯下的罪责,又悬赏通缉张举、张纯二人。二人逃到塞外,其余的也都投降或逃跑了。

    直至中平六年(189年)三月,张纯被手下王政杀死,首级被送到刘虞那里,这平定“张纯之乱”的首功就愣是这样没有怎么大动干戈的被刘虞收入囊中。汉灵帝刘宏这时候就派使者过来要升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刘虞倒是谦逊得紧,先是推让,并举荐卫尉赵谟、益州牧刘焉、豫州牧黄琬、南阳太守羊续担任此职,但刘宏还就欣赏他,最终还是拜刘虞为太尉。这还不算,因为当时官拜三公的人,都要往西园缴纳巨额礼钱,刘宏知晓刘虞一贯有清廉的名声,加上平定张纯叛乱有功,便特意免去刘虞的礼钱。

    永汉元年(189年),董卓专权,派使者授予刘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次年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拜刘虞为太傅,召他入朝任职。但因道路阻塞,任命没有能够到达。随后汉献帝使者赶来,也没有要求刘虞亲自上京赴任,却官拜他的儿子刘和为侍中,这才有了刘和此次的洛阳之行。

    听着这番煽情的肺腑之言,刘和都少不了被一阵感动。心下下定了决心:霍去病,此生你不负我,我必不负你!前世汉武帝刘彻能够给你完全信任,我也可以!

    “那要不,公子给你取个表字吧?”

    “好啊好啊,谢谢公子。”霍去病也是十分欣喜。

    “嗯...我好好想想。”说着,刘和沉思起来。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冠军侯一生,战功显赫,马踏匈奴。其功德荣耀后世几千年,非常人可以妄自评说。刘和想要给他取表字,不亚于解一道极难的奥数题。刘和细细回想脑中所有能够想到的关于霍去病的评价:

    终军: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立克胜之功……

    司马迁: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

    班固: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司马贞:票姚继踵,再静边方。

    陈元靓:暗合孙吴,时称卫霍。殄灭群丑,肃清沙漠。意气峥嵘,功名熏灼。民到于今,叹其雄略。

    钱穆:亦会其时汉多人才,大将最著者莫如霍去病。……观去病之将兵,较之项王未多逊。

    ……

    评价之多,不胜枚举。多为称颂其功绩和成就,刘和也打算从霍去病的这方面去思考。

    古往今来,对武将的最高赞赏之词有很多,像霍去病这样战必胜、攻必克,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震古烁今的全才之将,应该只有举世无双、天下无敌这类的词汇才能配得上他的风采了吧?

    “终于有了!我给你取的表字就叫神威,霍神威!你看怎么样?”刘和说完,似是虚脱一般,取名真的是门学问啊!

    “神威?公子有学问,公子给我取的自然是好的,只是不知有何寓意?”霍去病急切地反问。

    “这个...”刘和有些为难,总不能把霍去病前世的功绩都给你全讲出来吧?那肯定会被他当做得了臆想症的疯子一样看待,但是看到霍去病期待的神情,又不能不阐明表字的含义,不然就没有了意义。

    “本公子对你寄予厚望,那便是期望你日后能够疆场建功,成为一个神威盖世,救万民于水火的大英雄。如有胆敢冒犯的强敌群寇,听闻你的名号就会望风而逃。”刘和讪笑道,总算是糊弄过去了。

    “这个好,那我...神威谢过公子,定不负公子厚望!”霍去病也算是接受了,开心无比的答谢刘和。

    “呵呵...吃饭吃饭。今天好好休息,明天我们继续出发,赶赴洛阳。”刘和可不敢再多说,只能借吃饭含糊着。

    一夜无话。

    第二天,刘和二人向店家买下多买了一匹马。这是刘和决定的,毕竟他对二人同乘一马还是有些膈应。在霍去病的简单指导下,也就轻松学会了。二人快马扬鞭,继续踏上了行程。

    途中,二人也畅聊不断。刘和惊喜的发现,自己幼时叫他识字以后,这小子居然没有去读什么儒学大作,而是一门心思的研读兵法。见他滔滔道来,才知他极有天赋,对诸多古兵法更有新见解,简直神了!三人行,可以为师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刘和在他的讲解下,也逐渐被启蒙了,对兵法泛起了浓厚的兴趣,虽说刚刚接触,不过也算对基本的知识有了些常识,可称略知一二。

    就这样,二人一路快马,一路笑谈。临近正午,行至一处城池,城池门匾上写着“无极”二字。城门口车水马龙,人群不断,好不繁荣。

    “公子,这是中山郡的无极县,要不要进去歇一歇,喝杯茶水再继续赶路?”霍去病问道。

    “嗯,进去看看。”刘和看了一眼城门口络绎不绝的百姓,也是厌倦了一路疾驰而来空旷,便决定下来看看。

    二人下马,牵马入城。一进城,更是见到了一排繁华气象。街道上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行商叫卖商贩、妇人老孺等寻常百姓更是穿梭不停,热闹非凡。

    虽说目下黄巾已定,但是散落在各处的流寇却是多不胜数,他们多为黄巾余孽,仇视官府,劫掠州郡。各地多是荒凉残破,这个无极县倒是另外一派景象,这让刘和都不禁心生诧异。

    二人顺街而行,穿过人群,寻了一处茶楼稍作休憩。这时端着茶壶的小二过来奉茶,刘和细品了一番,问道:

    “小二,今日是集会吗?这么热闹。”

    “回这位公子,今日未开集会,我们这里每天都是这般热闹的。”小二略显得意的答道,接着给刘和续杯。

    “为何如此?能有此番景象,的确少见。”刘和没有发问,只是随口轻叹。

    “公子,看你风尘仆仆,想必是远道而来吧?”小二看刘和微笑以对,料定心中所想。“公子有所不知,别处郡县多经贼寇劫掠,百姓们过不了什么安生日子,自然是见不到这样的景象的。但是我们无极县有个好县官啊。”小二说着,更为得意了。

    “哦?是谁?”一旁的霍去病也好奇了,忙问小二。

    “那便是甄家甄逸大人。”小二越说,脸上的得意之色更为浓厚。

    “难怪。”刘和闻言,也就不再诧异。

    甄家,冀州巨贾。三国时期,有那么几个家族,堪称富豪氏族——河北甄家、徐州糜家、荆州马家、蜀地秦家、江东鲁家、河内卫家。

    基本上都是靠政商起家。以小政育小商,小商供大政,大政反哺大商。这几个家族在战乱之时,不乏发国难财的手段,比如河内卫家,就是做的军火生意,东汉黄巾董卓的时候卫家存了很多粮,商业运作成为高价粮,再低价收购黄金...到了三国时期一跃成为富豪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