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七十七节 种因?还果!

第七十七节 种因?还果!

    翌日

    朱元璋酒醒后,想起了昨晚的庆功会上,众将领陆续的敬酒,在欢乐气氛下,常遇春所提的婚事,希望自己的长子朱标,娶其女儿,醉意下同意的婚事。

    心想,这常遇春还真会找时机,趁宴席上一片喜气,趁我略有酒醉时,提了这门婚事,还不是想趁早订了亲家,尤其是嫡长子的亲家,以后好处才多呢!

    不过,这次陈友谅中“流矢”而亡,虽不是常遇春所杀,但暗知自己的心意,便快速來缴获“阇氏”,难怪要来邀赏。

    而进一步想想,常遇春确实作战勇猛争先,屡屡立大功,况且甫开战时,还多亏他一箭射退了张定边,否则,这号称“蟒张”的猛将,说不得还抢杀到近身来了!

    就算退一步想,目前看来虽然大局已渐明朗,只剩东边的张士诚,但自己终究仅是“吴国公”,连“王”都不是,未来如何发展,还会发生什么战况,都很难说。

    常遇春此时便愿意将自己的掌上明珠,许配给自己的长子,也算是看好自己,提前下注。

    况且,结了亲家,如他所言,必定对我“绝对效忠,至死不渝!”

    若是我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也算是为他自己的未来,为他自己子孙后代,先长远着想。但总是得了一员猛将,且是“忠心耿耿”的猛将啊!

    早上酒醒来、清醒后,朱元璋对昨晚发生的事,前前后后,再仔细地想想,这门亲事虽然来得莫名,但看来结果总是好的。

    对了,说不定自己的几个幼年子女,也趁机联姻一番,未来更进一步地攻取天下,还怕少了“绝对效忠,至死不渝”的忠臣、猛将吗!

    徐达去年也生了个女儿,李善长有两个儿子…。

    嗯!回去跟我那贤内助马氏商量商量,这事由她来出面做主更好。

    现在的正事,是怎么处理阇氏啊!

    还好,那个死的好的陈友谅,没将阇氏册封为皇后,若是已成为“皇后”,再纳为自己的妾室,就乱七八糟说不过去了。

    不过,毕竟也是伪“汉朝”的贵妃,要想个说词才好,这要怎么的说法呢?

    找将领、武人铁定想不通!嗯!找胡惟庸,这小子古灵精怪,应该会有好点子。

    便召见胡惟庸到内室,商议商议事宜。

    ………

    朱元璋道:“胡员外郎,纳降招安事,处理得如何了?”

    胡惟庸道:“此事李参政都处理得很好,汇整好会向主公您回报,属下仅是协助,略尽棉薄而已。”

    朱元璋道:“嗯!很好!军务方面,李参政确实饶有经验,应该可以处理妥善。”

    又道:“常大将军前日上缴的战利品,目前处置如何了?”

    胡惟庸心细精明,一听,主公问的原来是常大将军上缴的“战利品”,不是整个汉军投降后的整编事宜。大将军上缴的那批战利品,先前就已奉主公之命,另行处置。

    胡惟庸心里先转了一圈,此批战利品有巨舰一艘,大船十艘,小船、附舟若干,人员有尚书,同知…等,已处理上报李参政,仅剩最后的,后宫妃嫔、舞伎、歌伎若干人,一想便已明白。

    便回道:“回禀主公,与军务有关的人员及物资方面,李参政会请示主公后,一并汇整上报,目前比较麻烦,是伪汉帝的后宫人员,还未处置。”

    朱元璋道:“嗯!军务方面,我再与李参政商议,那你说,后宫人员如何处置呢?”

    胡惟庸道:“属下认为,伪汉帝召来的歌伎、舞伎,唱的是靡靡之音,跳的是魅惑之舞,不适宜留下,属下建议主公,将之遣送回民间从良,除宣示主公的不杀之仁,也可藉此端正民俗之意。”

    朱元璋回道:“嗯!很好,你这建议很好,确实要借机端正民间风俗。”

    胡惟庸又道:“至于妃嫔仅有“一人”,是伪汉帝的贵妃阇氏,此妃久居深宫,毫无谋生能力,遣送民间等同赐死。然而阇氏身为『贵妃』,若赠与某将领或功臣,则未获赠的将领或功臣,可能心怀不安,也可能心怀忌妒,让原本的好事变为坏事。”

    接着道:“属下建议,不如主公暂且纳为妾室,先让此久居深宫、养尊处优的『贵妃』,懂得如何自理生活后,再行处置。一来可避免落人『为求虚名,实则杀人』之口舌,一来也可避免功臣们互相猜忌,不知主公认为属下建议之法,是否可行?”

    胡惟庸早已知道,朱元璋虽未明白显示出对阇氏的喜好,但曾经已多次的旁敲侧击,多方打听。如今,特别为此事召见,想必是想纳为小妾,又想找个理由。

    朱元璋听了后,道:“嗯!你的建议很好,很好!”

    又道:“你找李参政先知会此事,我再请他处置。对了,特别提醒,不是我朱元璋抢人贵妃,理由要特别说明清楚,知道吗。”

    胡惟庸忙回道:“是!主公的仁德之心,天下人皆知,属下一定会把原因说明清楚。”

    心想,其实若主公已称“帝”,那就什么也不是问题,多一个妃嫔罢了,但现在还仅是吴国公,就妾室众多,那还端正什么风俗啊!

    ………

    江州城外

    这日,朱元璋水师大军的后军部队,依命进行战后补给,以及尸骸处理。木二本是早期汉军的降兵,便被派去处理汉军的将士遗体。

    汉军陆续投降的降兵,早被分发到各阵营去。只是中书省都事认为,说不定汉军阵亡的将士们,可能有其认识的兵卒或队长等人,所以调派时稍微区分而已。

    城外,木二望着五个已被搬至一旁的大型墓碑,墓碑上还刻着汉朝御林军将士墓,有土行黄旗军、金行白旗军…,五行旗的阵亡将士墓碑。

    碑后刻着追封人名,千户长以上的人名,赫然看见自己的名字,自己五位护卫陈友谅的同期弟兄名字,已阵亡被追封的人…,不禁心里悲痛。

    这墓碑是由汉帝率御林军统领五王陈友仁、丞相张必先、太尉张定边,以及礼部、兵部等官员,于大义元年六月所立…。

    原来,自己早已阵亡,四位兄弟也早已阵亡,早已被追封…。

    当初,在五通庙祭拜时,陛下是如何许下誓言的?是如何对自己五人许诺的?

    这些年来的“不闻不问”,是跟本没恩义?用后即丢?还是省得麻烦?追封了事?

    这些年来,四弟的日子是怎么熬的?我们日子是怎么过的?悲苦地熬过一千多个日子,听闻的却是,陛下您在汉阳、在武昌,快活地享乐。

    当初的誓言!当初的忠心,到底是什么?

    而如今,这墓碑、这五个墓碑,这些人名?又是什么意思?

    是要表示,记得我们这些下属们的忠心吗?

    那我“那一箭”,难道错了吗?

    是不明义理?是私仇公报?是我们冤枉陛下了吗?

    突然,木二整个人气血翻涌,面目胀红,思绪杂乱,突然癫狂。

    大喊一声:“是你们!是你们!都是你们,害死了弟兄,害死了陛下…”说完挥刀乱砍。

    百户长觉得此人不帮忙做事,一直在那搬翻墓碑,本就很不满。

    一听“害死了弟兄,害死了陛下”,一看此人疯癫行径,心想降兵还是问题啊!

    便挥刀一格一砍,当场格杀木二。

    更道:“各位弟兄,不要还老想着那已死的“汉帝”,况且,大家都知道“汉朝”再撑也没多久了。既然已经投降,主公不会亏待各位云云…。”

    然后便交待兵卒,将此“突然疯狂”之人,跟汉军战死的尸体,一并埋葬于此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