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八十节 吴王

第八十节 吴王

    平江城

    太尉府衙内

    大宋朝廷原所在的安丰城,周遭汝、颍、濠、泗四州,本来有元吏治理,或是地方势力如左君弼所把持。

    张士诚趁着江南方面,朱元璋攻伐陈友谅,仅能先守住建康、严州、处州等重要据点,无暇他顾时,便派吕珍、徐义等大将攻占并吞下来。

    而北方势力最大的扩廓帖木儿,正与孛罗帖木儿及李思齐等,在外则大军割据对峙,在内则各引朝臣对抗,且张士诚表面也算大元朝廷所属,故暂时无人理会。

    张士诚在大厅上,听着黄敬夫盘算着所据的广大领地,南抵绍兴,北踰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颍、濠、泗,东则薄海,“领土”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人。

    表面上观来,自己所拥有的领土、势力,可是大的很,拥兵数十万,据有富庶的江淮、江南等土地啊!

    四弟张士信道:“大哥,您已据有淮南、浙江两个富庶的行省,且还有广大的滨海盐田、南线大运河,以及海运路线,朝廷没有理由不给王爵啊!”

    妻兄潘元绍也说:“是啊!太尉大人,您为朝廷维护地方安定,治理妥善,每年贡粮十余万石,如此尽心尽力,朝廷该当加封为王才对。”

    张士诚道:“达识帖睦迩说已帮我上呈朝廷,请求封爵,黄参军,后来情况如何了?”

    黄敬夫道:“回太尉大人,属下最近常常去达识帖睦迩那儿催促,达识帖睦迩很识相,已上呈三次公文,只是,朝廷尚未下来消息。”

    潘元绍道:“大元朝廷看来,真是昏庸无能,都上呈三次了,还不能决断,难怪当初察罕不听令于朝廷,现今更是军阀各拥兵权,各自割据。”

    张士信也道:“大哥,既然朝廷无能,不如大哥自己封王,看朝廷如何说法?”

    张士诚犹豫了一下,道:“这也不是不可!黄参军,你的看法如何?”

    黄敬夫回道:“回太尉大人,依属下观察,朝廷内元老派与太子派,两派政争内斗,无暇他顾,只要仍隶属大元之下,太尉大人自行称王,朝廷自顾不暇,也无可奈何。”

    潘元绍也道:“对!朝廷内乌烟瘴气,哪有时间、余力,管到淮南、江浙此处,不如太尉大人自行称王,朝廷也只能默认了事。”

    张士信接着说:“大哥,您就称王吧!当初在高邮那小地方,您就是大周的『诚王』,现今势力比当初还大了好几倍,哪有还不是当『王』的!”

    张士诚听了,也激起一时的豪气。心想,也就不及十年前(1354年正月),当时在高邮都敢建国称王了,怎么现今势力更大,反而胆小了。

    自己拥兵数十万,察罕已死,还怕谁啊?怕他儿子扩廓不成?笑话!

    朱元璋?陈友谅?哼!他俩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况且鹬蚌相争,我不既便是渔翁得利!

    朝廷一直不给回复,那就自行称王,如黄敬夫说的,朝廷又能奈我何!

    张士诚道:“好!既然朝廷没回话,我就自行称王。”

    想想又道:“以前书读得少,自称『诚王』,现在称什么王呢?”

    黄敬夫道:“据朝廷的封爵,是以封地来封王号,太尉大人久居吴地,且受当地文人、百姓所『爱戴』,依属下之见,不如太尉大人自封『吴王』,虽是地方上的王,但却高于『郡王』等级,属于『亲王』,以及过去太尉大人『诚王』的等级。”

    又道:“如此,一来不抵触朝廷,便不致于引来朝廷兵戎相向,一来也可让吴地的百姓们,文人们多了认同。”

    张士诚想想,“吴王”,不错,自己确实是吴地霸主,吴地之王,就称“吴王”,也可压一压那朱元璋的“吴国公”,哈!哈!哈!

    至正二十三(1363)年九月

    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尊其母曹氏为王太妃,置官属,别治府第于城中。

    ………

    朱元璋正在搞定众文臣、武将的封赏事宜,众妾室们的安排,以及安抚马氏对婚事的不满意。

    虽然不算是什么“内忧外患”,不过人的心情,人的思绪,最是难搞,说不得,弄得情绪不好,心理不平,在哪个关键时刻,给你出了个纰漏,就功亏一篑了。

    向是先前四月时,原本镇守在诸全的大将谢再兴,砍他两个貌似泄密的属下,并耳提面命一番。回去后竟然就背叛,杀了几个自己派去的部属,转而投靠“敌方”张士诚。

    更在自己率军亲征,与陈友谅正打得难分难解时,带着原来的诸全军攻打东阳;还好镇守在严州的外甥朱文忠,率锐卒奔驰一百六十里,及时支援才平定。

    此时却传来,张士诚自称“吴王”的消息。让刚平息的众将领、文官们,情绪又来了。

    当初主公怕大元朝廷围剿,所以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现今大元的大将察罕帖木儿已死,军阀内斗严重,都自顾不暇了,主公却仍还迟迟不称王…。

    据说神机妙算的军师,刘伯温先生,也已建议主公称王了…。

    主公不称王,仅仅是“吴国公”,我们这些属下们,官位能到哪里啊…

    里头的妾室们也议论纷纷。

    若是主上称王…

    那马氏当然是王妃,妾室们呢?

    小妾本是没名份的?

    这让大郭氏一直耿耿于怀,只不过慢了一步,让郭子兴先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自己就变成二房,其实是没名没份的妾室。

    朱元璋称了王,那妾室们可就有名份了,侧妃、嫔…

    至少不是“妾”身不明…

    于是众妾室们,也在房里头,吵着要朱元璋赶紧称王。

    对朱元璋来说,先前好不容易,才刚结束一场“内忧外患”;怎么突然之间,又来了一场新的“内忧外患”。

    都是那个攻打了许多年,还打不死的蟑螂,喔!是张士诚那个“张郎”!

    不是在大元朝当“太尉”,当得好好的,没事自己称起什么王,竟然还叫“吴王”!

    明知自己是大宋的“吴国公”,此蟑螂竟然自称为“吴王”,这不是爬到自己头上,欺人太甚了吗?

    在“内忧外患”之下,朱元璋下定决心,不是称王,而是立马出兵,逃离“建康”这个是非之地,再次攻打武昌的汉朝。

    理由是汉朝未灭、陈氏未平,暂时不是称王时机,况且灭了汉朝,功绩、领地、势力更大,再行称王不迟。

    于是,九月初六、壬申日,才回到建康,九月十六、壬午日,十天不到,又率大军水师出征武昌。

    不过,朱元璋仍记得刘基所言,冬天才是攻伐武昌最好时机。

    所以此行,船舰“慢慢地”向上游驶去,直到冬十月初七、壬寅日,整整驶了二十天才至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