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八十三节 灭汉

第八十三节 灭汉

    自正月初一朱元璋自称吴王,文武百官,内外大事,让朱元璋里里外外好忙了一阵。

    而刘基也在朱元璋要求下,守丧虽不满三年,但已逾两年(迈入第三年),回到建康。

    几日前,便与刘基讨论着现今天下的大势,北方依旧是扩廓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大元朝底下的两大军阀阵营,对峙相争不让。

    南方,东边的吴王张士诚果然是个守财奴,先前既未乘着“鹬蚌相争”之机,取得渔翁之利,攻打建康;如今朱元璋坐大,更未想大规模出兵,进行两阵营对决。

    而沿海的方国珍,招降了好几回,也确实降了几回,就如刘基所言,视机而变、反复无常,算是另一种识时务的“豪杰”。反正成不了气候,暂且继续招降。

    在南边一些的陈友定,原本的汀洲之虎,如今跃升为大元朝的福建行省平章,已然成为“闽虎”,不过暂时尚不足成威胁。

    最后,还是回到西边的伪汉,自去年十月初七,至今年正月末,已围困了武昌城,长达近四个月时间,加上先前派军扰乱,前后算来已有五个多月。

    朱元璋心想,他们这些人也撑太久了吧!

    刘基道:“汉军已是强弩之末,灭汉指日可待,可先处置,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

    朱元璋道:“据遇春回报,城内汉军顽固死守,先生可有方略?”

    刘基道:“武昌城、甚至湖广地区百姓,愿意支持陈友谅,或说是支持伪汉朝,据我所了解,应该是着眼于这个“汉”字。”

    “陈友谅与其结义兄弟、张定边与张必先三人,当初便是以恢复汉族天下,建立汉族王朝的口号,宣扬成立“汉朝”的大义,所以大江上游、湖广、江西等地区百姓,也都拥护支持。”

    又道:“去年是希望伪汉残军,刚回武昌紧急备战,乘着必将超收税粮,造成百姓怨声载道,失去人和的时机,再出兵进行征讨。不过如今已四、五个月,就算当时征税收粮有所怨怼,百姓大约也以忘却,此人和已又失去了。”

    朱元璋道:“先生所言有理,确实是围攻太久了。”

    其实,心里是认为,围这么久,竟然还不投降,未免“太久了”。

    刘基道:“目前已是初春,原本担心其巨舰支持作战,而趁冬天水位较低,可行攻伐的天时,不过目前汉阳等周遭郡城都已打下,所以此天时有无,已无大碍。而在长期围困后,原本武昌城的地利也失却,所以目前仅欠缺人和。”

    朱元璋道:“请问先生,如何取得人和的优势呢?”

    刘基道:“突破心防,守将的心防、伪帝的心防、百姓的心防。”

    朱元璋道:“如何突破心防?”

    刘基道:“依属下所见,会立陈理继位为帝者,当是张必先与张定边两人,据闻与陈友谅,三人当年在沔阳县黄蓬镇莲花池的忠义亭,结拜为兄弟,效法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金兰结义之情,所以必然拥戴陈理继位。”

    又说:“守城者必是统将的太尉张定边,而丞相张必先,预料在围城时便已出外,谋求外援或征收军源。所以,只要抓住张必先,武昌城必破。”

    朱元璋道:“莲池三结义,想不到陈友谅还有如此重义气的兄弟,鄱阳湖大战时,那张定边还独舟前来挑衅,直冲我主舰前,真是个义结金兰,赴汤蹈火的兄弟啊!”

    接着说:“嗯!如先生所言,若是能够活逮张必先,确实会让城中将士,失却在外仍有依靠的想法,况且情如兄弟的眼上,招降也会更容易。”

    又道:“只是如何活逮那张必先?”

    刘基道:“强攻武昌城,并对外的伪汉属地,放出城中缺粮,即将陷落的消息。如此一来,张必先不论是否已招募训练足够兵员,都必来营救,此时设下埋伏便可活捉。”

    朱元璋道:“嗯!此计甚妙,就依先生计策。”

    刘基道:“属下建请主上亲征,一来此战陈理必降,可趁纳降之时,顺势将湖广地区百姓,大多期望恢复汉族天下的期盼,收纳为己有,得民心为首要;一来也可趁此时,大举祭祀去年为鄱阳湖大战牺牲的阵亡将士,让下属们对主上的恩德多有感怀。”

    朱元璋道:“好!先生所言甚是,孤必当亲征武昌。”

    其实,朱元璋除了觉得刘基所提有道理外,也想去瞧瞧,被围四、五个月的武昌城,会是什么情况。

    大宋龙凤十年,二月初一,乙未日(1364/3/4)

    朱元璋以武昌围久不下,乃亲往视师。

    二月十七、辛亥日,至武昌督兵攻城。

    其实,朱元璋事先早已放出消息,武昌城中缺粮、即将陷落。

    于是,身处岳州的张必先,紧急率潭州、岳州之兵来援,至夜婆山,却为常遇春伏军所击败,而被生擒。

    ………

    这日,被缚至武昌城下,招示曰:“你们所期待的丞相“泼张”张必先,如今已被擒,还有什么外援可恃,何不趁早投降!”

    张必先被缚城下,也大声告诉定边说:“我已至此,大事不济矣,朱元璋向我保证,只要投降,必会放过小皇上。”

    不仅让张必先城下招降,此后又派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入城招谕陈理,详言道理,必保富贵云云,词旨恳切。

    张定边也知道,不是自己与张必先不愿再尽力,城中乏食、外又无援,事已不可为,结义之情也只能到此。

    况且朱元璋再三保证,投降后,必保陈友谅家族安全、富贵,便同意陈理投降。

    二月十九、癸丑日(1364/3/22)

    年仅十四岁的“汉帝”陈理,仿晋愍帝故事,衔璧肉袒,率太尉张定边等,诣军门降。

    补充:

    《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四年,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东门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四

    甲辰(大宋龙凤十)年,二月癸丑

    陈理衔璧肉袒,率其太尉张定边等出降。

    理至军门,俯伏战栗,不敢仰视,上见其幼弱,起挈其手曰:“吾不尔罪,勿自惧也!”命宦者入其宫,传命慰谕友谅父母。凡府库储蓄,令理悉自取之,遣其文武官僚以次出城,妻子资装皆俾自随。

    王师围武昌,凡六阅月而降,士卒无敢入城,市井晏然。城中民饥困,上命给米赈之,召其父老复抚慰之。

    待友谅父母以礼,民大悦。于是,汉、沔、荆、岳郡县相继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