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一百十二节 大志(二)

第一百十二节 大志(二)

    刘基上呈给朱元璋新王朝去胡化的三策九方。包括:

    严礼仪:朝重繁复、官重尊卑、民重长幼

    定服饰:复位汉服、官民有差、四民有别

    新旧俗:扫除胡风、恢复旧俗、严执禁令

    刘基对于“为天地立心”大志向的执行,一直以来,都认为要从风俗习惯中革新、养成,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成为新的风气,新的风俗习惯。

    而能够执行此项全面性大改革之政策者,必定须皇帝下令,由朝廷严令地方去执行,并维持颇长的一段期间,才得以收到成效。

    所以当初,不仅是朱元璋愿意“礼贤下士”,其实也是刘基甘心“委身奉上”,借着新王朝创建之初,才能有的机会,才能去执行的大改革。

    ………

    这日,朱元璋与刘基,于内室里商议去胡化的新政策。

    朱元璋道:“观先生的三略六策,似乎是在百姓的风俗习惯上?”

    刘基回道:“禀主上,自北宋靖康二(公元1127),大金朝女真人南下,灭北宋迁都中都以来,再经历蒙古大元朝统治,至今(1367年)中原已被胡人统治二百又四十年。属下认为辨夷夏、去胡化,首要便在移风俗。”

    接着说:“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于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

    又道:“北宋大儒程颐也说『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尤其近百年来,过份崇蒙媚夷,百姓全面地『去胡化』,当为目前优先之政。”

    朱元璋也道:“先前看《孟子》,也提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确实中原地带,几成为夷邦了。”

    朱元璋这几年来,勤奋向学,身边随时有儒者求教、求问,也对儒家的治世哲学、尊卑长幼等学说,多所了解。

    刘基道:“孔子三十二代孙,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其《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提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意即,“华夏”两字既代表中国,也显示中国是文明之国。”

    又道:“华夏其实是一体的,彰显在『礼』、『仪』、『服』、『章』四字之上。亦即,在礼节、仪式、服装与典章之四项作为,成就『大』而『美』,更能成为风俗,便是文明之国,也因此中国称为『华夏』。”

    朱元璋道:“嗯!礼、仪、服、章,能成就大而美,便是华夏之邦。”

    心里也想着,衣冠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制度,确实也是外在表现形式上,可明确身份地位、上下级关系;订立好制度,对于王朝未来的统治,应该有所帮助。

    朱元璋道:“不过,为何礼仪在朝,却是重繁复?”刘基道:“

    圣君,为天下之表率;

    朝廷,为官吏之效仿。

    重礼,做为人民百姓之景仰,

    繁复,谨存于敬慎戒惕之心。

    况且,朝廷重大的祭祀典仪不多,更需谨慎崇敬。”

    朱元璋听了,道:“嗯!《春秋》、《左传》之文中,确实有很多在上位者,因执行仪典不恭,随即败亡之证。”

    又道:“而汉服体系,可展现等级、亲属、官阶、嫡庶、长幼等儒家的仁义思想。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阶、别贵贱之作用。禁胡风,改汉服,建立与礼仪、身份等相关联的衣冠制度,可当作是首要之务。”

    刘基道:“天下历经胡人长期统治,尤其中原地区已超过两百年,属下认为执行『去胡化』的三策九方,扫胡元之陋俗,复华夏之淳风;才能革除百姓普遍『崇蒙媚夷』之心,也才能建立儒家仁爱平等之心。”

    朱元璋道:“先生『为天地立心』之志向,孤王明白,先生的三策九方,也有助新王朝的统治,孤必会慎重考虑,也会请儒臣们会同研商,必不负你。”

    刘基跪下,道:“谢主上支持!谢主上恩典!只要能屏除『崇蒙媚夷』之心,重新再『为天地立心』,属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