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一百二八节 齐王

第一百二八节 齐王

    朱元璋在上(八)月中便下诏,令大将军徐达将部分征虏军及归附降军,至北平府之沿途设置六卫,改飞熊卫为大兴左卫、淮安卫为大兴右卫、乐安卫为燕山左卫、济宁卫为燕山右卫、青州卫为永清左卫、徐州五所为永清右卫。

    本来,这是刘基在征进阵图中建议,藉以扰乱扩廓的判断,以为大明军主力,将以经营山东、河北为主。

    但自八月初二攻陷大都,等了一个多月,扩廓都没有动静。朱元璋不想再等了,心想我大明朝大军,纵横南北,所向披靡,非降即溃,四处奔窜,难道还怕你年轻的扩廓不成。

    便调来原先两个征南将军,御史大夫汤和、平章杨璟,以汤和为偏将军,与右副将军冯胜等,俱从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师取山西,仅留兵三万人分隶六卫。

    九月初五、壬寅日,朱元璋置大都督府分府于北平,以都督副使孙兴祖领府事,升指挥华云龙为府都督佥事,留守北平府。

    朱元璋自认已掌握北伐大局,也不按“征进阵图”进行,而是另行安排。

    北路军:副将军常遇春作为攻山西的北路军,南下保定、中山、真定(今石家庄市);

    中路军:大将军徐达部队则前进彰德(今河南省北部安阳县)一带,左右调派支援;

    南路军:右副将军冯胜及偏将军汤和,自开封北上怀庆经泽州,往北取冀宁(太原市)。

    九月二十七、甲子日,大军分路开拔往山西。

    冬十月初一、戊辰日,认为自己布局完美的朱元璋,便“车驾”发北京、还京师。

    按朱元璋的布局,一开始确实时连战皆捷,北路军常遇春陆续攻下保定、中山、真定;而冯胜及汤和这路,怀庆、泽州也相继攻下。

    朱元璋在路上收到战报,甚是高兴;尤其是连远在四川的“夏朝”君主明升,也遣使来贺大明朝攻陷元大都。

    其实,朱元璋还是小看了扩廓帖木儿,河北的常遇春北路军不谈,因为此区域不属于扩廓的领域范围。而中路无战事,当然是安排给自己的“青梅竹马”徐达来驻守。

    南路军这边,先前,右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兵抵怀庆,元平章白琐住等已弃城遁入泽州,遂入城,以指挥纪斌等驻守;再进兵至太行山碗子城,破其关,元守兵“奔溃”;又兵至泽州,元平章贺宗哲、张伯颜等引兵遁去,遂取之,留兵戍守。

    “遁去”、“奔溃”,都是给朱元璋的战报里所写的语句,好像大明军所向无敌般,其实是扩廓放弃一些不重要、无须坚守的城池,诱敌深入之计。

    决战地点便是在潞州的韩店(现今山西高官治县中部)

    扩廓帖木儿派遣部将平章韩札儿、毛义等,埋伏在韩店附近;而一路上高歌挺进,未真正遭遇敌军的南路大军,也开拔到此。

    结果,大明军遭遇蒙古的骑兵、步兵大阵夹攻,一路溃败;平章杨璟、参政张斌等疾速前往救援,也大败溃逃。

    ………

    战报传至了上都(开平),与大明军作战多时,一直以来都是“败绩”、“溃走”、“死之”,或是“俱死之”的战报,终于传来一次“捷报”。

    此捷报令大元朝廷大喜,加封扩廓为“齐王”,令扩廓率领大军,转进收复大都(北平)。

    此时的扩廓,暂且尽释前嫌,先不管元帝与皇太子过去对自己的作为(命关中各路军及叛将合力讨伐扩廓军、击杀扩廓);现今,为大元收复失地、为大元尽忠效命为首要。

    乃集合老巢主力,北出雁门,经居庸关,向大都进发。

    虽然,依照朱元璋的布局,南路军吃了一次惨亏大败;但是,终于也来到了刘基所预计的情势:扩廓帖木儿的主力离开了太原老巢,进军大都了。

    ………

    这段战事,《元史》只记载至元帝北逃、国亡。《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太祖实录》及《新元史》略有记载,写得很简单。

    《明史》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二,扩廓帖木儿(传)

    明兵已定元都,将军汤和等自泽州徇山西。扩廓遣将御之,战于韩店,明师大败。

    《明史纪事本末》卷之九,“略定秦晋”章

    扩廓帖木儿遣其将韩札儿来攻泽州,杨璟、张彬往援之,遇元兵于韩店,大战,失利。

    《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五,洪武元年九月至十月

    (十月初五)壬申,右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兵至太行山碗子城,破其关…。既而,扩廓帖木儿部将平章韩札儿、毛义等以马、步兵来攻,平章杨璟、参政张斌等往援之,与元兵遇于韩店大战,我师失利。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至正二十八年)冬十月辛丑,封扩廓帖木儿为齐王。

    十一月(应为十月)…。万户韩札儿败明兵于韩店。

    《新元史》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十六,扩廓帖木儿(传)

    (至正二十八年)十月,进封扩廓帖木儿为齐王。时明兵已定大都,使汤和徇山西,扩廓帖木儿拒之,败明兵于韩店。会帝命扩廓帖木儿收复大都,扩廓帖木儿奉诏北出雁门,将径居庸以窥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