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十七章 醉樵

第十七章 醉樵

    大元至正(元顺帝)年间,通货膨胀严重,朝廷发行的交钞,不管是旧制的至元钞、还是新制的至正钞,都已不值钱,官钞虽然勅令通行,但民间私下不太用。与会者原先都还在想太尉的厚赏是什么?竟然是白花花的银锭(白金),以及光灿灿的黄金。

    虽然有文人认为,直接奖赏金钱,未免铜臭味太重;不过比起几文几文的铜钱,白花花、光灿灿的银锭、黄金,那可就没有什么铜臭味了。

    况且元末时期,多数地区的文人,大多是有一餐没一餐的,苏州这边虽然比较好些,但过得也并不如何,“钱”还是比较实在。

    一个小圆饼大小的黄金约莫十两,官方的金银折换率是一比十,即在官方十两黄金可换一百两的白银,一斤即十六两,市面上少说也可换得五斤的白银,一两白银可换一贯的至正通宝(铜钱),一贯是一千文…。

    一时之间这些没学过算学的众多文人们,只见眼冒银金,已算不下到底值多少了!

    在众人被光灿灿、白花花的金银赏赐所惊讶时,饶介大声道:

    “诸位,太尉张士诚大人甚喜好文艺,深知文人乃朝政之本,所以积极地提倡江南一带的文化水平,此次重赏,也是希望在场诸位文坛的先进俊秀好友们,知道太尉大人的心意,为太尉大人、为发扬咱们江南文艺,多多贡献心力。”

    杨基听了后,恍然道:“原来饶大人特别给了张简十七划的高划数,隐含着这层意思啊!当初作诗时,应该多掺入褒扬的内容才是,多亏咱们北郭十子,还是饶大人的好友,真是惭愧!惭愧!”

    徐贲与高启年纪相近较年轻,也对着高启道:“季迪就不用难过了,谁知太尉大人如此的心意、如此的慷慨,不过第二也有白银三斤,可够咱们吃喝好一阵子了。”

    高启虽然是书香世家,但家境状况不是很好,心中少不了一些哀叹,这“黄金一饼、白银三斤”赏赐的金钱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小啊!

    不过还是算看得开,自己的诗词创作本来就是依意而发、随兴所至,要在诗文写作时特意去奉承,自己个性上做不来的。

    所以笑笑地道:“仲简兄的诗作确实有独到之处,季迪佩服,诚如徐兄所言,白银三斤的赏赐够多了,真要感谢饶大人与太尉大人啊!”

    道衍在旁观看了许久,也听了北郭众人言谈,但却有不同的看法。

    此时道:“醉樵!最乔,最会乔事!饶大人不愧是官场中人,深知,得到众文人的心,也就能得到舆论的支持。”

    “借着此次盛会,拉拢文人的向心,引导舆论的风向,暗示文坛人士,在言谈中、在诗作中,对时政多些褒扬、多写些好话,也借机向太尉大人表忠,真是一举数得啊!”

    北郭众人也深感同意。

    杨基道:“饶大人不愧是饶大人,能够窥探时事风向,在官场多年仍居高位,实在不是咱们这般文人能望其项背啊!”

    此时饶介刚刚与张简聊完,特意向这边走过来,毕竟与北郭众人也有交情,虽然第一给了张简,但第二、第三仍属北郭十子,总要打个招呼。

    北郭众人看见饶介向这边过来,也连忙簇拥过去。

    饶介一路过来便道:“我们吴中四杰谈论起饶某来了啊!”

    在苏州城北郭徐贲家处,常常品文论画、蹭吃蹭喝的虽有十人,因而被称为北郭十子;不过徐贲、高启、张羽、杨基都是当地吴人,所以也被另称为“吴中四杰”。

    张羽急忙道:“不才哪敢在饶大人面前称『杰』,该当是咱们向饶大人您请安,怎反让大人移驾过来。”

    杨基接着也道:“咱们正说饶大人您才真正是『吴中之杰』,难望您项背,要向大人您多学习。”

    饶介听了也不以为意,对着高启道:“季迪诗文最佳,此次盛会未让你拔头筹,不会介意吧!”

    高启虽不喜奉承,也赶紧道:“哪敢哪敢!承蒙大人赞赏,夺取第二已是荣幸之至,况且赏赐丰厚,要感谢饶大人与太尉大人!”

    杨基抢接着说:“承蒙饶大人照顾,让孟载(杨基字)也沾光,取得第三,获赠白银一镒,真是受宠若惊,饶大人有何差遣,必当戮力以赴。”

    饶介看了大家,心想与这北郭十子的关系本佳,应该没问题,便道:“哪儿的话,你们北郭十子在文坛上可是占有重要地位,此次诗词盛会又有三人入榜前五名,再次声名大噪,在吴地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接着说:“以后行省、太尉府,可要请诸位多关照,多协助啊!”这下可讲得够明白了。

    众人听了回道:“应该,应该,承蒙饶大人、太尉大人照顾,有任何吩咐请尽管说。”

    道衍也说:“北郭众人都是明理之人,饶大人放心。”

    饶介听了很是高兴,与众人相互敬酒后,又往下一群文人招呼去了。

    杨基道:“饶大人真是客气,还特别过来招呼,季迪别在意,众人都知道你诗文最佳,在吴地数一数二,这次第二是另有其他因素。”

    张羽道:“诗词咱们季迪一定是第一,文章据说宋濂、刘基也颇负盛名,不过都已是老人,哪能跟季迪相比。”

    道衍在此又听到“刘基”之名,便道:“刘基,据闻他懂易学、精术数,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文章也有名?”

    张羽道:“这位刘基写的可不是风花雪月,比较多隐喻论是的文章。”

    道衍说道:“几日前,才在白鹤观师傅子阳子处听到此人,正打算去青田拜会拜会,没想到此时,又听到此人,连文章也负盛名,真该找时间去青田走一趟才是。”

    杨基道:“诶!他年纪听说一大把,跟咱们北郭十子不是同一挂,你找他干什么?”

    虽然因为道衍是和尚,不列为北郭十子,不过众人早就把道衍当成自己人,当是北郭成员一般。

    道衍心里很不服气,直想着:“老一代的人都把刘基抬得很高,什么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这几年来我道衍四处求师问学,师傅子阳子更是易学术数大宗师;怎么连诗文,也还有不少人抬举他,一定要会他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