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九五章 东.吴

第九五章 东.吴

    看着(西)吴王朱元璋,檄文全境、榜告天下,命大将军徐达,率领二十万大军,吊民伐罪而去。

    别说(东)吴王张士诚军弱,以为只有李伯升、吕珍等,这两个被(西)吴大将军徐达小看的大将;张士诚手下可还有众多的骁将,五太子、勇胜军十条龙等,出入穿锦衣、披银铠,个个号称“功夫”了得,人莫能测。

    究竟比不比的上五王陈友仁的五行军,没真正打过不能比。

    然而,战场上的五行军,可是骁勇善战,善于冲锋、阵战、防御等各式战法,尤其是团体战、联合作战,更是所向披靡。

    若比起手脚上的“武功”,或许难说谁厉害;但若比起战场上的作战,五行军应该是比十条龙勇胜军,更善于“征战”才是。

    不过,至少在张士诚眼中,勇胜军是精锐军、亲卫军,有十条龙在,还怕他朱元璋来了什么大军。

    ………

    八天后的(八月十二)辛酉日,徐达率领的二十万大军,抵达太湖。

    又八天后的(八月二十)己巳日

    大军终于到了太湖南边的湖州城外围,常遇春先灭了巡弋的舟兵,擒其将尹义、陈旺,大军驻扎在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截断苏州与湖州的湖上往来水路。

    要说水军的优劣,东吴军长期在太湖周边,照理来说,水军素质应该是不错。

    不过,因为将领们平日好逸乐、少练兵,所以比起经历过惊天动地的鄱阳湖大战的西吴军,战力上反而相差了一大截,以致于勉强算是“首战”的对战,西吴完胜。

    连朱元璋收到捷报,都高兴地说:“胜可必矣!”

    又四天后,八月二十四、癸酉日

    大军进次湖州之毗山,又击败东吴水军,抓了石清、汪海等将领。

    当初朱元璋的水军,相较于汉朝的五行军水军而言,算是相对孱弱的。

    不过,自从经过鄱阳湖大战的训练过后,在那真正是生死交关的时刻,大部分将领们都不知道,当初是怎么挺过来的,不管如何,总是挺过来了。

    而且,自此变得可彪悍“可怕”了,本驻军湖上的东吴水军,都“不战而退”。

    甲戌(翌)日

    大军已开拔至湖州的三坐桥,东吴的湖州守将,江浙行省右丞张天麟,分三路来抵御西吴军;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水战不行,陆战总要上场吧!

    三路有哪三路?参政黄宝当南路,院判陶子实当中路,张天麟自当北路,同佥唐杰则为后援,看起来阵仗蛮大的。

    你东吴军有阵仗,我西吴军难道没有?

    于是,徐达派遣常遇春攻南路黄宝,王弼攻北路张天麟,自己率军对付中路的陶子实,另外派遣骁将王国宝,率长枪军(以前曾在扬州吃人的彪悍军队)直扼其城。

    这个常遇春是疾战派的,命令来了说打就打,立马出击,马上与南路的黄宝打了起来。常遇春可是先锋将、冲锋将、骁将、大将,黄宝当然不是对手,旋即败走。

    张天麟及陶子实一见自己南路军,逢敌即溃,皆不敢战,赶紧敛兵退入城内。可怜这黄宝,也想退入城,不过慢了北路、中路两军一步,城下吊桥已断,只好回身力战,被擒。

    东、西吴两军水战首战,东吴完败,陆战首战,也是东吴完败。

    果然,逸乐太久了,都忘了如何作战,只好向平江城求救啊!

    张士诚急忙派遣司徒李伯升来援,陆路不行,由水路支援,自荻港潜入城中。

    这不正合刘基之计,就是要引你平江之军,疲于奔命、战力减弱。

    最好的情况便是:出来支援、有来无回。

    西吴军四面包围湖州城,骁将王国宝攻打西门,东吴军陶子实及同佥余得全、院判张得义出战,又是败走,逃入城内。

    张士诚又派遣平章朱暹、王晟、同佥戴茂、吕珍、院判李茂,以及东吴军中号称五太子者,率兵六万来援,屯在城东的旧馆,筑了五大寨,与西吴军对峙。

    要对峙也可以,你东吴军筑了五大寨,我西吴军难道不会。

    于是徐达分兵派遣,扎营于东迁镇南的姑嫂桥,一连筑了十垒,大阵仗对峙,封绝了旧馆援军与城中的交流。

    东吴军虽然屡败,但援军不绝,双方看来要打起持久战了。

    不过,说是援军不绝,只是此等援军,派了也等于没派,甚至影响士气。

    东吴军五大寨中的李茂阵营,太久没打仗了,忧惧不敌,身家难保,趁夜遁去。

    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本来驻兵于乌镇之东,远远地、远远地为吕珍等五大寨声援。常遇春率军乘夜来攻击,潘元绍也就趁夜遁去,不战而逃。

    潘元绍逃回苏州,大谈如何奋勇作战,只是敌军趁夜袭来,才不支、才先行退走。

    张士诚看事态紧急,乃亲率兵来援,并“会合乌镇”退走之军。

    徐达等率军与张士诚军战于皂林之野,东吴军又败、“退走”,果然是“乌合”之众。

    张士诚的东吴军,虽然屡屡战败,但大多是小败,西吴军在湖州讨不到大便宜,湖州果然是与苏州互为羽翼,虽不若无锡的紧密,但相互救援还算方便。

    双方各自屯兵扎营,其中则穿插一些小规模战事,互相对峙着,看谁撑的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