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一三五章 残军

第一三五章 残军

    若说大明开国的名将,当年一起投靠朱元璋的三个小伙子:朱文正、李文忠以及沐英,在朱元璋特意栽培下,后来也渐渐成为名将。

    不过,朱文正在先前的洪都之战后,已形同殒落;李文忠与沐英两人,过去主要以防备“东吴”张士诚为主,后来闽虎陈友定败亡后,则协助剿平在福建据地作乱的残军;此期间,大战不多,小战不断,也算是历练。

    而自李文忠被朱元璋派来协助常遇春征北,常遇春却突然“暴卒”后,朱元璋便令李文忠领其兵;从此,李文忠便开始展露头角。

    在北平,李文忠送走常遇春灵柩后,便奉诏由北平率军经太原,与大将军徐达会师,合攻庆阳城;大军刚行至太原,侦骑上报,北边有大元大军,正开拔往大同而去。

    此时此地还有大元的大军行进?

    原来元帝“北奔”应昌城后,这塞北还真是不适合人住,况且过去,可是养尊处优的皇帝,心里很不甘心,“意图恢复”过去的日子。

    打听到大明军“劫掠”上都(开平)后,已率师由滦河回大都(北平),上都此时无人了。

    至正二十九(洪武二)年八月初一、癸亥日

    元帝诏脱列伯、孔兴(关中四将之二)攻大同,以图恢复。

    作战方面,李文忠和常遇春比较类似,不像徐达,得事事禀报一类的将领;遽闻大同受敌,李文忠便召集左丞赵庸等将领,举行紧急军事会议。

    道:“我和大家,都是受诏命出兵,虽然现今诏令是要我军前往庆阳,但依据探马的战情,大元大军正攻向大同,以目前大同守备,必然无法应战。与其等待大同求援信到朝廷,再由朝廷快马下令我军支援,来回旷日废时,岂不失却先机?不如现在就先前往支援大同守军。”

    也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类型,不是徐达宁愿“候诏”的小心谨慎型。

    虽然诏令要往南边的庆阳,但因事态紧急,大军反而要向北攻伐,不过众将们也觉得有理,就算多快的快马传讯,到建康来回也要好几天。

    况且有皇帝的“亲外甥”做主,应该没问题,于是皆曰:“诺。”

    史书上的这“诺”字,可是有“是”、有“好”、有“遵命”的复杂意义。

    大军遂出雁门关,至马邑,恰巧便遇上脱列伯手下前锋,平章刘帖木率领的数千游骑奄至,两方猝遇,算是刘帖木倒霉,几万人对战几千人,败之。

    抓了刘帖木,才知道这下可钓到“大鱼”了,两条大鱼:脱列伯与孔兴。

    臭“名闻”中原的大元朝关中四将之二,竟然跑到北方来了,若能一举擒获,这可是大功一件。

    这让刚当起“大将”的李文忠,也小心谨慎起来,自己的征虏首捷,便看此役了。

    大军进至白杨门,下起雨来只好暂且驻扎;大将该做的事,便是选定好营地,派人扎营、警戒;先前有常遇春在,现在自己当老大,总要注意一下。

    李文忠乃身引数骑,到高处察视,前军已驻营,一般是去敌营五十里,不过要随情况而定;李文忠可是很用功的,观察天候地形,现在正下着雨,低洼之地易淹水,便命改徙五里,营于高地上。

    除了行军、扎营要注意,作战也要有战略,阵前也要有谋略。

    不过,这也算是脱列伯倒霉,远远看着大明军这边的旗帜,“李”字的大旗。

    “李”?大明军有哪一号姓李的“大将”?

    长年在北方征战的脱列伯,只听过“徐”、“常”、“冯(胜)”、“汤(和)”…。

    这算是哪一号人物?没听过有姓“李”的大将,哪还怕什么!就打呗!

    八月初四、丙寅日,脱列伯率骑来攻。

    李文忠对自己真正意义的第一场大战,与“闻名中原”的关中四将之一:脱列伯对战,还是很小心谨慎地。

    令将士秣马蓐食,先派遣两个骑兵营,而闭营坚守不出。

    另分军为左、右两翼,也不管阵前两军追逐何如;自寅至辰,等到两阵营都跑累了,便如同常遇春般,自身当前锋,举起刀、骑着马,“往前冲锋,奋勇杀敌”。

    众将们看这“皇帝外甥”都如此地奋勇向前,都跟着向前冲杀。

    一是这皇上亲外甥大将若战死了,下面将领们这下可罪大了;二是大将自己都不怕死,下面的将领还敢落后吗!

    众军们莫不争先杀敌,于是大败敌军,还生擒了脱列伯,降其众万余人,获其马匹、辎重甚多。

    原本关中四将之中,李思齐独大,张思道次之,而孔兴与脱列伯则算是同一路的。

    在后方路上的孔兴,据闻前方的脱列伯已被大明军所擒,便退回西南边的根据地绥德(现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

    不过,大元将领们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其部将“可能随时叛变”。

    主要还是因为,元帝、朝廷都已经遁走至塞北,继续为“大元”效力,还有前途吗?

    眼见头儿孔兴相互倚仗的脱列伯都被擒,其部将看“前途”渺茫?!也趁机砍了孔兴的头颅,向大明军投降。

    李文忠此一战,收了“名闻”中原的关中二将,真是所谓“战功彪炳”,自此,也开始展露头角了。

    ………

    捷报送至京师,朱元璋当然高兴,但也不高兴。

    高兴地是自己的外甥立了大功,大元的残军“关中四将”,先前李思齐已投降,现在又少了两个。

    不高兴地,当然就是剩下的那个:张思道,庆阳城攻了快三个月了,还没攻下。

    八月十二、甲戌日

    等不及的朱元璋,不好对自己的“麻吉”徐达太凶,便用很委婉地方式,写了一封敕书,派遣都督佥事吴祯,往谕大将军徐达。

    大意便是,如果“攻克”庆阳后,令右副将军冯胜掌总兵印,统军驻守,大将军徐达、偏将军汤和先回京,定议功赏事宜;且朕等着与大将军等,参加鄂国公常遇春葬礼。

    八月十六、戊寅日

    收到敕书的大将军徐达,知道不能再“围”了,只好督诸军强攻庆阳城;无聊很久的将士们,争勇奋进,而城中也极力防御,双方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攻守战。

    故事其实是这样的。早在大明军未到庆阳前,张思道便先率部分军队前往宁夏,预留后撤的据点,却遇上已隐遁在宁夏的扩廓…。

    留守庆阳城的弟弟张良臣,以为兄长已被扩廓所擒杀,毕竟两人过去有旧怨,所以先前才会向大明朝的大将军徐达投降。

    后来得知兄长仍健在,所以又背叛大明;而扩廓还派出部将韩札儿、贺宗哲,在庆阳附近城镇作战支援,更积极防守庆阳城。

    不过,实在被“围”太久了,虽然没有“援绝”,但却已是“粮尽”,庆阳城内面临着“吃人”的处境。

    眼下只剩下张良臣的亲兵们,包括皆善战、号称“七条枪”等人,还愿努力防守,而大部分的大元将领、士卒们,都已经在找机会投降。

    如此也撑不了几天,元平章姚晖、熊左丞、胡知院、葛八等,眼见事已不济,一人起头便都争相献门,投降纳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