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一四九章 再致仕

第一四九章 再致仕

    征蜀大军出兵的前一天,洪武四年春正月丙戌(初二),李善长罢,汪广洋为右丞相。

    自从去年七月底杨宪伏诛,朱元璋总揽锦衣卫的前身、亲军都尉府(及仪鸾司)以来,朝廷之内,尤其是身居高位者,不仅是刘基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疑虑,大公爵李善长也有见好就收的想法。

    此番被朱元璋再进爵,由原本“宣国公”进封“韩国公”,还特别为自己说项:

    “左丞相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事朕最久,供给军食未尝缺乏…,宜进封大国,以示褒嘉。”

    虽然比起魏国公徐达的食禄五千石,自己的四千石不是最高,但比起此次所封六个公爵的其他四公,食禄都仅三千石,也是次高。

    武将如同“走狗”追着狡兔,目前狡兔仍在,所以走狗未烹;而后勤文臣便如良弓,等到飞鸟已尽,再走便迟了。

    况且,那个后来(两次封爵差十九天),才补封诚意伯的军师谋臣(刘基),在敌国未破前,便已低调、低调、再低调,只愿食禄二百四十石,这还不明显嘛!

    不仅是刘基的表态很明显,食禄二百四十石?与其他封爵的千石相比,这便是朱元璋对功臣们,很明显的“意思表达”了。

    读书人大都知道,当年所谓“汉初三杰”的故事,朱元璋把刘基当作张良,这是谁都知道的事,自己也认为如“萧何”一般地辅佐着朱元璋,而早逝的常遇春,比起徐达,打仗最强悍,邀功也最有力,更像是当年的韩信。

    先前便告病休养的李善长,等封赏事宜告一段落,便向皇帝朱元璋告疾“致仕”,回家乡临濠府养病。

    朱元璋也是明白人,知道李善长也是“知所进退”的人,便予以同意。

    但表面上仍做得极为漂亮,“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户百五十,给佃户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

    全天下都看到了吧,我朱元璋可没亏待开国功臣啊!

    不过,李善长此时会提出“致仕”的请求,主要还是朝中大多自己人。

    回锅的汪广洋,过去一直在自己手下做事,算是心腹之一,虽还没恢复原职“中书省左丞”,但接替“伏诛”的杨宪原来之位,担任右丞。

    而在汪广洋之下,还有自己真正的心腹:胡惟庸,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

    况且,自己在朱元璋心中,也是有地位的;自己告病还乡,此两人不就升迁上来了吗!

    果然,右丞相徐达升为左丞相,“右丞”汪广洋直接跳升为“右丞相”,平章政事就挂着给已逝的常遇春;而参知政事胡惟庸,则也跳过右丞,直接升为左丞。

    ………

    而另外一个“大公爵”,也是大明朝内“最大”的公爵、魏国公徐达,虽然是朱元璋的老同乡、青梅竹马,但也不过是追逐狡兔的“走狗”,必要时、也得“烹”了。

    徐达心知,自己与皇上的交情,以及事事屈附的态度,虽不至于“走狗烹”,但是朱元璋讲究体制,“王爵”仅封给姓“朱”的皇族,“异姓王”则只能追封,像常遇春一样,死后追封为“开平王”。

    自己已受封最大国“魏国公”爵位,此等功勋在大明朝中,已经“高”到不能再高了;自己虽不年轻,但还想好好地活着,可别做着梦去想那封王的事儿。

    现下,最难捉摸的狡兔“扩廓”,已遁至漠北,仅剩不自量力的蜀夏,以及地处边疆的云南,也是该“退休”的时候了。

    诶!“致仕”被李善长抢先一步用掉了,再跟着用“致仕”,像是太不给皇上面子?

    好吧!那就向皇上请求退居“后一线”吧!

    也就有在议定伐蜀时,徐达心想,有“战功”也没得再“加封”,有“过失”或许还被借机“清算”;所以嘛,自愿让出大将军位,去坐镇北边,练兵北平、防御北境。

    当然,“大”将军之位,也没人敢担当,朱元璋也没给他人担任。

    朱元璋的另一个老同乡,此次征蜀大军的主将、中山侯汤和,授为征西“将军”,率舟师由瞿塘进攻;另一路,则由骁将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率步骑由秦、陇伐蜀,两人在大军中的头衔,都没有“大”字。

    这可是朱元璋对大明朝的大公爵、魏国公徐达,特别表示出来的尊重啊!

    ………

    若说韩信、萧何、张良是“汉初三杰”,对应大明朝开国人物,“明初三杰”大约就是常遇春、李善长、刘基三人;徐达?当然不是韩信,至少目前还不被类比为韩信。

    韩信是被处死,常遇春是自己死;自比萧何的李善长,也致仕退休回家乡去了;那剩下那个低调、低调、再低调的刘基呢?

    刘基本来早就想退隐了,反正皇上有事咨询,可以书信往来,不一定要在朝廷,朝廷上的礼节、规矩多,反而麻烦;见皇上,还要行“五拜三叩之礼”,真的麻烦啊!

    所以上次的“致仕”,就是想退隐去,在青田多自在啊!不过被朱元璋给召了回来。

    去年征北的捷报纷至,刘基本来也想退隐,但二月被朱元璋交办个杂事,说是杂事也是自己惹来的;先前请求朱元璋以政策“移风易俗”,诏令百姓改“唐服”,一步一步地去除“崇蒙媚夷”的风气。

    而朱元璋认为官员的服饰没有规制,所以也要刘基与中书省官员,参考历代朝服、公服之制,制定大朝会、天子衮冕御殿的朝服,以及见皇太子等穿着的公服。这件事一拖,直到七月中才完成。

    《实录》记载:“(七月十六日)壬寅,赐文武官朝服、公服。先是,命省部官会弘文馆学士刘基等,参考历代制度为之,至是成,始给赐。”

    接下来便是杨宪伏诛,以及蜀夏的吴友仁侵犯汉中,朱元璋都有事咨询刘基。

    而耽搁刘基退隐的最重要一件事,便是“科举制度”,也是刘基年轻时的痛。

    当年“寒窗”苦读……,也没这么严重啦!

    刘基自小便是天才儿童,读书过目不忘,二十二岁上京(大都)赶考,便左榜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不过,却被“冰”了三年后,才分发到江西高安县,当个正八品的县丞;与蒙古、色目人的考试、录取、任用等,都有着极大的落差与不平等。

    所以在大明朝未开创前的吴元(1367)年,大元朝暂停科举(1366年)的后一年,便建议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下旨通告领地内所属,三年后(洪武三年)将举行“乡试”。

    而今(洪武四)年三月,便是殿试之日。

    朱元璋真的是需才孔急,随着疆域愈来愈大,要分发到各府、州、县的人才愈来愈多;除了举荐之外,科举便是一条重要的管道,公平的管道!

    而刘基过去是大元朝的进士及第,见过当时的“元顺帝”,经历过殿试的,这回大明朝首次开科取士,当然也是皇帝朱元璋首次“殿(廷)试”时,如此重要、如此现成的咨询对象,怎么会让刘基此时“致仕”去,至少也要等到殿试结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