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圆梦新媒体 » 第三百零四章 知识多不等于学习能力强

第三百零四章 知识多不等于学习能力强

    经过杨立新的提示,加上两人的努力,杨正新和曾曼妮两人总算成功加入了深城事的大家庭。

    这也算是他们艾迪的一次小团聚吧。

    一天,杨立新在闲暇的时候,想看看两个人的情况,于是路过了曾曼妮的工位上。

    只见,曾曼妮在桌位上,努力地看着书,这一点也不像是很轻松的样子。

    对于客服的岗位,杨立新其实也有一定的了解,尽管深网和深城事不同公司,但从本质上看,其实两家也是同一个集团旗下,所以,公司文化也是一致的,某情况上看,其实要求应该大体也一样的。

    感觉深城事里的人,都过分偏重于知识储备,他们似乎都觉得自己学习得越多,就会越强大。

    虽然,知识越多越好,但也得要会用才行,其实,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

    也就意味着,自己的脑袋是无法吸收无限的知识,所以,我们一般记下的都是跟自己平日用到且息息相关的知识。

    因为只有这一部分的知识,才能经常被用到,被用到的知识,也才能被记住。

    从新媒体的角度上看,其实客服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而且,也是根据各自的定位而来,假如交易频繁,需要经常与顾客互动,那么客服很重要。

    但假如公司已经形成固定消费群体,那么客服也只是处理一般的问题罢了。

    而深城事也就是如此,不过,他们的主管,似乎并没有像廖咏红那般要求自己,她对曾曼妮的要求,却还是按照交易频繁的那套。

    虽然,觉得很不合理,但杨立新毕竟是别的部门的人,只能祝曾曼妮好运吧。

    另外杨正新那边是怎样的呢?

    本以为杨立新会看到杨正新也是很努力的画面。

    可谁知~

    “你干嘛?”

    “噢~吓我一跳啊!”杨正新原本还在打盹的,被杨立新一把叫醒。

    “你这是在上班啊!老哥~”杨立新对着杨正新说道。

    杨正新打了个哈欠,用手指撂了撂鼻子说:“哎,没事,他们电商部去楼下盘点了,这没有人。”

    杨立新指了指上方的摄像头说道:“这不是举头三尺有神明嘛?”

    杨正新更加淡定地说道:“哎,那更不用怕了,监控一般都是一个月检查一次的,如果当月无事,那就会被删除掉了。”

    杨立新叹了一口气,敢情这家伙才刚来,混得比自己还熟!

    杨立新知道,理解认知效率和认知深度,才能深度学习。

    这在充分理解了认知之后,会进入一个脑袋非常活跃的状态。

    这么多年的求学生涯里头,杨立新也仅在历史和地理的领域里头,逐渐感受到过这一个状态。这种,可以让人从而达到一种熟练和条件反射。

    那是一个非常好的一种状态,脑海可以随时调配出所需要的知识,而且,那些知识点随意串联组合,都可以产生出各种想法。

    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我们看似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所以需要提升认知效率,把80%的时间花在20%重要的知识和关键问题上。

    同样学习层次低跟认知深度有关。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尽量去了解和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定律。

    这有点跟二八原则有点类似,这些最重要的知识,其背后往往是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就是杨立新加入新媒体部,戴东和何鹏一直希望杨立新能学会的一种能力。

    学习知识一般可以归纳三种情况:

    1、没有积累很多的知识,自然就会无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无竞争力。

    2、积累很多的知识,不会应用,只是纸上谈兵,照本宣科,缺创新力。

    3、既积累了很多的知识,又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有竞争力。

    而杨立新所需要领悟的能力就是找到这些知识后要去分解,细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去深度关联已有的知识,甚至去教授别人,进行深度学习。

    学会了这种能力之后,尽管面对相同的问题,但因为有了对问题的拆解的能力。

    也懂得运用所用的知识去解答问题,那么,他对待问题的那种自信和淡定也就回来了。

    而通过对问题的拆解,难度也就相应的降低,解答的方式一旦总结出来,就会形成模板套路,再通过刻意练习,把知识内化成技能。

    这就是学习分层的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

    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学习高手磨练技能,只求日日精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知识内化技能,知识只是一种静态,只会安静地躺在书本或脑海里。只有将知识运用起来,将其变为可以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这才是动态的,知识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将这项技能运用自如,就是实现个人价值。

    为了更好地学会拆解问题,以及面对不同的问题。

    杨立新决定,又倒回去原来的深世代阅读室去!

    只不过,这阅读室还在深网的那边,从深城事走过去,至少要花个十多分钟。

    这无形中又给中午的时间安排制造了一些困难。

    不过,这对于杨立新来说,也都只是小问题,而且问题不大。

    多多想想办法,还是可以克服的,比如,早几分钟从工位上离开,假装去洗手间,这样,上完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下班去吃午饭了。

    吃午饭的话,直接到饭堂里去,因为去得早,也就不存在排队的问题了。

    因为,饭堂的饭菜,还算是好吃,也就可以吃得快一些。

    这样,加上,走路的速度提升,那么这区区十几分钟,还是可以克服的。

    再者,这些书其实还是可以借阅的,而且,杨立新这个部门,以及他主编的身份,借阅更是没有任何问题。

    当杨立新回来后,午休时间也就结束了。

    王小琥对杨立新说:“最近的论坛有点冷清,你看看怎么来点新的话题,来活跃一下?”

    “好的。”嘿嘿!杨立新暗自高兴,终于有机会实践一下了。

    很多年前,杨立新在接待酒店上班,每天上班下班按部就班,工作虽然稳定,但却单调乏味,好象一眼就能看到几十年后的自己。

    也正是因为这样,杨立新才决心从酒店里离职。

    来到了他人生第一家工作的新媒体公司——艾迪。

    虽说新媒体公司,但其实,这个所谓的新媒体概念,也只不过是新出的。

    艾迪本身也仅仅是做旅游规划的,只是市场变化了,迫不得已,才转型的。

    半路出家,伴随的当然是各种的不专业了。

    不专业,也就给客户各种的问题和不安心。久而久之,也就做烂了品牌。

    当然,张军来说,不存在面子和品牌什么的。

    他压根就不在乎这些,因为,他是一个不要脸的生意人。

    但做生意上面,他却又不是那种很会做人的范儿。

    不会做人,在混社会,其下场自然可想而知了。

    虽然走了些弯路,但杨立新还是来到了深城事。

    这里的媒体工作,虽说是编辑,其实跟记者的工作,十分接近,说起来,也相对自由,而且时间弹性大,早上签了到之后,就可以外出采访或找个地方写稿,不用坐班。

    只要每天把有价值的新闻采写回来直接交稿给编辑就行,编辑有时候也会给选题或者采访任务。

    后来,王小琥似乎发现了这一漏洞,所以,每次采访之前,都要求杨立新给出合理的采访依据。

    不过,这也好解决,毕竟对城市的问题,深城事哪里还有谁比得过杨立新?

    他对待生活的热爱,加上平时又喜欢对事物的思考,逐渐培养出了他这一性格。

    加上原本的一些文字的积累,使得他做了不到半年时间,从写稿小白到驾轻就熟,几乎是一蹴而就,论自学成才。

    从编辑到记者的转变经历,虽然没有记者的名,却有记者之实,松散松散中有紧张,丰富而有趣。

    经过长时间在外面跑的经历,杨立新逐渐发现,其实新闻无处不在。

    我按捺不住隐藏着的职业敏感,开始和老板们各种套近乎,和买主们各种亲切交流。一场无意识的闲游乱逛,变成了有意识的暗访甚至卧底,搞了一堆一手资料。

    还记得他刚来的时候,第一次采访印象很深刻。

    这是王小琥给他的选题,那就是去采访流动摊贩联盟。

    每一座城市都有流动摊贩,但大城市会比较重视城市的形象,对于流动摊贩就不太容忍了。

    而大部分的流动摊贩,都是个体户,管理混乱、环境恶劣、治安极差、卫生还堪忧,也就是因为这些问题,所以,很经常流动摊贩会被戴上异色眼镜。

    但站在流动摊贩这边,他们大多也是生活所迫,四五十岁的年纪,没有任何技能,去找工作已经不再有什么可能了。

    可是,距离退休也还有很长的时间,人是需要生活的。

    买了一些必要的设备后,没有多余的钱租店铺,也就做起了小本买卖。

    但是,单打独斗,毕竟还是不行的,大家开始学会了抱团取暖,因此,有几个生意做得比较好的老板,就合计发起流动摊贩联盟,从价格、管理、经营、环境等方面进行统一要求,整合整个流动摊贩市场,实行规划化管理。

    可是,这联盟成立需要成本,光靠满腔热血是不行的,这也需要大家的配合。

    刚开始,就连一些摊贩的证件都没有配齐,有的老板更是以自己没有时间为由,拒绝合作。

    所以,这个所谓的联盟,实则是松散的组织。

    杨立新从大家的口中,听出了各种各样的评价。

    老板门都一五一十地将流动摊贩联盟的情况介绍给他,从初衷到愿景,从优势到问题,详尽而毫无保留。

    其实,杨立新当时也很感激这些老板的,其实这些东西,他们完全没有必要跟他讲。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性格感染了对方,也或许是盯着深城事的名头,让老板们感激只要告诉了杨立新,这些事情就能解决吧。

    回去之后,杨立新也是啪啪地将文稿写好,一下子就发布到了网上。

    这个贴地气的话题,立即引发网友们的讨论。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后面胆子就越来越大了,也发现了采稿的窍门。

    接着,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班后的杨立新,看见了一些钓者在桥头钓鱼,本来无事,可旁边却悬挂了一块禁止钓鱼的牌子,于是,他开始了城市钓鱼的话题的探讨。

    钓鱼本是一项富有诗意的运动,但是前提必须是文明垂钓。

    在禁止钓鱼的河道范围内的不文明行为,不仅让城市形象大打折扣,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道美景和水域生态。

    其实,钓鱼原本不挑位

    置,但有的东西是商业区、旅游区。

    一大群的人都集合在一块,各种姿势,鱼竿、鱼获乱放,还阻碍了行人行走,这很让人感到有些反感的。

    因为钓鱼的人多,不少车主干脆把车停在了绿化带上,造成公共设施损坏严重。

    也正是因为杨立新的热点炒作,加上他采编的第一手资料,使得他这篇文章,瞬间变成了同城热话,当然,也有不少同行艳羡起来,也让很多同行在后台私信杨立新是否可以授权转载。

    杨立新就笑了,假如说他们知道杨立新其实并不是网友,只是一名普通的编辑,不知道对方是否会感觉到尴尬呢?

    当然,这么一波下来,论坛的话题又有了,近期炸鱼般的操作,让论坛瞬间有了热度,很多长期不上网沉寂很久的账号,竟然也被杨立新给引导了出来。

    领导看了这自然也很开心,自然也会想要杨立新做更多。

    于是,叫了何鹏进去了。

    随后,何鹏出来后,也开始叫杨立新去开了个小会。

    “新哥,其实,你也不要光自己会,有时候,教会别人,才更能体现价值呢。”

    其实,何鹏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的,高明的管理者,不仅要懂得如何“管人”,更要学会如何“带人”。

    以往杨立新也当过一段时间的管理者,可大多都只是在打工作上的配合而已。

    根本没有做过说要带人的,怎么带人,他心中也没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