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典藏华夏:我的直播火遍全网 » 第七十三章 书写工具

第七十三章 书写工具

    李沆不愧为北宋的丞相,一眼就看出了这一支笔的优缺点。

    他并不是那种墨守成规的老学究,相反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

    “如果老夫猜测的对的话,这样的笔对于学子学习的帮助是极大的。”

    “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推广文字,能使得更多的人识字、写字,提高百姓的学识。”

    “你们后世的人真是太聪明了,对书写工具如此改进,百姓的识字率和平均能力应该要比这个时代高很多吧。”

    “如果我大宋能够推广这种笔的话,虽然会有些阻力,但一定是功利千秋的事情。”

    李沆说着有些激动的看向了张良玉。

    张良玉佩服的拱手:“李丞相不愧为大宋柱石之臣,一眼就看出了小小的一支笔的优缺点。”

    “并从这一支笔推断出了很多的东西、看到了这支笔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晚辈由衷的佩服。”

    李沆并没有被张良玉的奉承给感到飘飘然,他摆摆手认真的道:“少拍老夫的马屁,回答老夫的问题。”

    “如同李丞相所言,我们后世华夏人的识字率达到了九成五以上,这其中书写工具的革新也是功不可没的。”张良玉道。

    “什么?九成五以上?”李沆差点惊掉了下巴。

    华夏古代的识字率在世界上来说,一直都是处于领先的地位的。

    可即便是在两宋这样的文化最为昌盛、识字率最高的朝代,民众的识字率大概在百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之间。

    所以李沆听到九成五以上这样的数字上,也不免无比震惊。

    “后世识字率竟然如此之高?你们后世有多少百姓?为何识字率如此之高?百姓识字率如此之高,那个时代的华夏应该十分强大吧?”

    李沆身为一国宰相,执掌北宋朝廷政务,国民教育也是他的职责之一。

    听到如此高的比例的识字率,自然是想要知道后世是怎么做到的,然后看看有没有借鉴的地方。

    “一来是因为时代的发展;二来是工业化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三来是政府的重视。所以后世十四万万的华夏子民,除了一些年长之人无法扫盲的外,基本都识字。”

    “政府更是建立了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孩童都要强制性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张良玉解释完继续道:“至于李丞相的第一个问题嘛,很遗憾的告诉您,这种中性笔在大宋无法推广。”

    认真的听完,李沆缓缓的点点头,似乎在消化张良玉之前所说的话。

    毕竟张良玉口中的那些新词汇,诸如“工业化”、“义务教育”等,对于李沆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东西。

    “你说的是政府,不是朝廷?难道后世朝廷也不复存在了?对了,什么是工业化?中性笔为什么在大宋不能推广?”

    李沆想了解的更加清楚一些,他隐隐的觉得通过和张良玉的交谈,自己抓住了一些什么东西。

    一些,对于大宋来说极其重要的东西!

    这是他这个大宋宰相的责任,他必须要了解、认知,然后借鉴、吸收,说不定能够帮助大宋发展。

    张良玉也看出来了李沆在想什么。

    他心中由衷的佩服李沆的认真负责、那敏锐的洞察力,他和寇准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丞相。

    寇准就想不到这些东西,而是执着于自己的得失、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而看不到张良玉身上有需要他学习的地方。

    “简单来说,北宋以及华夏历史上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

    “而工业是相对于农业来说的制造、加工、再加工的产业,工业化就是一个国家工业制造能力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因此,后世的人们能够创造出远高于农业时代的产物。”

    “所以才有了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如此的经济基础也带来了上层建筑的变化,所以朝廷早就不复存在。”

    “后世也就没有了皇帝,我们人人平等,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是整个国家的主人。”

    张良玉顿了顿,让李沆消化了一下,才继续道:“而工业化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发展,以及人类时代发展的深厚基石上的。”

    “工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对于后世来说,能够随地买到的一只小小的中性笔,在这个时代是生产不出来的,它没有推广的基础。”

    张良玉并没有说谎,后世随处可见的一些人们见怪不怪的产品,都是建立在后世工业化的基础上的。

    它们其中凝结了无数人类科技能力和智慧,脱离这个时代的工业、科技基础,是绝难将其复制的。

    就比如中性笔笔头的一颗小小的钢珠,世界上也没有几个国家能够生产

    可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夏国的科技水平总体上的确是还弱于某些超级强国,可也差不了多少了。

    就比如那颗小小的中性笔芯钢珠,中国不造是因为体量太小了,没有什么油水可捞,开一炉可能还赔本呢。

    所以想要在宋代推广中性笔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

    少量的推广钢笔倒还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张良玉又摸出了一支钢笔递了过去道:“李丞相这支笔叫做钢笔,生产难度要比中性笔低,相较于毛笔,也有便携性、易储存性等优点。”

    “哦?快给老夫看看。”李沆原本有些失望的眼睛顿时一亮。

    他接过钢笔仔细研究了一番,不住的点头赞叹道:“巧夺天工,这种制作工艺真是精巧。不过相较于之前那只中性笔,这支钢笔复制的可能性的确要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