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大圣微博自传 » 第六章 第七节 火水交锋

第六章 第七节 火水交锋

    588.基于上述的气愤,我要好好再说说姬昌讲的共工后两次的撞不周山。一次是和火神祝融战斗,发生在尧帝初期,一次是和大禹战斗,发生在舜帝前期。这两次战斗,论起道理来,的确算是共工的错。但事出有因,也并不是如天神宣传的那样不堪。共工是执拗的,执拗到近乎变态的地步,但他的心态变了,面对的形势也变了。逆境中奋发向上,赢取的巨大名声和威望,在顺境中反而成了包袱。

    589.讲两次大战之前,还需提一下共工的被释放。自然有颛顼帝退位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也有人们感念共工赐水之恩的因素,也不是主要因素。有时候人类会被称为乌合之众,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很多时候他们没有长远打算,所作出的决定往往是在被逼迫中的本能反应,在舒服中感恩的力量或许也有,但远远逊色于在痛苦中煎熬而产生的爆发力。

    590.因此共工被释放的主要原因,是天帝俊的儿子出了问题,又一次让人类处于灭亡的边缘,需要共工来拯救。天帝俊与日母羲和生了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汲取了太阳的精气,妖神血脉复苏,化作十只三足金乌,栖息于东方的扶桑神木之上。原本每天等候羲和的车子来拉他们轮班,后来觉得等的无聊,便一起上了车,十日运行周天,从而给人间带来了灾祸。

    591.灾祸伊始,江河湖泊被烤干,人们急需的是水,于是便想到了水神共工。请求承继颛顼帝位的帝喾释放共工,拯救万民。帝喾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得去求共工。而共工饱受囚禁之苦,对颛顼充满愤恨,但此刻颛顼已回归天庭,共工只能将恨撒到帝喾身上,便以帝喾让位为条件。帝喾虽然答应,但臣子不服,后来几经商榷,双方各让一步,帝喾让位,儿子尧继之。

    592.共工对帝位没有必取之志,只是赌气之举,也就见好就收。出来后甚是卖力,调集五湖四海之水,拯救四面八方部族的人民,名声和威望日增。共工很享受这种被人崇拜的感觉。他在跟我讲起这段时光时,脸上洋溢的光亮甚至冲破了上千年积淀地地狱阴霾。但共工的方法不对,扬汤止沸,不能说没有效果,但只能缓解,不是对症除根之药。

    593.后来是尧启用了神射手羿,平定四海恶兽,又将9只三足金乌射杀,用这釜底抽薪之计,帮助人类度过了这一难关。这就让共工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出山出的很矫情,出来又没起到决定性作用,当人们的欢呼声是向着尧和羿去的时候,共工的心态失衡了。他开始魔化,将自己控制水的神通,从造福人民向折磨人民转变,一开始,让人们饱受淋漓之苦,而后就变成了洪灾,冲毁家园、田地,甚至裹挟带走人的生命。

    594.为此,尧和共工进行了多次谈判,终未和解。其实两人没有根本冲突,共工所求,也不过是要个台阶。但尧当时年轻气盛,新立大功,加之内心对共工当年要挟和未能解决问题的不满,岂肯再次低头?于是在巡游到南岳衡山时候,发现火神祝融的治下,有随用随取的火,让人民可以免受淋漓之苦,于是信心大增,启用了祝融,开始策划对共工进行清剿。

    595.祝融,本名重黎,上古火神,为人间传下火种,并教会人类使用火的方法,蛰伏燧人氏族。在黄帝时期,被封为专门管火的火正官,征讨蚩尤时,跟随黄帝一直征伐到黎山之丘,立下不少功劳。而后被黄帝封在南岳衡山,掌管南方事务。此次受命尧帝后,他并没有直接对共工发难,而是从光明宫中取来不灭火种,在饱受洪涝之苦的部族中散播,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596.共工听闻这个消息,更加感到事与愿违,便恼羞成怒,带领水族,前来浇灭祝融之火,大地一片黑暗。后又向着衡山光明宫进攻,把光明宫常年不熄的神火也弄灭了。这惹怒了祝融,他驾着一条火龙出来应战,那火龙全身发光,烈焰腾空,复燃了光明宫的神火,共工见神火不熄,便调集五湖四海之水,水漫衡山,浸泡祝融和坐骑火龙。

    597.终究水往低处流,祝融收敛火气,避开共工召集的洪流锐气,待共工及水族疏于防备之时,突然破水而出,直扑共工,一下子烧的共工焦头烂额。共工抵挡不住,退回大海。祝融骑着火龙,又直冲大海,无数水族死伤,共工见势不妙,又想起了不周山,想借天河之力灭了祝融,于是一路狂奔,再次撞向了不周山。

    598.这次的共工,没经过什么计算,情急之下,将不周山几乎撞断,自己亦昏死过去,也没有达到伤到祝融的目的。天河之水,倾泄而下,但被祝融灵巧的躲开了,共工再次被俘虏。战争结束了,但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包括尧在内。因为只解决了对手,没有解决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

    599.尧看着天河的倾泄之水,看着地上的肆虐洪水,看着刚才还意气风发,而今却无可奈何的祝融,看着那尚未醒来就已被五花大绑的共工,叹了口气,应该是有些悔意,但眼神中仍然充满着坚定的自信,这种对自己错误的懊悔和勇于改正错误的自信让他不失为一代明君,似乎也由此开创了与共工成魔截然相反的明君模式。

    600.一个专*制帝王,手握国运,肩挑重担。我们总是希望他有辉煌的业绩,高超的能力,而不希望他吊儿郎当,甚至罪恶满身。但历史总是如此吊诡,会让我们错愕。功劳大者,能力强者,往往意气风发的在自己的功劳簿上陶醉,迷信于自己的能力,凭经验办事,独断专行又抱残守缺;充满负罪感的往往能够负罪前行,谨小慎微却又矢志不渝,从而创造出辉煌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