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西游记里的十万八千疑团 » 第一百一十三回 盘丝岭上谈师父

第一百一十三回 盘丝岭上谈师父

    三藏别了朱紫国王,整顿鞍马西出。师徒们踏青玩景,在盘丝岭上见到了一座庵林。三藏意欲自去化些斋吃,行者阻止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岂有为弟子者高坐,教师父去化斋之理。难得这次八戒也站在行者一边,你是个父辈,我等俱是弟子,有事弟子服其劳。

    行者都已经七八百岁了,八戒也已经超过五百岁了,看看三藏才多少岁。贞观二十二年一月来到荆棘岭,三藏在木仙庵对四个千年树精说他四十岁。走了一年多时间,经历过了冬残,贞观二十三年三春之日来到小西天的小雷音寺,也就是三月。离了小西天,行经个月程途,春深花放之时到了陀罗庄,也是三月。可见离开小西天的时候是贞观二十四年的二月,为了对付黄眉怪,四众在小西天耽搁了足足十一个月。

    炎天时到了朱紫国,也就是六月。贞观二十五年春光明媚的时候来到盘丝岭,应该是三月。所以三藏现在四十三岁。师徒们如此对话,听上去是不是挺别扭,但这在当时很正常。三藏还对观音禅院的金池长老说,行者是他收的小徒呢。这是古时候的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首先比较社会地位,然后比较辈分,最后才序齿,也就是比较实际年龄的大小。

    行者在同赛太岁赌斗前,称自己是朱紫国拜请来的外公。那妖王还以为外公是个姓名,所以老老实实叫了他一声。行者占了便宜,回答说,贤甥,叫我怎的。回去看他变成牛魔王,骗得红孩儿叫他父王,给他跪拜磕头,得了上风,着实快活,呵呵大笑。沙僧责怪他只是图这般小便宜,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中国的传统观念,长辈训话,小辈听话,哪怕双方没有血缘关系也是一样。也就是说,我做了你的长辈,我就掌握话语权了。这完全不是小便宜,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校园霸凌,是不是有这么一个套路,叫我爹,不然我就痛打你一顿。然后呢,我是你爹,我说什么你就得做什么。

    跪拜磕头也是同样道理,通过这个仪式决定了谁应该服从谁,就好像是一头狼对另一头狼翻肚皮,表示我承认你是老大。所以在压龙山,大圣变做了小妖去见老怪,会在二门外脱脱地哭起来,因为要给老怪磕头,心里委屈啊。比较一下他三打白骨精后,三藏把他逐出师门,他临走前一定要师父受他一拜,才能去得放心。如此看来,四天师和其他神仙对玉帝拜奏頫囟,也不会觉得丢脸吧,可能还很自豪,普通人有这个资格嘛。

    西方人见皇帝的礼仪不一样,单膝而不是双膝下跪,鞠躬而不是磕头。据说大英帝国第一次派外交使团访问大清国,使节马戛尔尼坚持行单膝下跪礼,搞得乾隆皇帝很不痛快,没有同意对方的通商要求。等到大英帝国第二次派来外交使团,大清国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让使节对着空的龙椅下跪磕头,但是这一次的使节阿美士德还是不同意,所以他连嘉庆皇帝的面都没见上。文的不行来武的,最后大英帝国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回来说师父,现在没有这个词了,改成师傅了,傅有辅助的意思。太子身边有三个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是辅导太子的,戚继光就做过太子太保。取一个师,一个傅,合起来是师傅,意思很到位。回去看韩愈的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同师傅这个词的含义是高度契合的,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超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