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就是要做皇帝 » 第二十七章 刘裕

第二十七章 刘裕

    时间回到两天前。

    一队骑兵从东宫出发,披星戴月,日月兼程,从沿途驿站要了马匹,终于是在两天时间,狂奔一千二百里,冲到了贺兰山脚的宁夏镇首府银川郡。

    此时宁夏将军刘裕,正准备筹划一年一度的秋狩行动。

    秋狩,是来自古老的周礼,目的自然是为了在赶在冬天之前,狩猎备好过冬的粮食,顺道练兵。

    然而,宁夏镇的秋狩又有所不同,因为宁夏镇的秋狩也叫小范围北伐练兵。

    是针对柔然人的定点骚扰。

    所谓胡天八月即飞雪,如今已经七月上旬快过,北方已经冷下来了些许,草木枯黄,柔然牧民也在准备回归部落,随之部落移动聚居。

    这个时候打柔然人,那就是一抓一个准。

    并且抢下来的部落,还能拿到大量的牛羊马匹滋补宁夏百姓过冬。

    至于柔然人,杀伤而不杀死,驱逐而不收留,以期这群柔然草原的难民,能一步步增加柔然王帐的过冬压力。

    总之,总结起来就是太子曾经说的一句话:“寇可往,我亦可往。”

    不就是打草谷嘛?

    宁夏镇六千精锐轻骑,那可是个中好手。

    结果秋狩随着北来的信使而终断,刘裕看到了太子的命令,第一瞬间是不敢相信。

    但是,宁夏镇上的将兵们一个个却兴奋异常。

    甚至有一些汉家的贫苦儿郎直接喊出:“陛下圣明!”的口号。

    天下苦世家久矣。

    没人希望自己一辈子被压着毫无出头之日!

    再次确认之后,刘裕也算是长舒了一口气。

    他已经六十了。

    要是太子再不起兵,他都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草原上呆多久。

    现在太子起兵,就意味着他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南下了。

    直到将金陵城内的世家,全部赶出乌衣巷。

    他刘寄奴,要回来了!

    刘裕怀着激动,让准备打草谷的事宜全部停下,进而勒令所有宁夏百姓入城,将牛羊马匹留下部分过冬食物和种子,剩下的全部制作成军粮。

    成为大后方,给他们尊敬的太子做好避险之地。

    刘裕很清楚,长安虽好,太子不一定能赢。

    作为一个久经战场,打过大大小小几百战役的人,他可以说是从一个小兵,一步步爬上如今的位置。

    太子信任他,是因为看好他。

    而刘裕也很忠心耿耿,他很感激太子的知遇之恩。

    之间的交集,是太子十岁之时,刘裕在长安担任执戟郎中。

    两人在大殿上遇见,应昭看他年纪大了点,便好奇问为何他都这么大了,还是执戟郎中。

    执戟郎中就和金瓜武士差不多的存在。

    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高大英武和帅气逼人。

    刘裕很帅,哪怕年纪很大了,依旧很有魅力,是那一种你看了一眼,就会觉得:嗯,比我差点的那种人。

    刘裕说,他被顶了偏将军的位置,闹到了兵部,兵部怕事情闹大,就打发了他执戟郎中的位置,给皇帝做仪仗用。

    说着,老泪不免纵横。

    他是有才能的!

    几十年一步步爬上来的老兵,他没有成为兵油子,甚至自费去了很多名家拜师,也指挥过几十场千人以上的战役。

    可是……可是……

    他是最终还是因为出身的原因,死死被压着。

    哪怕他曾经也说,他是汉楚元王之后,也是望族。

    甚至将毕生所学,著出《兵法要略》一卷。

    不管如何刷名望想要往上爬,世家只说他是刘寄奴。

    曾有谢氏大族嘲笑他:“人说寄奴曾住,故而名满一方。我看此地贫贱恶地也,混棍窃盗,以为类同,贻笑大方矣。”

    应昭调查了刘裕,看着和曾经那个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比起来,眼前的刘裕,宛若一个一事无成的中年老男人。

    饱经沧桑,郁郁不得志。

    不管是不是因为他是宋武帝,但这里是汤国,是一个全新的朝代,但也是一个陈旧的时代。

    应昭还是选择伸出了手,将刘裕调到了六率。

    不管是缅怀,还是出于收集名将的恶趣味,应昭还是在遍访名师的时候,带着刘裕等人,一直学习。

    直到三年前北伐柔然。

    应昭成名了,刘裕也成名了。

    世人皆称其为大器晚成刘德舆,但如果可能,他本该在三十就名扬四海。

    因为他的能力,毋庸置疑。

    应昭好几次冒进,都是刘裕从旁策应,这才免于彻底崩溃。

    要是没有刘裕收尾,哪里还有应昭?

    只不过其中玄妙,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应昭是全天下底层的代言人,世人希望的灯塔,应该是明亮无暇。

    这也是为什么奴儿军被拆的时候,应昭把刘裕留在宁夏镇的原因。

    因为刘裕最合适。

    德高望重,为人沉稳,处事有方。

    应昭如果在长安出事,他其实算是北方九镇奴儿军最合适的统帅者。

    李作德只是将才,刘裕就是帅才。

    刘裕知道,太子让自己领着宁夏镇,目的就是有朝一日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时候,他能第一时间南下支援。

    长安虽好,但也凶险。

    于是,刘裕也不敢耽搁时间,大军一天整备之后,准备开拔南下,却接到会宁郡被增兵的消息。

    进一步探查,赫然是甘肃镇的兵马。

    不过甘肃镇带来的全是西凉人和羌族部族骑兵,奴儿军部曲是一个都不敢带来。

    而且军纪就那样,一进会宁郡就在祸祸当地老百姓。

    当然,迎接甘肃镇的只能是会宁郡百姓的迎头痛击。

    要知道,自古以来,会宁很多地方很穷。

    越穷的地方,民风就很彪悍。

    有人振臂一呼,就有人跨马挥刀,组成突骑,给羌族骑兵迎头痛击。

    因为甘肃镇的汉家骑兵装备精良不好打,可羌族就是软柿子,打不了西凉家丁,还打不了你们这群杂兵?

    然后甘肃副将李天贻,被迫搜罗了足够一个月用度的粮草,抓紧撤向固原的南方,以期于此地堵住宁夏镇兵马。

    此时的固原的西南方,可不是那个沙化的西海固。

    如今虽然不至于说水草丰茂,但依旧绿意盎然,就是山多川少,沟壑纵横,是一个绝佳的要塞之地。

    汤国的萧关,也在这里,不过位于固原东南。

    只是,李天贻因为搜罗粮草延误时间,完全不知道宁夏镇的刘裕已经提前查到他们到来。

    刘裕当机立断引兵南下。

    在西吉乡(今西吉县西南)突然杀出,直接将李天贻队形当场打碎,接着另一支从草原上拉起来的薛延陀轻骑从后方杀出,几个横截,李天贻军队被切割成七块。

    李天贻勒马想要回笼军队,但刘裕可能给他们机会?

    六千突骑夸刀突袭,名震天下的宁夏突骑再度冲锋!

    在西吉乡一战,李天贻没有任何的反抗余地,全军覆没。

    羌族骑兵求饶,刘裕直接下令处死。

    想要趁机浑水摸鱼的雇佣兵,岂能留下性命让他们继续祸害地方?

    固原之战,干净利落,萧关也被刘裕顺手收入囊中。

    刘裕让薛延陀部曲带上战利品会宁夏,自己带着六千精锐日夜兼程,一路穿过会宁郡和萧关。

    直到天阙在前,不由得泪眼朦胧了起来:“该死,进沙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