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乱世枭雄演义 » 第十二章 拜教祖不凡立志 游洛瑶金莲显圣

第十二章 拜教祖不凡立志 游洛瑶金莲显圣

    江州本是六朝古城,其繁华自不必说。洛瑶河畔自前朝伊始便是名门望族子弟休闲之处,到了大周帝国时又成为文人骚客汇聚之所。自从灭了太阳帝国,天下安宁,洛瑶河畔更是楼台映水,画舫扰波。

    有诗云: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洛瑶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说的便是这洛瑶河畔盛景。

    贾不凡当然是去访妆楼寻粉影的,可终归是说不出口,就带着贾大柱先去了教祖庙。

    教祖庙规模宏大,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然后进棂星门,前行到大成门,才到大成殿。贾不凡一路观望,或灵雅,或庄严,无一不是巧夺天工的建筑。

    贾不凡本是有慧根的,只因生在乡下,终日见的是蠢汉愚妇,听的是家长里短,哪里知道外面的五彩世界。来到江州,满眼锦绣繁华,风流人物,不说王文鹏,就是讲武堂的门房老者也自带着一番威势,比自己的爷爷还气派几分。

    不觉间,贾不凡灵窍顿开,已经换了个人物,只是自己都不知道罢了。这时见到教祖庙这般院落,贾不凡忽然想到,自家虽是贾家庄的首户,和外面比起来,真是土得掉渣,若是求得功名留在江州,也不枉了这一生。

    只这一瞬顿悟,让贾不凡真的起了求功名的雄心,也就让朝廷多了员猛将,乱世间多了个枭雄。万事讲缘起,也不过如此吧。

    且说贾不凡在大成殿恭敬的拜了大成至圣教祖先师。他年少时入吴举人门的时候是拜过教祖的,那时不知为何要拜,只觉得手中的两条腊肉放在这大胡子老头画像前心疼的很。不料此刻见了这庄严的教祖庙忽然燃起了雄心,这几拜是诚心之至,只悔没带几条腊肉来献祭。

    贾大柱自然不知道什么教祖,用奇怪的眼光看贾不凡恭敬的给大胡子老头磕头,有些不耐烦。待贾不凡礼毕起身,忙拉住他的胳膊:“少爷,快些走吧,河边的灯亮了。”

    “别磨叽,边上等着。”贾不凡也有些不耐烦。

    他没带腊肉,琢磨着教祖圣人可能不会保佑他,就想捐几个钱。伸手到袍子里摸了摸,都是些碎银子,没有铜钱。虽然贾不凡有了雄心,也舍得腊肉,但要孝敬碎银还是心疼。他正犹豫着,贾大柱来拉,所以不耐烦了。

    这时从边上过来个小道士,笑眯眯的看着贾不凡,手里晃着一本书,向贾不凡施礼,操着大周官话道:“这位官人,可是来讲武堂的?”

    原来,这些天前来参拜教祖的都是这些考生,庙里也着实落了不少银子。小道士见不贾凡衣着光鲜,却透着土气,就猜到也是外省来的考生了。他见贾不凡点头,就继续说:“来这里拜教祖圣人可灵那,本朝江州已经出了八位状元,六位榜眼,您说没有教祖圣人的佑护怎能如此?不过,拜教祖圣人重在心诚,是不是供奉银两倒在其次了。”他也不等贾不凡回话,继续道:“您也不用捐银了,贫道这里有本闲书,卖给官人,就当供奉了吧。”

    贾不凡想能买本书总比白放银子强,心里觉得舒坦了许多,就摸索出一两碎银递给道士,接了书来看。

    这书确是闲书,但也十分有名,是大周文豪李怀所著《洛瑶杂记》。里面写的是洛瑶河畔的六位名妓:范云兰、董心蕊、卞玉琼、刘香兰、端木燕、马淑君。贾不凡随手翻了翻,觉得十分好看,连声向小道士道谢,告辞后带着贾大柱去河畔观赏。

    这时天色已晚,明月高挂,河内画舫的纱窗映出影影绰绰的倩影,印在水波,琵笆伴着软语莺歌,飘向岸边。岸边的楼阁,外挂串串红灯笼,楼内灯火通明,传出阵阵吆喝娇笑声。贾不凡见了这般景物头晕目眩,贾大柱更是胡乱蹦跳。

    此时岸边观景的人物众多,有附近居民来河边乘凉的,也有上年纪的士子希求艳遇的,还有喜好听曲儿又不舍得银子的。贾不凡和大柱随着人流踱步,过了文德桥去北岸,又从燕桥回南岸,再到媚香楼前。

    相传这媚香楼本是名妓之首范云兰的住所,如今被洛瑶最红的歌妓司马媛租用了。昔日司马媛唱的好曲,生得娇媚,惹得王侯公子趋之若鹜,竟然可以日进斗金,成了金陵一大富户。司马媛生性好唱,如今虽然富了,年纪也大了些,依旧不肯从良,每晚都设局开唱。这倒便宜了好听曲的游客,也不用银子,站在楼外就能过瘾,只是不得见司马媛真容罢了。

    这时,媚香楼前正堆满了人,楼中传出一曲“蟾宫曲”·: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歌声哀婉悠长,隔着窗沙飘入耳中更有一番韵味,外面的人有的唏嘘不已,有的轰然叫好。贾不凡在家只听过梆子戏,如今虽然没懂几句曲辞,但软语哀怨飘入耳中,早已听得呆了,只盼着莫要停下来。

    偏这时边上诸人喧哗“圣母驾到,快去迎接”,听戏的人群轰然向河畔涌去。贾不凡二人不知道什么“圣母”,被众人裹挟着跑向河畔。只见河中两条小舟缓缓行来,每舟各立一妙龄少女,身着粉色纱裙,微风吹过,裙裾飘动,如仙女般。少女手里挑着大灯笼,左手船上的灯笼上写着“金莲”右手船上是“圣母”二字。小船后面跟着艘很大的画舫,描金画凤,饰着彩灯,十分好看。

    贾不凡周边的人群看到画舫伴着锣鼓乐曲缓缓驶来,竟纷纷跪倒。贾不凡和贾大柱也不知道为何要跪,只是觉得只有自己站着很突兀,也就跟着跪下。

    贾不凡抬头看向河面,本在河中荡漾的几条画舫中,居然也奔出几个公子哥儿,在船头跪下。只见大画舫中缓缓升起个金色莲台,台上端坐着个女子,用白纱蒙面,也看不到相貌年龄,只有露出的一段小臂,在灯下如藕荷般让人心荡。

    贾不凡觉得她很像贾家庄那座破败的观音庙里的坐观音,却不知道这女子是什么来路能让这许多人跪拜。那金色莲台在大画舫上缓缓的转动,良久,莲台上的女子伸出玉臂对着一条小画舫指点了一下,右手的小船就像那画舫行去。跪在那画舫的是个相貌清秀的少年,见小舟驶来,趴在船头不停地磕头,然后跳上了小舟。

    金莲圣母的船慢慢远去,消逝在夜色中,贾不凡周围的人纷纷起立,一个个垂头丧气的。跪在贾不凡边上的是个老头,须发皆白,更是长吁短叹。贾不凡觉得奇怪,就拉住老者要问个究竟。老头禁不住贾不凡磨,只好给他讲这缘由。

    原来这画舫中是金莲教的教主金莲圣母。

    金莲教兴起不过这几年,已经有了十余万信徒,总舵就设在江州。据说,金莲圣母是佛母转世,能渡人成佛,最不济也可混个长生不老。不过,金莲教几年间有了十余万信徒并非因为佛母渡人,实在是因为入了教能挣些银两。这老头也不知教徒是怎样挣得银两的,只是说的言之凿凿,加上很向往的神情,不由得贾不凡不信。

    老者讲,金莲教的最高境界是合体双修,传说与圣母双修一年定然成佛。金莲圣母每隔几十日便来洛瑶河选人,被选的一定是极有慧根,能成佛的,故此这般人见了圣母都要诚心跪拜,指望被选中了,能否成佛暂且不论,至少可以快活一番。

    “这三年,我每日来此等,也见了圣母显圣十六次了,就是选不上,唉。”老者沮丧的摇着头走了。

    贾不凡很不以为然。贾家庄虽然有座观音庙,却没什么香火,只有谁家有人病得要死人了,才想起去求,平日是没人去的。贾不凡自小只看见爷爷跪拜奶奶,老爸跪拜老母,不曾见过他们拜菩萨,自己也就不信。他又不懂啥叫双修,自然也不知其中的快活妙处,就看这些人像老鳖。又想这金莲圣母搅了司马媛唱曲,更觉得无趣。他见时辰已晚,喊了贾大柱要回店歇息。

    贾大柱更没见过世面,走路时不停的东张西望。他们走到文德桥边的一处小码头,码头边停靠着一只小画舫。虽然是画舫,但油漆斑驳,很是陈旧,他们自然也没在意。贾大柱正看对岸绣楼的彩灯,听得“哎哟”一声,一个女孩撞到他的身上。

    贾不凡倒是先看到这个女孩的,她穿着件藕色上衣,淡粉裤子,手里提个竹篮,低着头匆匆过来。他没想到这女孩和贾大柱都在走神,待要出声提醒的时候,女孩已经撞上了贾大柱,篮子里原来有汤,泼了贾大柱一身。

    “哎哟,这可怎么好?”小姑娘急得直跳,脸憋得通红。

    贾大柱看小姑娘生的好看,也就不生气,反倒安慰着:“没关系,没的关系。”

    “什么没关系,小姐等着喝汤,全被你撞洒了,这个怎么办,怎么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