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重生之从大夏开始 » 第三十七章 幽州刺史

第三十七章 幽州刺史

    战争僵持到康平六年七月,盛夏,另三城均有不支之象,但一个令所有人都为之咋舌的消息传来。

    北封军退兵了。

    在多方打听消息后,杨轩探明了原因,乃是因为北幽出现了一个“英雄”,率领着敌占区的汉家子弟将匈奴人驱逐了出去。

    这件事初听很是离谱,但细想之后,更觉得离谱,一群没有严密武装的民兵,是怎么打退匈奴人的?

    而且这个情报已经是半个月前的事情了,直到现在才传到南方,而北封军撤兵的行为,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幽州后续的发展,令人深思。

    但无论如何,北封军的撤兵,给了他修生养息整合势力的最好时机,让他得以脱离北方战场。

    遂,北封军甫一退兵,杨轩便领军南归,只留下万余人守城,这一行为加快了本就要支离破碎的联军的进程。

    其他诸侯正因北封军的离去而高兴,以为对方师老兵疲,可以追击,但屡次送信阳翟皆无回信,这才发现杨轩竟已经撤兵。

    这令他们大为愤怒,快马送信谴责杨轩,但杨轩不以为然,送来多少烧多少,权当柴火用。

    这群人也不想一想,真打进司州了,洛阳中军会眼巴巴看着吗?诸侯的秉性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烧杀抢掠的事做的就比北封军少?

    到时候,装备不比北封军差的洛阳中军将会因亲人被波及,死力而战,贸然追击的联军必将土崩瓦解。

    在他心里,这个松散的,因大势而不得已组建的联盟,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接下来他要做的,是争霸。

    又在许昌城留了两万人,吴嘉刘旭二人各自归乡后,杨轩与白尘率武当修士归去襄阳。

    他此去,有许多事情要办。

    路上夜宿账中,杨轩与白尘两人正在对饮,桌子上摆着些熟肉,旁无他人,衣着随意。

    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杨轩擦了擦嘴角的烈酒,眼神有些发红,平静道:“尘,你对未来有什么看法吗?”

    “什么看法?”白尘咽下一块熟肉,瞥了眼似乎破有些心事的杨轩,修长的眉头微微皱起,随即笑道:“你不常说吗,为万世开太平,我跟着你干咯。”

    “你会一直跟着我吗?”

    “什么?”白尘举杯的手顿住,疑惑看向对方。

    杨轩上身半起,将手扶在桌上,目光灼灼盯着白尘,换了种说法道:“你不会离开我吧。”

    白尘闻言放下酒杯,认真道:“你醉了。”

    “我没有,我清醒的很。”

    “……”

    白尘犹豫片刻,似乎说不出那么肉麻的话,但看着杨轩坚定的眼神,他还是妥协道:“好吧好吧,我不会离开的,如果我认为你走错了路,就打你一顿,纠正过来。”

    听到对方的保证,杨轩这才坐了回去,抚了抚衣服上的褶皱,再次端起了酒杯,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发生什么了?”白尘不相信杨轩会无缘无故发癫。

    杨轩在怀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按在桌子上推到白尘面前,示意对方自己看。

    白尘狐疑的看了眼杨轩,将信拆开,看了一会,眼神变得危险。

    这是一封投敌信,是襄阳太守钟昌寄给李会的投敌信。

    杨轩在一旁适时解释道:“这是阳翟时,我军斥候拦截到一名信使拿到的,上交到我手里后,便一直压着,直到现在。”

    白尘沉默片刻,思绪电转,突然将这封信扔进了火堆中,杨轩瞥了一眼,却没任何意外和阻止的意思。

    “放过他?”

    杨轩平静发问。

    白尘摇了摇头:“他绝不是一个人。”

    “徐徐图之?”

    “查清后,连根拔起,西征之时容不得此辈。”

    “好。”

    昏黄烛火下,两人三言两语间便已经决定了钟昌等人的命运,仿佛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多讲的事情。

    “最近的帝王心经运行越发顺畅了。”

    杨轩突然来了这么一句,但白尘却是听懂了,作为掠夺王朝气运的功法,只有在王朝气运流逝加剧时才会更加顺畅,这说明夏朝的衰败再次落下一个节点。

    而最近唯一发生的大事的地方,便是北幽。

    杨轩嗤笑道:“看来北幽重回汉人统治对夏朝来说,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了。”

    “现在的夏朝,可以代指李会,而对李会不利,就说明两者并不融洽,很可能爆发冲突。”

    北方是北封军的兵源地,大部分士卒的亲人都在那边,一旦爆发冲突,北封军将再不能南顾。

    两人不约而同的想到这一层,不禁喜从中来,就连钟昌的背叛都抛到脑后了。

    碰杯后,两人饮下最后一杯烈酒,在账中打了个地铺就睡,并无讲究。

    而此时的北幽,正一派百废待兴,热情洋溢的样子。

    纵使深夜,亦有许多汉子行走在街道间,或是修缮房屋,或是披着皮甲巡夜。

    而女人孩子们便聚在篝火旁,放手高歌,彼此营养不良的脸上带着欢快自由的笑容,消廋的身躯舞动着,犹如飞去天空的白鸟。

    此地,北幽渔阳郡。

    此地虽是热闹,但众人的工作可以明显看出都是遵从一个人的命令,那人便是带领他们推翻匈奴人残暴统治的“英雄”——张愧。

    这位领袖面容英朗,看上去不过二十五六,肌肉扎实,气质干练沉稳,时不时看向百姓的目光颇为温和。

    张愧生在渔阳,见证了幽州两次易手,最终被李会率兵平定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李会执政后大夏由盛转衰,匈奴再次南下的悲惨历史。

    所以张愧对李会的感官是非常复杂的,他既以李会为榜样,又以李会为死敌,或许在他心里,李会已经被分为了两个人。

    一个击溃了匈奴大军,平定幽州。

    一个霍乱朝纲,令夏朝不振。

    “人,怎么能变化这么大呢……”

    夜月,张愧坐在屋顶,后靠望月,思索着幽州的未来。

    他如今踞代,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五郡,幽州大半已经收复,皆是一战而定。进展神速,令匈奴人几乎无法反应。

    他的成功并不是巧合,在起事前,他深入打探过匈奴人的消息,得知了对方拢兵漠北,欲要再夺漠北,一雪前耻。

    而得知这个消息的张愧立即起事,殷勤耕耘三年有余的独立运动浩荡而起,各地头领遵张愧号令,飞快斩尽了各地少许的匈奴兵,将匈奴人手无寸铁的妇女小孩驱逐出了幽州境界,算是汉家礼仪的最后仁慈。

    这一壮举顿时在幽州广为流传,张愧之名也在百姓们口口相传中越发神化。

    最终,这个身无半职的青年,被众人推举成了幽州刺史,并从早就逃离的上任刺史的府中寻到了官印,补全了最后一道手续。

    遂,幽州刺史张愧,已经真正意义上的掌控了幽州,是真正的实权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