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走丝绸之路 » 第208章 开业大吉

第208章 开业大吉

    当年国庆节这天,千合市第一家个体商店——红楼商店开业了。

    在开业前,王嘉福组织了各种商品,包括文具用品、体育用品、工艺美术品、文化用品、照相器材、纺织服装、日用品、化妆品、卫生用品、家电等等。

    服装、鞋帽、纺织品、针织品。

    灶具、炊具、厨具、餐具。

    钟表,眼镜,箱包,灯具。

    乐器、玩具、首饰。

    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收录机、半导体收音机。

    大到家电,小到针头线脑、酱油醋,应有尽有。

    王嘉福雇佣了20个卖货员,其中18个年轻女性,2个男性。工资待遇为,每月50元。这在当年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三四十元的情况下,是绝对的高薪。还雇佣了一位会计,月薪60元。红楼上下楼各10名售货员,一字排开信心满满。王嘉福对一些商品进行了打折销售,以此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

    开业前三天,王嘉福安排蒋中阳、汪红卫、马清文在千合市大街小巷张贴了600多张彩纸广告,广告上称进店每人免费分发一块糖果。一块糖果零售价1分钱,折合批发价在7厘钱左右,在那年月极具诱惑力。

    这600多张广告,是王嘉福在千合纺织厂找了三个书法比较好的人给写的,他们总共写了三天,为每人支付工薪10元。

    原定早上8点30分开业,员工们早上6点多钟就来到了岗位理货。

    7点30分左右,红楼商店门前便聚集了二三百人,其中有大人、小孩、老人,男男女女。他们等待开业的那一刻,走进商店讨个彩头,领取糖果,选购货物。

    王嘉福把黄江市桃花县文工团部分人员、三十几个朋友请了过来组成乐队,早上8点,文工团的朋友在红楼大门口奏响了《迎宾曲》。大号、小号、法国号、萨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长笛、短笛、双簧管;大鼓、小鼓、定音鼓……

    乐队由王嘉福亲自指挥。他手上的指挥棒,像一根神鞭挥舞,将音乐驱赶而出,扬向四周。

    接下来,王嘉福又指挥了交响曲《黄河颂》。

    乐曲走起,如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滚滚流淌,像无数黄皮肤的中国人在涌动。亦如该哥开方的洪流滚滚而来,新的生活和新的使命款款而至,奔流不息……

    乐队高质量的演奏,在和平省也算一流。人们争先恐后,前来观听乐队演奏。那年月,很少有人近距离接触交响乐队,每一件乐器都像神圣之物悬挂在百姓额头之上。而从乐器中流淌出来的乐曲,则像圣水一般,滋润在人们的心头……

    两只曲子下来之后,门前聚集了大约三四百人。

    作为副经理,马清文主持全局,配合王嘉福的工作。副经理蒋中阳和汪红卫,则充当了门童,他们分别在红楼大门的两侧,每人守着一个直径将近多半米的装苹果的大竹筐,里边用包装纸垫着,装上花花绿绿的糖果。

    此时,马路上已人山人海,整个沿河街挤满了人,大约有七八百人。

    8点30分,王嘉福的好朋友、桃花县文工团低音提琴梁志明用磁性的声音宣布:“各位女士、先生们,红楼商店开业!”

    乐队闪开,人们像泄洪的水流涌到红楼大门门口。

    整个开业过程,王嘉福一位领导也没邀请。包括千合市工商局领导、工鞍局领导,就连关系尚好的千合纺织厂副厂长周贵奎也没邀请。他只邀请了桃花县文工团的三十几个乐手。

    不过,王嘉福也不糊涂,他早已准备好了一份份礼物,提早为将来能用得着的人送了过去。这其中,包括千合市工商局上上下下、工鞍局和扶苏工鞍分局以及紫金山派出所、物价局、质量监督局等等。

    在门口分发糖果的蒋中阳和汪红卫,被挤得左右乱窜,用来装糖果的大苹果筐,也被人左一把右一把地抢了。两人见情况不妙,绷着大苹果筐向外逃窜。

    一些妇女和小孩,被挤得嗷嗷直叫。

    蒋中阳撅着嘴角上的猪皮,满脑袋流汗,喊道:“别抢,别抢,都有份儿,都有份儿。大家站好排,一个个领取,一个个进。”

    嗡嗡嗡,嗡嗡嗡……顾客的叫喊声,嘈杂成一片。

    “别动,这样不行,赶紧的,把两个筐扣到一起,盖上。”开业不到十分钟,两个大苹果筐里的糖果,被抢走了将近一半。蒋中阳向汪红卫喊道。

    两个人好不容易合拢在一处,把两个大苹果筐摞在一起,蒋中阳用身子压在上面,喊道:“红卫,你维持秩序,让大家站排。现在不发糖了,等站好排以后再发。”

    “来来来,大家站好排,站好排一个个往里进,进一个发一个。”汪红卫举起手,喊道:“站排,站排……往后一点儿,往后一点儿!”

    顾客站了排,一个个领了糖果进去。有的人刚进店不久又挤出来,转个弯儿,再次进店,在门口领取糖果……

    王嘉福在商店内转来转去观察顾客动态。商店开业,百姓像过节一般,打酱油的,打散酒的,买烟卷、火柴的,扯布的,买手电筒的,买针线的,买铅笔文具的……

    在家电柜台前聚集了许多顾客。他们不买东西,只在那里直勾勾地看彩色电视画面。电视机里循环播放的是《新闻联播》。

    那年月,没有几个人看过彩色电视,就连黑白电视也是稀罕物。一二百人直勾勾地看着,他们默不作声,与其他柜台前沸沸扬扬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他的每个柜台前,都拥堵着十几二十几个顾客,人最多的是卖布的柜台,足有六七十人围拢,里三层外三层,外面人向里面挤,里边买过货物的人向外挤。

    最萧条和冷清的柜台是自行车柜台。由于自行车属于家庭的大件,售价比较贵,许多人只能在柜台前看着自行车过过眼瘾,一些人摸一摸自行车过过手瘾,爱不释手地默默离开。

    最火热的柜台还有,卖酱油和醋的柜台、卖手绢的柜台、卖电子表的柜台……

    红楼商店开业第一天,卖货款在2.36万元。

    门前发放糖果500斤,把蒋中阳和汪红卫累得筋疲力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