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糊涂大帝 » 第一百零三章 蒸馏酒

第一百零三章 蒸馏酒

    把馍馍的售卖事宜全部交给了李全彬,李景裕又要去攻克下一个难关了。

    在建造王府别院时,李景裕专门让人在王府别院外一里处建造出一座宽大的实验室,将所有有一技之长的工匠都安置在那里。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李景裕觉得后世的经验证明不同的思想理念的碰撞,总能衍生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成果。而他也期待着这群工匠能带给自己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然,指望这群工匠现在就给自己带来惊喜那是不太可能了。

    还是得靠自己的记忆!

    李景裕下一步打算研制的就是蒸馏酒。

    关于蒸馏酒的起源,历来都是众说纷纭。即便到了后世,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仍在进行资料收集及研究工作。

    “溜酒”之名,最早见于唐诗。

    白居易的《荔枝楼对酒》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

    而陶雍亦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的诗句,可见唐代已有蒸馏酒。

    但从唐代的《投荒杂录》所记载的烧酒之法来看,这只是一种加热促进酒的陈熟的方法。在宋代的《北山酒经》中这种操作又称为“火迫酒”。所以唐代已有蒸馏酒的说法还难以成立。

    明代的医学家李时珍则认为蒸馏酒始创于元代,在他的《本草纲目》卷二十二《谷部》云:“烧(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而在元代的文献中确实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所以十四世纪初,蒸馏酒确实已经存在了。但是否始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但不管蒸馏酒是在何时出现的,至少现在知道最先进的蒸馏之法的就只有李景裕一人。

    蒸馏酒的技术并不高深,最重要的便是器皿的打造。

    承热的器皿,装酒的容器,收集蒸汽的外罩,一根用于冷凝蒸汽的导管,一根用于导出酒液的导管。

    这些东西,李景裕早就吩咐李弘准备了。李弘也一早就把这些东西都放在实验室里,随时等着李景裕来做实验。

    既然工具都准备好了,李景裕就按照自己记忆,让人稍加改动,使之更符合自己印象中的模样。

    然后便是命人将买来的米酒尽数搬运过来,拍开泥封,在那些工匠们难以理解的眼神中,依次倒入那些已经改造好的器皿中,再生火猛蒸起来。

    虽然并不理解李景裕的做法,但却不妨碍工匠们按照李景裕的吩咐行事。

    很快,器皿内的酒液就沸腾了起来,与此同时一股极为浓郁的酒气散逸出来,满室飘香。

    李景裕紧紧的盯着用于冷凝蒸汽导管,直到蒸汽冷凝化作液体流淌出来,李景裕才感觉松了一口气。

    不管结果怎么样,至少证明了自己的这些工具还是有用的。

    眼见有了成果,李景裕便让人加大火力。而他则舀起一点蒸馏过的酒液,略一品尝。

    唔……

    老实说,这蒸馏过的酒液确实不如原本的米酒味道好,只有一股辛辣味,既没有富于变化的口感,也没有可堪咂摸的回韵,更近似直接掺了水的酒精。

    但李景裕本就不是要酿造什么绝世佳酿,口感色泽之类都是虚的,用途才是真正的王道!只要这酒的度数够高,那就够了。

    李景裕倒是还记得后世的几种酒的酿造之法,但是一来没必要,二来时间耗不起。

    一种佳酿的酿造绝对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那是要经过数道工艺,花费无数时间酝酿的,绝非一日之功。

    而李景裕之所以要研制蒸馏酒,是因为他要研制出医用酒精!

    当初与马匪交战时,李景裕身边有三名侍卫仅仅只是受了轻伤,当时他们也并没有太在意,结果到了淮阴县后没过多久就伤口感染,死了!

    这件事给李景裕敲响了警钟,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士兵没有死在战场,反而死在了伤口感染这样的小毛病上。

    这样的事情是他绝对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