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糊涂大帝 » 第一百零九章 兄终弟及

第一百零九章 兄终弟及

    “本王听说尚书大人在三月初就已经从金陵出发了,为何直到才来到楚州,莫非是路上遇到了什么麻烦?”李景裕实在是懒于继续那些无聊的寒暄了,于是便随口问道。

    “本官去给燕王殿下送行了,所以在路上耽搁了一点时间。”贾潭倒不觉得这有什么好隐瞒的,而且这种事情也瞒不过有心人,干脆大大方方的说出来好了。

    “哦!燕王终于出发前往润州了?那本王还真是孤陋寡闻啊!”李景裕装作一副刚刚知道的样子。

    李景裕当然不会不知道燕王已经出发前往润州这件事,他早就命人关注着扬州方向的动静了。实际上不仅仅是他,就连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在密切的关注着扬州方向的动静,确切的说是燕王李弘翼的动静。

    燕王李弘翼,作为现任南唐皇帝李璟的嫡长子,毫无疑问是最适合的皇位继承人。

    但是他的父亲李璟在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了南唐皇位后却一反传统的打破了中国延袭了近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要实行兄终弟及!在李昪的灵柩前与弟弟李景遂立下盟誓,相约兄弟世世继立。并且把本应该担任太子的李弘冀外放到东都扬州担任留守。

    从理论上讲,兄终弟及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继承制度,它明确了谁是未来的继承人,减少了主弱臣强、幼主临朝、权臣压主等现象的出现,但是它也明确了谁是第二继承人,谁是第三继承人……这就使那些迫不及待要登上历史舞台的野心家们有了行动的目标,只要消灭了继承顺序中排在自己前面的人,自己就能顺利的登上那个万众瞩目的历史舞台。

    都说权力是人性的腐蚀剂,是命运的绞肉机,在权力面前,无论是兄弟阋墙,还是叔侄反目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远的不说,就拿后世宋朝最有名的金匮之盟来说,不管这金匮之盟是不是真的,反正事实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生命被突然终结了,宋朝的国运、权柄都由他的好弟弟赵光义来继承。而赵匡胤的嫡长子赵德昭被逼杀,幼子赵德芳神秘的暴病而亡,赵匡胤的遗孀宋氏死后得不到符合祖制的礼仪,一直没有下葬,而是“权殡普济佛舍”。赵匡胤的三弟赵廷美因意图谋反,被削去一切官职,降王爵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并由房州知州阎彦和房州通判袁廓负责看管。赵廷美的所有子女必须跟随他们的父亲迁往房州,非诏不得进京。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后不久,赵廷美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赵光义的嫡长子赵元佐被逼疯,二儿子赵元僖离奇暴毙(有人说是中毒身亡)。真正实现了,为了一时爽,全家火葬场。

    喜爱文学的李璟会不知道兄终弟及的弊端吗?

    当然不会。

    就算他不像李景裕一样知道后世宋朝的惨痛教训,也一定知道春秋时期的宋宣公不守周朝规矩的下场吧。

    宋宣公死前决定实行兄终弟及,不将王位传给亲儿子,而是留给了亲弟弟宋穆公。等到宋穆公死后,再把王位传给了宋宣公的儿子。

    结果,宋穆公的儿子却说,父死子继,天经地义!

    于是,宋穆公的儿子就杀了宋宣公的儿子。最后演变成了,今年你杀我,明年我杀你。宋国上下鸡犬不宁,宋室祸乱五世不绝。

    这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那是因为兄弟间的友爱之情真的已经超出了父子间的亲情?

    肯定不是,这从李弘翼的名字就能看出。

    五代十国时期,民间流行着一句谶语:“有一真人在冀州,开口张弓向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

    谶语,本来就含糊其辞,怎么理解都行。

    不知是哪个无名道士解释成了:真人,也就是真命天子要出世了!这个人的名字里可能有个字,就像是张开口子的弓箭一样,方向朝向左边,后面跟着个像没有封闭的“口”一样的字。而皇位将会在他的子孙之间,世世代代的传递下去。

    于是本来无关紧要的谶语,让所有的野心家都变得不淡定了。

    李璟就是根据这句谶语,给自己的嫡长子取名叫做李弘冀,以显示他是真命天子,是天生的皇位继承人。

    据说,南唐的老对头吴越国的国王钱元瓘更绝,李璟只是引用这句谶语来给自己的嫡长子取名字,他却在自己的十四个儿子的名字中都加进了一个“弘”字,如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钱弘仪,钱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