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糊涂大帝 » 第四百一十四章 渭水之盟

第四百一十四章 渭水之盟

    不可否认,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以往遇到了失败,从不诿过于他人,而是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想尽办法挽救。可他承认错误之时,都是在自己的内部,只有少数心腹知道,而且大家出言安慰之后,绝不会向外透露一个字,以免影响郭公的威望,进而给自己引来大祸。因为郭威的性格实在是太复杂了,他就像是一眼深不见底的古井,不可测度,包蕴万千,可惜上天并没有给予他太多的展示时间。

    柴荣则不然,他正值壮年,朝气蓬勃,有干劲,有韧性,更敢于冒险!对阵刘崇之时,他得有多大的把握才敢孤军冲锋?事实上是一点把握都没有!

    那一次冲锋,他可以说是一次次的站在了生死边缘,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必输必死的绝境……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柴荣会以天子之尊亲自率军冲锋,疏于防范,一时之间措手不及,以至于让柴荣创造了奇迹!

    没错,那一次他是赢了,赢得非常的漂亮,当时有多么惊险,在胜利后就有多么传奇,让世人认识到他柴荣有多么的神勇!

    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柴荣才知道他当时有多么的绝望!军心、民心这些本该属于他的东西没有一件是真的属于他的,他能靠的也就只有他自己,所以他冲了出去……死了一了百了,赢了天大地大,如是而已。

    如今忻州大败让柴荣通过几场大胜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军心、民心尽失,差点变回了原来的样子,也唯有下罪己诏方能挽救局面,挽回失掉的人心!

    “陛下圣明!”

    “那些奉承之语无需再说,事到如今,是战是和还请诸位指点一二!”

    “陛下英明神武,来日一定可以踏平漠北,血洗契丹王廷,臣等愿誓死效力!”

    张永德第一个发言,虽然并没有直接劝柴荣退兵,但言语之中的意思却是让柴荣先回京休整,假以时日,等到后周国富兵强之时再报此仇也不迟!

    文臣们也纷纷站起身来劝谏,他们的意思就是来日方长,何必急于一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大家心中都明白,现在的后周乃是典型的外强中干,并不适合与契丹铁骑继续交战,更没有必胜的把握!

    柴荣自然也知道现在情况不适合继续与契丹交战,可他自己不甘心啊!契丹人的行为就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柴荣这位新皇帝的脸上,这让柴荣如何能忍!

    “刘侍中文武双全,必有高论,还望不吝赐教!”

    “敢问陛下,可还记得唐太宗的渭水之盟?”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于八月九日登基称帝。

    唐朝这次极不正常的皇权交接,引发了朝廷上下一场极大的政治地震。李建成的殒命,让原属于太子一派的成员人人自危,燕王罗艺、庐江王李瑷等人都曾与李建成过从甚密,担心李世民秋后算账,于是先后起兵发动叛乱。

    这些叛乱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却让唐朝局势动荡,人心不稳。

    唐朝接连发生重大变故,引起了北方游牧部族突厥的注意。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发兵十余万,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顺利突破唐朝的北疆防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唐朝都城长安。

    此时,长安城中只有寥寥数万兵马,守备空虚,而颉利可汗率领十万突厥铁骑一路杀到长安城外的渭水河畔,并于渭水北岸列阵,旌旗延绵数十里,京师震恐。

    面临挑战,李世民使用了疑兵之计,他把长安守军全部调集过来,在突厥人的对面列阵,营造出人马众多的样子,然后亲自率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轻骑来到渭水河边,与颉利可汗喊话,先发制人,指责其背负当年的盟约。

    颉利可汗本想趁李唐局势动荡,来敲一笔竹杠,并没想拼了血本跟李唐死磕,又看见唐军军容齐整,李世民底气十足、面无惧色,便以为李世民早有准备,顿时不敢轻举妄动。

    李世民见颉利可汗果然中计,立马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台阶下,表示愿意以大量金帛相赠。

    颉利可汗一看不用打仗就能得到大量的金帛,立马应允。于是他与李世民在渭水便桥上,重新签署了盟约,并斩杀白马起誓。然后,颉利可汗带着大量金帛返回草原。

    这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渭水之盟,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大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