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都市全能守护 » 第二百七十章 地方美食葫芦头

第二百七十章 地方美食葫芦头

    却说李宇在厨房之后,拒绝了佣人的帮助,独自一个人在厨房中忙碌。

    这也是最近李宇的习惯,因为他许多东西都是收到戒指中去处理的,被人看见某一个东西凭空消失,他也自然不好解释。

    早在李宇接到这次的邀请之后,他就想好了做什么。

    霍家什么美食没有吃过,所以这次他根本就没有想着多复杂,只是做一道秦省的地方美食,味道正宗这就够了。

    从小就生在秦高官在秦省,李宇对于秦省的美食说起来可谓是如数家珍。

    这次他要做的美食,就是秦省地方特色葫芦头。

    这道美食,是秦省所独有的,以味醇汤浓、馍筋肉嫩、肥而不腻闻名于国内外。其烹制工艺精细,合理使用多种调。最重要的是处理肠肚、熬汤、泡馍三道程序,其中原料肠肚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达到去污、去腥、去腻的要求,做出美味的葫芦头。

    李宇将猪骨头洗净砸断,准备了一些猪肉,旺火烧开一锅水,然后放入其中。

    十分钟后,将上面的漂浮物清理干净,假如适量精盐,味精,然后再熬30分钟。

    中间趁着这段时间,李宇开始制作面饼。

    戒指空间中,精致小麦面粉和水拌和在一起,自己开始揉搓。面粉的劲道不是靠什么添加什么东西,而是要注重字眼上的东西。

    “劲”指的是你揉搓面团时候,要用时间和力气去打磨,这个要凭借你的经验和眼力去感觉,感觉差不多的了,靠近“道”了,就自然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李宇用的面粉是自己家地里产出来的麦子磨的面粉。

    农村的人在小麦成熟之后,会自己留着一些小麦,都是自己经过暴晒处理之后的小麦,小麦饱满富有韧劲,晒干时候在嘴里生嚼,可以感觉到麦子的独有味道。

    小时候有记忆的时候,李宇和李天放学回家,或者在家里休息的时候,天气炎热,平房上会晒着小麦,爷爷就会一人发一只草帽。

    “你俩去上去把麦去搅搅!”

    “好!”

    两个人带上草帽,蹬蹬跑上去,拿着农村人干农活的木质耙耙,脱了脚上的拖鞋,来回奔跑,快速的翻搅着小麦。

    为什么要快速呢?

    大热天的三十几度的陕西,平房上水泥地被晒的发烫,你光着脚上去试试就知道有多烫人了。

    这些记忆一直在我脑海中,农村里基本上农忙完之后的那段时间,到了日落时分,家家户户都在平房上收着自家的小麦,因为晚上湿气重,不收的话,小麦就白晒了。

    最怕的就是天气突变,来一场雷雨,那家伙收麦子就跟打仗一样……

    晒干之后,小麦的水分减少,容易保存,不会出现麦牛,一种小小的长的有点像是跳蚤的虫子。

    村里都会有专门磨面的地方,是一些人购置的机器,初中那会,家里没有面粉的时候,就会拉着架子车去打点面粉回来。

    因为我们家里人多,所以每次去打面粉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两百斤的。就是两个蛇皮袋子装着满满两袋小麦。

    小麦在拉过去的时候,人家会先过称,算下具体的斤数,到时候好算账。

    随后先水洗几遍,把麦子上的尘土还有杂质过滤掉,有专门的机器,很方便。有点类似于吸尘器,可以把小麦抽进管道中,吸出杂质,然后加水,经过一个长长的管道出来之后,就是洗干净的麦子。

    将洗干净的麦子倒入打磨的机器中。

    磨粉部分用带有斜度的牙齿的两磨辊把粮食卷入逐渐缩小的磨口产生挤压,又因两个磨辊的转速快慢不一样,而产生磨削力使粮食破碎成粉,破碎成粉的粮食流入筛理部分,筛出来的就是面粉了。

    有一部分不能磨成面粉,那部分就是我们麦糠了,养猪养羊都会用它去和食。不要的给老板留着就行了,总会有需要的人。

    看着那种自己家种的小麦变成雪白的面粉,那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白色会让你感觉到纯净,而面粉的独有香气,会让你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心里变的踏实。

    制作葫芦头面饼面团要和的比较硬,经过揉制醒发,面粉的密度缩小,韧劲增加,这样才能经得起热汤的浸泡。

    ……

    等到面饼做的差不多时候,将花椒、八角、桂皮、大香、元桂、草果装入净布口袋内,扎紧袋口,下入刚才熬制的汤锅中,改用小火文煮三小时。

    猪的大肠是提前准备好的,但是李宇不放心,还要自己检查清洗一遍,新鲜的大肠用食盐和白醋反复揉搓,经过清洗汆水,再放入老卤汤里炖煮一个小时。

    整个大肠,最后要食用的却是只有顶端35公分的地方。刀切之后,切口像是一个葫芦,葫芦头泡馍的名字由此而来。

    还有一个名称的由来是一个传说。

    相传,有一天唐代医圣孙思邈来到长安,在一家专卖猪肠、猪肚的小店里吃“杂糕”时,发现肠子腥味大、油腻重,问及店主,方知是制作不得法。

    孙思邈向店主说道:“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

    于是,从随身携带的药葫芦里倒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之药物,调入锅中。果然,香气四溢、其味大增。这家小店从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在店门首,并改名为“葫芦头泡馍”。

    煮好的肥肠一定是嫩而劲,有肥肠特有的肉味散发出来,却来不得半点腥膻味,以免夺走顾客的食欲。

    等到李宇这边忙的差不多,出去看了一眼霍家主人,在和他们说准备好了的时候,霍术顾桐霍永康就相继来到了饭厅中。

    等三人坐好之后,李宇叫人先是端上来四只海碗,放在他们的面前。

    看到这空空空如也的海碗,三个人面面相觑。

    “李宇,你这不是我们自给自足吧?”

    李宇微微一笑对着顾桐说。

    “夫人我可以来示范吗?”

    “当然!”

    随后李宇坐下,叫人端过来自己刚做好的面饼,慢慢的解释说。

    “今天为伯父和伯母准备的是秦省的地方美食,葫芦头。吃这道美食,首先要有的便是耐心。”

    拿起一块面饼,李宇细细的扯碎,放在碗里。

    “请,就像我这样。”

    三个人有样学样,拿起一块面饼像是李宇这样慢慢的撕扯着。

    “面饼要经过掰,抛,掐,抖,这一整块饼馍要掰成杏仁大小的样子,待会才好入味。经过自己参与的美食,才比较有成就感不是么?”

    “嗯,有意思。”

    顾桐慢条斯理的撕扯着面饼,同时点点头,对李宇的说法表示赞同。如同自己在研磨咖啡一般,好的咖啡也需要意境的。

    霍永康撕的面饼大小不一,霍术的一般,比起来儿子的确实好不少,而撕的最均匀的却是这位美丽且有耐心的夫人顾桐。

    “夫人您的饭量小的话一个面饼就够了,如果胃口好的话,可以再适量掰一点面饼。”

    “嗯,好,谢谢。”

    等三个人全部都掰好了之后,霍术问道。

    “然后呢?”

    “然后那自然是要交给我了,那几位是怎么个吃法,传统煮法有四种:口汤、单走、干泡、水围城。”

    霍术一听还有个这种吃法,眼睛闪过一丝好奇,于是问了一句。

    “到底是怎么个吃法,介绍一下。”

    “没想到吃个葫芦头还讲究的不行……”

    霍永康碎碎念的不行,感觉是中午吃了一点,就等着李宇这一口了,但是李宇就是不给上,慢慢的折磨人。

    李宇像是没有看见霍永康一样,慢慢的对着霍术和顾桐解释道。

    “口汤,煮出来的馍酥软光滑,吃完馍和肉后,碗底余一口汤,故名口汤;单走,有的食客要一碗肉汤,不要煮馍进去,单拿饼就汤吃,这叫单走;干泡,通过煮制,汤汁完全收入馍内,此馍筋而韧,粘而滑,吃后碗内无汤、无馍、无肉;水围城,宽汤大煮,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以汤汁,馍在汤中间冒一个尖尖,就像水围着城一样。”

    “嗯,那我来个干泡吧!”

    “我要口汤!”

    霍术和顾桐都要了自己的口味。

    然后李宇就转身了,后面霍永康看李宇没理自己,急的大叫道。

    “哎哎,我还没说呢!”

    “你?你随便!”

    惹的霍术和顾桐哈哈大笑。

    李宇端着四个人准备好的海碗又拿到厨房,将切好的肥肠,备好的粉丝,等放入碗中。随后浇入自己准备好的汤汁,汤汁已经熬制成了乳白色,闻起来就让人涎水横流。

    浇好汤之后,李宇放入葱花点缀,随后端了过来。

    “请慢用!注意,吃的时候,尽量沿着碗吃,这样不会太烫。”

    霍术看着眼前的一碗葫芦头,色香味俱全,忍不住问了一句。

    “有糖醋蒜吗?”

    “自然有,伯父一看就是会吃之人。”

    有人拿上来糖醋蒜之后,霍术吃了一口,随后享受的闭上眼睛。

    “嗯,正宗,就是这个味道!小宇你做的比我年轻去秦省那边出差吃过的味道还要好。”

    “谢谢!”

    随后开始了风卷残云,时不时的咬一口糖醋蒜。

    顾桐也慢慢的吃着,时不时的称赞几句,而霍永康从低下头的那一刻就没有抬起来过,直到最后吃完才抬起来,对着李宇说。

    “再来个单走!”

    ……

    “你个吃货!”

    霍术和顾桐一同笑骂道。

    “招待不周!”

    李宇看着他们吃的满足的样子,说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