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我拒绝了校花 » 第二十八章:孙子兵法

第二十八章:孙子兵法

    道生万物,万物亦归于道。

    始计篇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时,三是战场的地利,四是将领,五是严谨的军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占得多?哪一方军中法令执行得好?哪一方兵力更强大?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奖赏与惩罚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wéi)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如果君上听从我的计策,用计作战定能胜利,我就留下;如果君上不听我的计策行事,用计必然失败,我就离开。好的计策被采纳,还要营造有利的态势,以辅助对外的行动。所谓态势,就是根据如何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动运用兵力,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náo)之,卑而骄之,佚(yì)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chuán)也。

    【译文】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不准备打仗;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伪装作要在近处攻击;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谨慎防备;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其锋芒;敌人容易冲动发怒,就设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千方百计骄纵他,使其丧失警惕;敌人安逸就设法骚扰他,搞得他疲劳不堪;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让他分裂。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对于作战计划,阴谋诡计不能还没做就到处传。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jiàn)矣。

    【译文】在战争未发动以前在决策上就预计能取胜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战争未发生前在决策上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能取胜,何况一个致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们根据这些来分析战争双方,那么胜负结果就可预见了。

    作战篇第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sì),革车千乘(shènɡ),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译文】孙子说:用兵作战,一般要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集结士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这样国内外的各种费用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维修作战器械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都要耗费数额巨大的资金。做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pù)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dān)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译文】所以,军队作战就要力争快速胜利,如果长久僵持,兵锋折损、锐气被挫,攻城就力竭,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面举兵进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面。用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见过有计谋却要长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因此,不能完全了解战弊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zhòu)矢弩,戟(jǐ)楯(dùn)蔽橹(lǔ),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译文】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也不用多次转运。各项军用从国内征取后,粮草补给在敌国就地解决。国家之所以因为打仗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物资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转运百姓就会贫困。军队经过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财物枯竭就更加难以应付赋役。民力耗尽,财物枯竭,国内财政空虚,百姓的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国家的资财,由于战车破损了,战马疲病了,盔甲、矢弩、矛盾、牛、车之类的损失,耗去了十分之六。

    九变篇第八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pǐ)地无舍,衢(qú)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译文】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民众组建军队,出征后遇到山林险阻、沼泽水洼等难以通行的“圮地”,慎勿驻扎;在几国交界、四通八达的“衢地”,则注意结交邻国诸侯;在难以生存的地区千万不可停留;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设法避免,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的敌军可以不去阻击,有些城池可以不去攻占,有的地域可以不去争夺,甚至君主的某些不合理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而用之矣。

    【译文】所以将帅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是真正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发挥其有利作用。将帅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五种地形的利与弊,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文】智慧的将帅考虑问题,必定兼顾到利与害这两方面的条件。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战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各种可能发生的祸患就可以预先排除。因此,用最令人头痛的事去使敌国屈服,用复杂的事去使敌国穷于应付,以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疲于奔命。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侵犯,而要依靠自己应付敌人侵犯的充分准备;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着使敌人不敢进攻的强大实力。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fèn)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蛮干死拼,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贪生怕死,则可能被敌军俘;性情急躁易怒,可能受敌轻侮而失去理智;过分廉洁好名,矜于名节,可能会被羞辱引发冲动;爱民过甚,受不了敌方的扰民行动而不能采取相应的对敌行动。这五种情况,是将帅的性格大忌,也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因为这五种危害,因此一定要认识到这五种危害的严重性。

    行军篇第九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jí)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译文】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这些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要在离江河稍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半渡时予以攻击,这样比较有利;如果要与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击它;在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居高向阳,切勿在敌军下游低凹地驻扎或布阵。这些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宜停留;如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遭遇,那就要占领有水草而靠树林的地方。这些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在平原地带驻军,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处,前低后高。这些是平原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以上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是黄帝所以能够战胜“四帝”的重要原因。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译文】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讨厌潮湿低洼的地方;要求向阳而回避阴湿,驻扎在生活方便和地势较高的地方,将士就不至于发生各种疾病,这是作战必胜的可靠保证。军队在丘陵、堤防扎营,必须选择向阳的一面,并且要背靠着它。这样做给军队所带来的好处,是得自地理条件的辅助。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译文】上游下暴雨,看到水沫漂来,不要涉水过河,应等水势稳定之后再行动。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译文】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须迅速避开而不要靠近。我方远离这类地形,敌人就会接近它;我方面向这类地形,敌人就会背靠它。

    军行有险阻、潢(huánɡ)井、葭(jiā)苇、山林、蘙(yì)荟(huì)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译文】军队在山川险阻、芦苇丛生的低洼地,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区行动,必须仔细反复地搜索,因为这些都是容易隐藏伏兵和奸细的地方。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译文】敌人逼近而能保持安静,是因为占据着险要地形;敌人远道而来向我们挑衅,是想引诱我军前进;敌人不抢占险要地形而在平地驻扎,定有它的好处和用意。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译文】树林里很多树木摇动的,是敌人荫蔽向我袭来的迹象;草丛中设有许多遮蔽物,是敌人企图迷惑我而布下的疑阵;鸟儿突然飞起,是下面有伏兵;走兽受惊猛跑,是敌人大举进攻造成的。飞尘高而锐直的,是敌人战车驶来;飞尘低而宽广的,是敌人步卒开来;飞尘分散而细长的,是敌人在打柴;飞尘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军在察看地形,准备扎营。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译文】敌人派来的使者措辞谦恭却正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使者措辞强硬而摆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撤退;敌人的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兵列阵;敌人尚未受挫而主动请求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方急速奔走并展开兵车的,是期求与我交战;敌军半进半退的,可能是伪装混乱来引诱我。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sù)马肉食,军无悬缻(fǒu),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Zhūn)谆翕(xī)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译文】敌人拄着武器站立,是饥饿难忍;敌人从井里打水而抢着先喝的,是干渴难耐;敌人见利而不前进的,是由于疲劳过度。敌方营寨上有飞鸟聚集,说明营寨已空置无人;敌营夜间有人惊呼的,是恐慌的表现;敌营纷扰无秩序的,是其将帅没有威严;敌营旌旗摇动不整,是由于军纪不严队伍混乱;敌人军官吏急躁易怒,是由于敌军过度疲倦。敌人杀马吃肉,是由于缺粮;炊具悬置不用,士兵不回营房休息的,是要拼死的穷寇;敌兵聚集一起私下低声议论,是其将领不得众心;再三犒赏士卒的。说明敌军已没有别的办法;一再重罚部属的,是敌军陷于困境;将帅先对士卒凶暴后又畏惧士卒的,说明其太不精明了;敌人借故派使者来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敌军盛怒出阵,但久不接战,又不退去,必有蹊跷,一定要仔细侦察。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译文】打仗并不是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轻视敌人贸然进攻,并能集中兵力,掌握好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那种既没有深谋远虑,又自负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依附时,就贸然处罚士卒,那他们一定不服,这样就很难指挥他们打仗;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仍不执行军纪军法,这样也无法指挥他们作战。所以,用教育等“文”的办法号令士兵,用军纪等“武”的办法统一士兵行动,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平素能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如果平时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法令的习惯。平时的法令能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与士卒之间相处融洽,互相信任。

    地形篇第十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ài)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类。我军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先占领地势高而且向阳,又有利于补给、道路畅通的阵地,就会对作战有利。可以前往,不易返回的地域叫做挂;在挂形地域,如果敌军没有防备,我军就可以出击取胜;如果敌有防备,我军击又不能保证取胜,就难以返回,那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出击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在支形地区,敌人虽然以利诱我,也不要出击;最好是带领部队假装离去,诱使敌军前出一半时,我军突然发起攻击,这样有利。在隘形地,我若先敌占据,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敌人来攻;如果敌军已先我军占据隘口,并以重兵据守,那就不要进击,若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在险形地区,如果我军比敌军先占领,一定要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侍击敌人;如果敌军已经先占领,那就主动撤退,不要去进攻。敌我双方实力相当时,这个时候就不宜挑战,如果勉强出战,就会不利。以上六点,是关于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要责任,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研究的。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fèn)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译文】军队打仗失败的情况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这六种情况,都不是由于天灾造成的,而是由于将帅的过失所致。敌我双方实力相当,却要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土卒强悍,军官却懦弱,指挥不当而导致失败的,叫做弛。军官强悍,而士卒怯弱,战斗力差导致的失败,叫做陷。部将急躁易怒而不服从指挥,一遇到敌人九忿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而加以约束,因而失败的,叫做崩。主将软弱而缺少威严,对部下教育不够,吏卒无所遵循,列阵杂乱无章,因而失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作“北”。以上六种情况,必然导致军队的失败;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研究的。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译文】地形是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制定克敌制胜的计划,研究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些都是高明的将帅的职责。懂得这些道理去指导作战的,就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就必然失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译文】所以,如果根据战场实情确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也可以不听,坚决地打;如果根据战场实情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听命令,不打。作为一个将帅,应该进不贪求战胜的功名,退不回避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家利益,这样的将帅才算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pì)若骄子,不可用也。

    【译文】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婴儿一样体贴,士卒就会随他去冲锋陷阵;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士卒就会随他同生共死。但是,将帅对士卒如果过分厚养而不能使用,一味溺爱而不能指挥,违犯了纪律也不能严肃处理,这样的军队就好比骄子一般,是不能用来打仗的。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译文】只了解我方军队能打,而不了解敌军不可以打,只有一半的胜算;只了解敌军可以打,而不了解我军不能打,也只有一半的胜算;了解敌军可以打,也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可以打,仍然只有一半的胜算。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将帅,行动起来不会迷惑,战术也能变化无穷。所以说:了解敌方,了解我方,就能必胜不败;了解天时,了解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九地篇第十一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pǐ)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译文】孙子说:按用兵的原则,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类。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开战,其部众遇着危急情况很容易逃散,所以称散地;军队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作战,因为距离本土不远,在危急关头可以轻易返回,所以称轻地;我方抢先占据,就对我方有利;敌人抢先占领,就对敌人有利,敌我双方互相争夺,所以称争地;我方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地区,叫做交地;敌我双方同其他诸侯国接壤的地区,先到达就可以与诸侯结交,取得大多数国家的支持,所以称衢地;军队深入敌境,越过许多城邑,就会面临严峻的形势,所以称重地;军队在山林、险阻、沼泽地带行动,凡是难以通行的地方,就叫做圮地;我方进入的道路狭隘,退出的道路迂远,敌人以少数兵力能打败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军队迅速奋战就能够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消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不宜作战,处于轻地不宜停留,处于争地不要勉强强攻,处于交地要保证队伍能相互策应而不被截断,进入衢地应该主动结交诸侯,深入重地要掠取军需物资,遇到圮地则必须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计脱险,置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译文】古时候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的先头部队和后续部队无法策应,大部队和小部队无法协调,官兵无法救援,上下阻隔,无法收拢,士卒溃散,无法集合,即使集合起来,也很不整齐。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要坚持有利就行动,不利就停止的原则。试问:“如果敌军众多而且阵势齐整地向我方进攻,该如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的要害之处,这样,敌人就会被迫听任我的摆布了。”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译文】用兵的情事势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动手,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jīn)。偃(yǎn)卧者涕交颐(yí)。投之无所往者,诸、刿(ɡuì)之勇也。

    【译文】凡是进入敌国作战的原则是:深入敌境,军心就越要稳固,敌军就无法战胜我们;在敌国富饶的地区夺取粮草,保障全军补给充足;注意修整,不要让军队太过疲劳,提高士气,养精蓄锐;部署兵力要巧用计谋,使敌人无法揣测我军的真实意图。把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士兵就会死也不败退;既然士卒死都不怕,就会尽力作战了。当士卒深陷危地时,就会无所畏惧;无路可走,军心就能稳固;越是深入敌境,军心就不会涣散;迫不得已时,将士们就会拼死战斗。因此,这样的军队不待修整,都懂得戒备,不待筑励,都会竭尽全力战斗,不待约束,都能亲近相助,不待申令,都会信守纪律。禁止迷信,消除部队的疑虑,即使战死也不退避。我军士兵舍弃多余的财物,并不是他们不爱财;不怕牺牲生命,并不是他们不想活命。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士卒们坐着的泪水沾湿了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但一旦将他们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会像专诸、曹刿一样勇敢了。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shuài)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部队像“率然”一样。率然是指常山的蛇,打它的头,尾部会来呼应肆敝,打它的尾,头部也来援应咬人,打它的腹部,首尾都来夹攻敌人。试问:“军队有可能指挥得像率然一样灵活吗?”回答是:“可以。”吴国人与越国人虽然互相厌恶仇视,但是当他们同船渡河时,如果遇上大风,他们互相救助就如同一个人的左右手那样。因此,用系住马匹、埋起车轮的办法来稳定军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全军整齐一致,奋勇杀敌,在于组织指挥得法;要使强弱都能各尽其力,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一样服从指挥,这是由于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如此。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译文】主持军事行动,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作战计划一无所知。善于用兵的人,故意改变任务,变更计谋,使人们无法识破作战计划。驻军常改变驻地,进军迂回绕道,使人们无法推断行动意图。向部属下达作战命令要像登高抽去梯子一样,使士卒有进无退。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击发弯机射出箭一样,使其一往直前。烧掉船只,砸破炊具,表示必死决心;像驱赶羊群一样,把士卒赶过来,赶过去,使他们不知道到底要到哪里去。聚集全军上卒,投置于危险的境地,使他们殊死战斗,这便是将军的责任。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要及时应变,能屈能伸,进退得宜,掌握士卒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将帅不能不认真考察和仔细研究的。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qú)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译文】深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士卒就越专心一致,进入得浅,士卒就容易逃散。离开本国,越过邻国进入敌国作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衢地;进入敌境深的地区叫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轻地;后险前狭的地区叫围地;无处可走的地区叫死地。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pǐ)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译文】因此,在散地作战,我方就要使军心稳固;在轻地,我就要使部队相连接;在争地作战,我方要令后续部队迅速跟进;逢交地,我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就要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人重地,就要保证军队粮食的不断供应;经圮地,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huī)。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译文】所以,士卒的心理变化是:被包围就会抵御,迫不得已就会战斗,深陷于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不了解列国诸侯作战计谋,就不能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作战;不用当地人做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形之利。这些情况,如果有一项不了解,都不能算争王称霸的军队。强大的军队,攻伐大国,可使其军民来不及动员、集聚;威力加在敌人头上,可使其无法与别国结交。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能施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使用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意图。只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译文】在特殊情况下,把士卒投入危亡的境地,才能保存他们;把士卒投入灭绝的境地,才能使他们生存下来。士卒陷于危险的境地,然后才能会殊死战斗。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译文】所以,指挥作战,在于假装顺从敌人意图,一旦发现有可乘之机,便集中兵力指向敌人一点。这样,即使长驱千里,也可擒杀敌将。这便是通常说的机智能成就大事。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hé),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译文】因此,当决定进行战争的时候,就要封锁边关,废除通行证,停止与敌国使节的往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