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 吕氏称王:从吕泽开始

吕氏称王:从吕泽开始

    汉惠帝刘盈结束了悲苦的一生,他的人生也得到了解放。吕太后安葬完儿子后,首先要考虑一件事:立谁为帝。

    正所谓,一国不能无君。所以,立谁为帝,是吕太后当下要做的一件头等大事。

    汉惠帝活了二十三岁,却留下了七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长子刘恭(后世给他杜撰的名字)、次子刘疆、三子刘不疑、四子刘弘、五子刘朝、六子刘武、七子刘太。

    这几个儿子,都有一个相同的身份:不知其母。

    这七个儿子中,吕太后选择了刘恭。

    有以下原因:

    1.他是汉惠帝长子,年龄最大。据史料记载,刘恭出生于公元前192年。

    2.吕太后有意扶持。

    汉惠帝四年,吕太后做主,将外孙女张嫣嫁给儿子,被立为后。刘盈被逼无奈,立外孙女张嫣为后,却是有名无实。

    吕太后想要外孙女诞下皇子,巩固吕家地位。但,刘盈有人性最美的一面,没有碰过外甥女。为了气吕太后,刘盈与后宫的宫女搅和在一起。

    被皇帝宠幸,是宫女莫大的荣誉。这位宫女运气好,也生了一个儿子。但,儿子却不属于她。吕太后借宫女肚,生下皇子后,将其诛杀。

    吕太后又想了一个计策:瞒天过海。

    她将宫女生下的儿子,当成是张嫣生下的儿子。当然,吕太后做戏,总会有全套。她限制张嫣行动,让其假装怀孕。等到宫女生子,她也生。

    就这样,刘恭成为了张嫣的儿子。

    皇后生下的儿子,吕太后大力支持,刘恭成为了大汉王朝第三任皇帝。他也被历史学家称为汉前少帝。

    前少帝年幼,才四岁左右。年幼不能理政,政令出自吕太后。因此,又有一个称为:吕太后称制。

    吕太后无名有实,掌握生杀大权。她想封吕氏家族成员为王,但,要考虑到朝臣的态度。有句话,说得好。不怕有问题,就怕发现不了问题。方法,总会比困难多。

    吕太后想了一个办法:追封大哥周吕侯吕泽为王。

    吕太后追封吕泽为王,有两层意思。

    1.吕泽为大汉做出的贡献,足以称王。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称王的尊荣,死后也要享受。

    2.吕太后向群臣发出的试探,进而为吕氏封王打下基础。

    吕太后有想法,就要付诸行动。她召集群臣商议,发出第一个试探:追封兄长为王。

    却没想到,遭到了一个人反对,他就是汉右丞相王陵。

    曹参去世后,相权被一分为二。王陵被封为右丞相,也是大汉王朝第三任丞相。

    王陵是历经反秦、灭楚、大汉建立,以及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

    他有个特点:直言。

    吕太后追封周吕侯吕泽为王,他表示强烈反对。

    王陵也从吕太后追封吕泽为王这件事,他看到了吕太后想要加封吕氏,打破刘氏为王的危险信号。为了完成刘邦临终前遗嘱,为了大汉天下。身为大汉丞相,必须有责任,主动站出来反对。

    文化人反对,不会只说两个字:反对。

    他们会说为什么,有理有据。

    王陵反对的理由:汉高祖托孤。

    王陵直言不违地说:汉高祖临终前,与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为王者,天下人共击之。

    王陵这句话充满很强大的杀伤力,他以高祖临终前遗嘱行事。进而,表明一个潜在意思:不是我反对你,这是高祖遗志。

    吕太后敢追封周吕侯吕泽为王,就会被群臣反对,遭到天下人讨伐。

    王陵相信,这个理由,足以让吕太后打消追封吕泽为王的想法。他更相信,朝臣也会站在他身后,反对吕太后追封吕泽为王。

    然,现实很打脸。

    史料记载,王陵的话,的确让吕太后很生气,也让她陷入被动,甚至还有点棘手。毕竟,王陵反对的理由太响亮:高祖临终遗嘱,白马会盟。

    吕太后强加追封,就是与汉高祖刘邦为敌。吕太后是懂得控制情绪的人,不会把愤怒放在脸上。

    她很生气,面部表情很平静,又问了两个人。一个是左丞相陈平,另一个是绛侯周勃。令王陵感到意外的事,这两位跟随刘邦打天下,参加白马盟誓的人,竟然没有支持他。

    陈平被誉为汉初顶级谋略家,也被称为天下第一的阴谋家。他因为助刘邦六出奇计,建立功勋,被封为曲逆侯。

    刘邦在临终前,还交给他一个任务:阵前斩杀樊哙。

    然,陈平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不会为国考虑,会为自己考虑。他不仅没有执行刘邦的遗嘱,还做通周勃的思想工作,智释樊哙。还不断在吕太后面前表忠心,赢得了信任。

    汉惠帝时期,汉相,先有萧何,后有曹参。

    陈平学会自保,尽量不发言。曹参去世,刘邦临淄托孤,让陈平辅佐王陵。就这样,他成为大汉左丞相,也是第四位汉相。

    右丞相王陵发表意见,做为二把手的左丞相,也应该支持才对。然,陈平为己考虑,又害怕吕太后。尤其是汉惠帝死后,张辟强让陈平交出兵权,让诸吕进宫。

    陈平没有站队王陵,说了这样灵活的话:汉高祖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职,也可封吕氏诸兄弟为王。

    周勃是武将,不会说话,也不敢得罪吕太后。他对陈平说的话,双手赞成。其他朝臣见状,也跟风,表示同意。

    王陵没想到,满朝文武就只有他一个人站出来反对。

    当时,王陵想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但,可以想像,当时他的处境堪忧。满朝文武皆赞成吕太后封吕泽为王,就他反对,还搬出了汉高祖刘邦。

    吕太后得到陈平、周勃支持,还有满朝文武附言,很开心地结束了朝会。

    王陵怒发冲冠,责问陈平、周勃二人:当初跟高祖歃血盟誓,你们难道不在吗?

    这句话,潜在的意思是反问:白马盟誓,你们在场,为何要辜负高祖嘱托。

    王陵不敢与吕太后相争,但,他是右丞相,百官之首。对待陈平、周勃二人,不用客气,无比愤怒地问:高祖去世才七年,如今,吕太后主政,想要分封诸吕为王。你们没有据理相争,却迎合吕太后,违背高祖白马盟誓。

    王陵停顿少许,配上丰富的面部表情,激愤无比,又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如此行为,将来还有什么脸面,见高祖于黄泉之下。

    王陵说完,看着恬不知耻的两人。

    他,怎么会与这二人为伍。

    陈平最擅长的就是会说话,被吕太后说,他不敢真言相对。但,王陵,陈平还是可以回怼。陈平先承认比不上王陵的地方:朝廷上与吕太后据理诤谏,我们比不上你。

    随后,陈平又说出了自己的优点:保全大汉天下,安定刘氏后代,你又比不上我们。

    陈平这句话也是让王陵看清目前的局势,吕太后称制,你与她公然作对,会有什么后果。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岂能逞口舌之争。

    哪怕,争赢了,就能阻挡吕太后分封诸吕为王?

    王陵清醒过来,他没有考虑到这一层厉害关系。谁都知道吕太后的手段,得罪了她,注定不会再朝堂混下去。

    这时,王陵竟然无言以对。

    果不其然,吕太后退朝后,恼怒王陵以白马会盟,阻碍她追封兄长吕泽为王。但,她又不能拿王陵怎么样。

    王陵的性格,众所周知。

    吕太后要追封兄长为王,就要扫清王陵这个障碍。尤其是王陵兼任右丞相,手中掌控很大的权力。

    吕太后懂权谋,深知,这种事不能硬来,直接罢黜他。这样做,不仅成全了王陵的名声,还会引起朝臣激烈反对,落下把柄。

    吕太后想了一个灵活的办法,重新组合君臣搭配,对人事安排进行调整。

    王陵被封为太傅,负责教导前少帝的学业。给了他最高荣誉,却没有半点实权。

    陈平从左丞相,改为右丞相,取代王陵的位置。

    左丞相,吕太后安排了信得过的人,他就是辟阳侯审食其。谁也没想到,审食其会成为大汉第五位丞相,位居人臣。

    吕太后提拔王陵为太傅,看似无上尊宠。实际上,是将他明升暗降。

    王陵也是历经大秦、西楚、汉高祖、汉惠帝等时期的人物。吕太后提拔他,让他意识到一个危险信号。

    王陵除了直言,他有战功,还有傲骨。面对吕太后剥夺他的相权,让他当太傅,他很生气。为了表示自己一生正气,不向权贵卑躬屈膝,王陵直接称病,不再入朝。

    吕太后答应了王陵的请求,准许他回家养病。

    王陵一走,再也没有回到朝堂,却留在长安,看着山雨欲来风满楼。

    他看到吕氏族人,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也看到了,吕氏是如何欺压皇族刘氏。可惜,他没能看到吕氏的败亡。

    可喜的是,王陵也成为在吕太后当政,善终的功臣。他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忠于汉高祖,敢与忤逆吕太后,以及仗义直言,不惧权贵折腰,不阿谀奉承的光辉形象。

    王陵,我们也记住你了。

    王陵离开朝堂,吕太后除掉了绊脚石。右丞相陈平迎合吕太后,左丞相审食其是吕太后心腹,朝臣跟风支持。很快,大汉王朝通过了追封吕泽为王。

    按照吕泽的功勋,汉高祖时,封他为周吕侯。汉惠帝时,追封吕泽为周令武侯。现在,吕太后给了兄长最高荣誉:吕悼武王。

    吕太后对兄长这个评价,有两种观点:

    1.吕太后有意拔高了吕泽的地位。

    2.实至名归。

    或许,这两种观点都正确。

    吕泽身前战功显赫,部将封侯有数人。他还是为国事战死。死后,却迎来了应有的荣誉。吕泽追封为王,打破了白马盟誓,非刘氏不能为王的铁律。

    吕氏为王之路,就从吕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