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 汉文帝时代开启

汉文帝时代开启

    薄昭从长安送回来的消息,让刘恒彻底下定决心。但,长安那边的复杂局势,刘恒也没有心生懈怠。相反,他保持高度戒备。

    去与不去,这个问题,废了很大波折,总算被解决。现在,刘恒要解决新的问题:怎样去。

    按道理说,刘恒去长安当皇帝,为了保证安全,他应该多带点人手。但,刘恒明白一个现状。功臣集团不想让你去长安,你带多少人马都没用。毕竟,齐王刘襄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人马不能太多。多了,反而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根据史料记载,刘恒六辆车六个人前往长安。

    宋昌负责车驾,张武负责安全。

    这里有个问题:刘恒为什么选择六个人去长安。

    对于这个现象,有以下解释。

    1.赶时间。

    刘恒相信朝臣立他为帝是真的,六个人前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长安,否则,迟则生变。

    2.做了最坏的打算。

    代国,是刘恒和功臣集团谈判的筹码。哪怕刘恒在长安发生意外,代国的左右大臣,也会辅佐他的儿子继承王位。

    刘恒解决了如何去这个问题,下一步就要制定前往长安的路线。

    代国的国都在晋阳,大汉王朝的国都在长安。刘恒可以从晋阳南下,抵达洛阳,一路向西,过函谷关,进入长安。

    刘恒也可以西渡黄河,进入上郡,一路向南,抵达长安。

    刘恒没有按常规出牌,在去长安前,他先巡视了代国北边雁门郡和云中郡,再南下抵达长安。

    视察完工作后,刘恒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高陵。高陵有个地理优势,它坐拥泾渭二水,是泾河和渭河的交汇处,也是长安的北大门,属于京畿重地。

    刘恒看着泾渭分明的河水,又想到了什么。此去长安,他为帝,也会被功臣集团摆布。稍有不慎,命休矣!

    再往前走就是渭桥,南下走半日的路程,他就到长安了。一旦踏出这一步,再也没有回头路。他只能在皇帝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如何与功臣集团周旋,不当弱主,这也是刘恒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刘恒还没有想好应对之策,选择不走了。

    刘恒派宋昌去长安,探听虚实。宋昌先行一步,前往长安,却在路上碰见了来迎接刘恒的朝臣。

    原来,朝臣早就探听出刘恒等人入长安的路线,为了表示诚意,他们要亲自相迎。宋昌返回去,告诉刘恒,朝臣已经来了。

    刘恒得知这个消息,从高陵南下,抵达渭河。

    渭桥,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

    就这样,刘恒和功臣集团见面了。

    对于,功臣集团而言,看着眼前这个二十三岁的少年,心想:总算把你盼来了。

    刘恒看着这些朝臣,心想:咱们的较量开始了。

    朝臣行礼,刘恒要还礼。

    人群中,站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汉太尉周勃。周勃是诛吕的大功臣,他认为自己有资格说话。况且,他手中还捧着一个重要的东西:传国玉玺。

    周勃说了这样一句话:代王,臣周勃有几句话想要单独跟你说。

    周勃第一个发言,成功地进入了刘恒的视线内,也让刘恒知道了他是谁。

    对于,周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有两种观点。

    1.周勃的个人行为。

    周勃想要借此机会,向刘恒邀功,为自己争取最大化的利益。

    2.陈平唆使。

    周勃有军功,不通谋略。陈平让周勃找刘恒说话,是为了不想当出头鸟。他也可以从侧面观察刘恒是一个怎样的人。

    周勃耿直,没想那么多,先表明态度,有话要说。还加了一个前提条件:单独。

    接下来,就是刘恒的反应。

    按道理说,周勃这样拥有显赫战功,还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人。刘恒要想得到周勃支持,就要和他搞好关系。如他所愿,就是最好的方式。

    刘恒为人宽厚,人却不傻。一旦,他做出这样的举动,就会遭到别人的猜疑。其他人就会想,周勃和刘恒到底说了什么。

    此时,刘恒面临一个难题:去?还是不去?

    去,与周勃搞好关系,却不利于以后与朝臣开展工作。毕竟,朝臣都看着,周勃和刘恒说了悄悄话。周勃之举,也有点胁迫的意思。倘若,周勃提出无礼的要求,他又该怎么办。

    不去,就会折了周勃的脸面。周勃有话单独说,刘恒不去,就是不给他面子。如此,刘恒和以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相处,就会有些糟糕。

    就在刘恒为这个问题,寻找对策的时候。宋昌,站出来替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宋昌应变能力超强,不仅勇敢的站出来,还说了一句大义凛然的话:太尉说的是公事,就当着大伙的面说。太尉说的是私事,王者无私。

    周勃愣了,他想给刘恒说几句话,却被人挡了。最主要的是这个人说话,相当有水准,他还不能生气。

    周勃想要说的话,是什么不得而知。但,从周勃的反应来看,是私事。

    公事,可以当着大家的面,说出来。

    私事,不能张扬,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刘恒也不想听周勃想说什么,否则,他可以制止宋昌。刘恒没那么做。显然,是不想被人留下什么把柄。他继承帝位,就会被人说,他和周勃共谋,达成了不可告人的协议。

    周勃见不能和刘恒单独说话,又做了一个举动:跪献天子玉玺。

    然,刘恒的举动,又让功臣集团感到意外。按道理说,刘恒从代来长安当皇帝,周勃献天子玉玺,刘恒就该顺势而为,在渭桥登基。刘恒没那么做,却主动推辞了。

    其实,刘恒心里想拿过玉玺,行动上却表现出不在乎。一旦,刘恒拿过玉玺,也会被世人认为他太急功近利。

    当刘恒看着跪迎的大臣,他就得出一个结论:帝位非他莫属。

    帝位是他的,就不能急,慢慢来。

    要当皇帝,也要名正言顺。

    他要告诉天下人,不是我急不可耐想要当皇帝,是大臣共同推举我来当。

    刘恒也是爱读史书的,知道辞让。这种事,要三辞三让,才能造就美名。

    刘恒看着玉玺,心想:多少人为了它,骨肉相残,血流成河。不知道自己得到它,是福,还是祸。

    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

    刘恒推过玉玺,说了这样一句话:等到代邸再行商议。

    代邸,是刘恒在长安的府邸。他是代王,刘姓诸侯王。在长安,也有居住的地方。刘恒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天下人,帝位,本就是我刘家的,不是功臣集团给的。

    功臣集团听着刘恒说的话,又返回车,坐上就走。这些人脑海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什么情况?

    接下来,出现了这样一幕。

    刘恒坐在车上往前走,车子开得很慢。

    朝臣在后面,紧紧跟上。

    这种场景,就会被很多人看见,进而流传甚广。

    长安百姓也知道了,他们的新皇帝,被朝臣迎接回来了。也可以说,刘恒用了高明的手段:替自己造势。

    第一个回合,刘恒表现很出色,完胜。

    到了代王府邸,朝臣和刘恒开始了新一轮对话。

    史料记载,这一次来代王府邸的人有很多。具体名单,不一一叙述。这里说几个代表人物。

    功臣派代表:右丞相曲逆侯陈平、太尉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等人。

    刘姓皇族代表:琅琊王刘泽、朱虚侯刘章、宗正刘郢、典客刘揭、东牟侯刘兴居等人。

    功臣集团后裔代表:曹参之后平阳侯曹窋、郦商之后郦寄、纪成之子纪通襄平侯等人。

    诛吕中立派代表:太仆汝阴侯夏侯婴、左丞相辟阳侯审食其。

    还有诛吕出了很多力气的人物:陆贾。

    一时间,代王府邸汇聚了长安最有权势、有影响力的大人物。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尊请代王刘恒为帝。

    一到代王府邸,功臣集团就直接表明中心思想。功臣集团,先表明为什么汉惠帝在世的四个儿子,不能继承帝位:皇帝刘弘、恒山王刘朝、淮阳王刘武、梁王刘太都不是孝惠皇帝的儿子,不应当继位事奉宗庙。

    对于,这个观点。刘恒是不信的,但,他又不能提反对意见。刘恒知道二哥的四个儿子不能为帝最真实的原因:他们身上流淌吕氏血脉,令功臣集团害怕。

    宫中的四个皇子,到底是不是汉惠帝的儿子,刘恒没有提出质疑。质疑,他就不能当皇帝。

    刘恒听朝臣这么说,他就有了当皇帝的资格。

    刘恒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他当皇帝。

    这个问题,刘恒内心早就有答案。他是想通过这个问题,来观察朝臣的反应。

    周勃耿直忠厚,刚想要说出真相。陈平连忙制止,给出了一个官方的答案:代王是我们和与阴安侯(刘邦的大嫂)、顷王后(刘邦的二嫂)、琅邪王刘泽以及宗室、大臣、列侯、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商议之后,共同推立。

    陈平用宗室、朝臣,表达一个观点:不是我们觉得你弱,就立你。你是大家共同推举。

    这时,朱虚侯刘章也站了出来。

    刘章见朝臣拥立代王刘恒为帝,他的哥哥齐王刘襄,无缘帝位。于是,刘章转变了立场,跟着拥立。这样,他也能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刘章说了这样一句话:代王,是皇爷爷的长子。按照立嫡立长的礼制,最应该做皇爷爷的继承人。

    朝臣也跟着高呼:请代王即天子之位。

    陈平示意周勃,赶紧送上天子玉玺。

    周勃心领神会,捧着天子玉玺,送到刘恒面前。

    按照剧情发展,刘恒在朝臣的拥护下,继承帝位。但,剧情发生了改变。擅自改剧本的人,就是拥有主角光环的刘恒。

    “事奉先祖宗庙,这是大事。我没有才能,胜任不了事奉宗庙的大事。”

    刘恒将天子玉玺推了回去,又说了一句话:

    “希望诸位请我叔父楚王考虑最合适的人,我不敢当此重任。

    周勃愣了,吕氏被灭,汉惠帝一脉无缘帝位,刘氏子孙那一个不想当皇帝。尤其是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为了当皇帝,发生激烈的争斗。

    然,天子玉玺送到刘恒面前,他却不要。眼前这个二十三岁的代王,该不会傻了吧!

    陈平知道,代王刘恒不傻。他能够在初次见面,无声敲打周勃。面对天子玉玺,又表现出无动于衷。他早已经得出一个结论:代王,不简单啊!

    刘恒口中的楚王,他是刘邦的弟弟刘交,也是大汉王朝建立者,更是刘氏能文能武的佼佼者。刘邦云梦擒拿韩信,废掉王爵,将楚国一分为二。刘交被立为楚国,定都彭城,管理淮西三十六城。

    刘交到达封地后,一心专研学术。刘邦对这个弟弟寄予厚望,吕太后专政,也不敢对他发难。诛吕,楚国也出了一份力。

    若论年纪大,是旁系的琅琊王刘泽。

    若论在宗室之中德高望重的人,是刘交。

    刘恒继位,刘交反对。刘恒的帝位,也不牢固。刘恒提名叔父,也是想看看,朝臣是什么反应。楚王刘交因年老,在彭城修养,没来参加,却不代表他没有发表意见。也可以说,刘恒想要得到叔父楚王刘交的支持。

    此时,刘交的第二个儿子刘郢客在长安。刘交不仅在自己封国息武兴文,还让二儿子去长安拜在浮丘伯门下学习。刘郢客在长安,也颇有名气。

    吕太后时,封他为上邳侯,担任宗正。

    宗正,是个官职,位列九卿。他的任务,就是管理宗室内部的事情。刘郢客是诛吕人员之一,也是拥护刘恒为帝的人。

    刘恒提到的叔父,正是他的父亲。刘郢客也要抓住机会,表明态度。毕竟,拥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一件大功。

    刘郢客说:代王是高祖长子且贤能传播天下,按照礼制,当为帝。

    刘郢客表态,也代表楚王刘交点头。刘郢客不仅是宗正,他还代表楚国。

    周勃看不懂,刘恒为什么推辞。陈平知道,刘恒要的是合法性。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刘恒推辞,朝臣努力做他思想工作。

    刘恒坐在西向,朝臣在东向,这是主客之礼。朝臣请了三次,刘恒拒绝了三次。

    陈平等人把刘恒扶坐在南,朝臣在北,跪拜。主客之礼,变成了君臣南北而坐。朝臣请求两次,刘恒依旧拒绝。

    这时,陈平开口说话了。

    陈平说:我们认为,代王事奉高祖庙,最合适。

    刘恒:不为所动。

    陈平又加大升级度,又说:天下诸侯和百姓都认为,代王最合适。

    刘恒:依旧不为所动。

    陈平继续上升高度:我们做为臣子,出发点是为宗庙社稷着想,绝不敢轻率疏忽。

    刘恒看着他们心想:你们想的,我岂能不知。

    陈平表明最后的立场:请代王听从我们的意见,我们将感到荣幸。

    言下之意,你若不听,我们就不和你演戏了。

    陈平示意周勃,继续说:我们恭敬地奉上天子的玉玺和符节,请代王收纳。

    这下,陈平给刘恒出了一个难题,且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接受。

    要么,拒绝。

    刘恒已经推辞了五次,再推迟,这些朝臣就会失去耐心。

    你不当皇帝,那就选愿意当的人。

    周勃看了一眼陈平,心想:读书人说话,不一般啊!

    刘恒也意识到了危机感,他多次辞让,就是为了让得来的帝位充满合法性。他要告诉天下人,帝位,不是我求来的,也不是他们赏赐给我。

    是他们,求我当皇帝。

    朝臣,可以作证。

    天下人,也能为我作证。

    为了宗庙社稷,为了天下百姓,我,刘恒,勉为其难当皇帝。

    有句话说得好,你会演戏,将人物演得逼真,说明是影帝级别的人物。会演是好事,但,不能演得太过。

    刘恒不打算演了,他再演下去,就无缘帝位。

    刘恒接过了天子玉玺和符节,用受之有愧的语调说:既然宗室、将相、诸王、列侯都认为没有人比我更适宜,那我就不敢推辞了。

    刘恒多次表示辞让帝位,嘴上说不想当皇帝就这样。但,他的行为告诉别人,他是很虚伪。

    如果他不想当,没有打皇帝的主意。那么,他为什么召集朝臣询问对策。

    他又为什么去问薄太后,还用占卜来看吉凶。

    他又为什么派舅舅薄昭入长安打探消息。

    陈平是明白人,他知道刘恒是想当皇帝。

    所以,刘恒演戏,他也配合演。但,陈平不会一直配合他演。刘恒在朝臣多次的请求下,勉为其难答应当皇帝。

    大汉王朝,迎来了第五位皇帝,他就是汉文帝。

    这一刻起,汉文帝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