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 薄太后义救周勃

薄太后义救周勃

    济北王刘兴居叛乱被彻底平定,刘恒赦免了济北国官吏和百姓。现在,又妥善解决北方边患,与匈奴缔结和平协议。然,刘恒头疼的事情又来了。

    汉文帝四年,大汉丞相灌婴去世。灌婴去世,属于善终,还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他出生在战国末期,历经大秦王朝、诸侯反秦、西楚霸王项羽时代、大汉王朝的建立。他也历经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吕太后、汉文帝,是四朝元老,开国功臣,且深得信任。

    灌婴去世,刘恒给了一个最高评价,被追谥为懿侯。

    其子,灌阿继承了颍阴侯的爵位。

    灌婴走了,刘恒少了一个得力干将。刘恒要解决第一个问题:谁能够担任丞相这个问题。

    简单说,刘恒又要重新进行人事安排。按道理说,刘恒应该把周勃调回长安,复任丞相。这样,就会留下一个励志的故事:周勃三起三落。

    然,刘恒是不会给周勃机会。

    刘恒,好不容易让他走了,怎能让他回来。

    周勃没有机会回来,只能在现有岗位上的人员,提拔升迁。

    这次人事变动,有两个人得到升迁。一位是御史大夫张苍,另一位是典客冯敬。

    御史大夫张苍,升迁为丞相。进而开启了西汉第一位文人丞相治国的先例,且长达十五年的为相生涯。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任丞相最久的一人。

    典客冯敬,被升迁为御史大夫。

    新的人事安排,组建完毕,大汉王朝又能够正常运转。

    刘兴居叛乱,也给刘恒提了一个醒,他要善待刘姓宗族。

    刘恒为同宗做了几件事:

    先废除他们的赋税,赐各侯王子食邑各二千户。

    为了安抚齐悼惠王刘肥的其他儿子,封他们为列侯。

    话说,齐悼惠王刘肥,因割地尊妹为母,郁郁而终。但,他留下了十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刘襄、刘章、刘兴居、刘罢军、刘宁国、刘信都、刘安、刘将闾、刘辟光、刘志、刘昂、刘贤、刘雄渠。

    谁能想到刘肥生性懦弱,郁郁而终,生的儿子却个个野心勃勃?十三子,有九王敢反对中央。当然,这是后话了。

    刘襄、刘章、刘兴居是他儿子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三位虽是皇孙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但,他们运气不好,遇到了刘恒。

    刘襄、刘章先后去世,刘兴居叛汉,选择自杀。

    刘恒为了照顾刘肥一脉,封老四刘罢军为管侯,老五刘宁国为瓜丘侯,老六刘信都为莒侯,老七刘安为杨丘侯,老八刘将闾为杨虚侯。

    其他几个儿子,刘恒暂时没有分封。那几个儿子,后面将会有更高的台阶,被封王。也是汉景帝刘启,重点打击对象。这也是后话。

    对列侯,刘恒进行了监督管理,以避免发生列侯反叛长安。

    天下没有太平多久,刘恒又收到一封举报信:周勃谋反。

    话说,周勃被刘恒以列侯封国为由,罢黜相位。

    皇帝不需要他,周勃就回到自己封地,做个列侯。

    周勃是绛侯,其封地绛,有万户。他回到封国,依旧可以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列侯。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处境。这就是济北王刘兴居叛乱。

    周勃虽然没有与刘兴居叛乱有任何联系,但,他害怕被殃及池鱼。谁让他,不让皇帝放心。

    刘恒为了加强对列侯封国的监控,周勃封地,属于河东郡管辖。周勃是功高震主的第一功臣,是重点监督对象。

    河东郡郡守和郡尉认真执行皇帝下达的诏令,巡视河东郡郡内各县。

    周勃见此情况,内心很不安。毕竟,他是经历了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叛乱那些事。尤其是韩信,是如何从人生巅峰,落得被杀。周勃担心会走韩信的老路,郡守每次来,让他成为了惊弓之鸟。所以,他做出了反常的举动。

    周勃害怕被擒,经常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

    周勃这一举动,让郡守和郡尉感到反常,认为他有反叛之心。于是,就有人上书,告发周勃有谋反之心。

    刘恒得到实名制举报,高度重视。毕竟,周勃不仅出入将相,是开国功勋,还是大汉十八功侯排名第四。他还是匡扶汉室,诛杀吕氏,迎接刘恒为帝的大功臣。

    论军功,当今无人能比。

    论影响力,他敢说第二,谁敢说第一。

    一旦,周勃谋反,振臂一呼,将会有多少加入。

    刘恒做事求稳,不管周勃是否有谋反之心。但,他有能力谋反。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否则,将会祸害无穷。

    刘恒下了一道诏书:逮捕周勃,羁押长安。

    这次逮捕行动,相当顺利。周勃被捕,押送长安。周勃被捕那一刻也知道,皇帝不会轻易放过他,他的人生就已经到头了。

    他曾经的偶像韩信,就是从被诬告,再到抓捕,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没想到,周勃也将走韩信的道路。

    周勃来到长安,刘恒没有直接审问,而是把这个棘手的问题,丢给了廷尉。廷尉也是聪明人,不想滩浑水。毕竟,一个是大汉皇帝,另一个是功臣之首。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殃及自身。

    周勃造反,廷尉知道是冤案,但,他懂皇帝想的是什么。

    他不能接,也不能站出来替周勃说话。说,就得罪皇帝,不仅仕途堪忧,还会连累自己。聪明人的做法就是,远离此案。

    廷尉很聪明,他不接手这个案子,转手交给了长安的刑狱官负责。

    长安负责的刑狱官就没有那么圆滑,认真体会皇帝的意思,贯彻执行。不仅刑狱官没把功臣第一的周勃当回事,连狱卒都没有尊敬他,还处处欺凌。

    对于刑狱官和狱卒而言,无论你曾经多么显贵,无论你以前多么有权势。监狱,我就是这里的王。

    我说什么,你就要做。不做,就等着用刑。

    周勃造反,大家知道是冤案。其他人顾及多年的同僚情谊,没有落井下石,却也没有雪中送炭。刑狱官只想办好这件案子,就能得到皇帝赏赐。

    是冤案,也给他错办。

    周勃不招供,就屈打成招。

    刑狱官问:你为何谋反。

    周勃答:没有。

    刑狱官又问:你没有谋反,为何有谋反的举动。

    周勃答:没有。

    刑狱官连发两问:你为何见郡守来,总是身披铠甲?你封国家丁、士卒为何总是手拿武器。

    周勃答不上来,他总不能说实话,这样做是害怕被抓。这样回答,刑狱官就会说他做贼心虚,有一百种办法治罪。

    如果周勃说是穿着铠甲舒服、凉快,也没人回信。

    他说让家丁、士卒拿武器,是为了训练,不忘战阵。刑狱官就直接定案,说他谋反。

    面对刑狱官审问,不善言辞的周勃,不知道如何回答。

    这种情况,周勃选择了一种方式:不回答。

    或者,直接说他想要见皇帝、廷尉。

    刑狱官完全忽略他的正当要求,一顿辱骂。

    狱卒见状,见周勃老实,欺凌侮辱他。

    周勃不堪牢狱之苦,为了活命,还做了一件令大丈夫感到羞辱的事:散尽家财。

    周勃拿出一千金送给狱吏,这一招果然奏效,让他免了很多皮肉之苦。

    狱吏拿了钱,也不为难周勃,还给他出主意。

    狱吏不敢明说,怕被人抓住把柄,遭受牵连。狱吏把想到的办法写在木简背后,告诉周勃,让公主出来作证。

    刘恒初登帝位,不久后将女儿嫁给周勃长子周胜之。狱吏认为公主出来为周勃求情,或许事情还有转机。但,狱吏不知道一个现实情况。周胜之和刘恒的女儿属于政治联姻,感情不和。

    周勃的处境很危险,他是皇帝要处理的人物。虽然,刘恒没有明确下达指令,却在言行中有这个意思。

    宗室诸公明白,不敢站出来说话。

    周勃没有主意,只能让儿媳替自己作证。

    狱吏的话,也点醒了周勃。光有儿媳作证还不够,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恒的舅舅薄昭。

    周勃为相时,与薄昭关系不错,曾一起喝酒,一起聊天,有交情。周勃不会言辞,却懂得基本的人情世故。光有交情,是不够。他还要给薄昭准备丰厚的大礼。

    周勃为了活命,不吝啬钱财。他把刘恒给他的赏赐,全部拿出来,送给薄昭。

    薄昭收了礼,也打算替周勃说话。

    薄昭陪着刘恒长大,他了解这个外甥想的是什么。他出面劝不住刘恒,不仅解救不了周勃,还会让他和外甥的关系恶化。

    薄昭懂得抓住问题的关键,立马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恒的母亲薄太后。

    薄昭进宫,把周勃被捕入狱的事情告诉薄太后。还给薄太后分析,周勃若真的有反心,还会等到现在。并告诉薄太后,刘恒这样做会寒了天下人的心。

    薄太后很低调,不干涉朝政但,但,她是明事理的人。薄太后也知道儿子逮捕周勃,办事一点都不地道。

    朝臣忌惮儿子皇帝的威严,不敢为周勃说话。她要站出来,替周勃说话。不仅是为了儿子更好治理大汉,也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薄太后也要为儿子上一课:这个世界,不仅有权力,还有公道。

    刘恒来见薄太后,上前请安。薄太后抓起头巾朝着刘恒扔过去,怒气质问:你为何将周勃逮捕下狱。

    刘恒没想到母亲会有如此反应,竟然为了周勃大声呵斥他。刘恒第一个反应,回答薄太后的问题:有人上书,说周勃造反。

    刘恒回答完后,心里寻思,是谁把这件事告诉母亲?

    薄太后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说了这样一句话:周勃带着皇帝的印玺,统领北军,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

    刘恒听到这句话怔了瞬间,他没想到薄太后能够说出这番话。

    薄太后继续发声质问:是谁,为了你的天下,率先回到封国?

    周勃为什么要反?

    反,对周勃有什么好处?

    周勃一介武夫,懂权谋之术?

    你逮捕周勃,天下人会怎么看你。

    薄太后数问,问住了刘恒。但,刘恒心里明白,周勃有谋反的实力。

    他错了吗?

    不,没错。

    为了巩固权力,我这样做没错。薄太后的话,点醒了刘恒。就连薄太后就这样说,天下人又会如何看他。

    他为难周勃一个人,却让天下人看清了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权力,冤杀功臣,令天下人寒心。

    薄太后的一番话,骂醒了刘恒。他做的这件事,不仅朝臣看着,天下人也看着。很快,刘恒做出了一个结论:此事,到此为止。

    如果周勃死在监狱,他就会背上诛杀功臣,令天下人唾骂。这是一生的骂名,且会流传后世。史书,也会浓重的记上一笔,给他一个标签:冤杀功臣。

    刘恒自愧不如,他的大局观,远不如薄太后这个妇道人家。同时,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让天下人闭嘴。

    刘恒输了,没有输给周勃,也没有输给朝臣。

    他输给了母亲,也输给了天下公道。

    认输了,就要改。

    刘恒向薄太后谢罪,说了这样的话:我刚看了送来的供词,周勃没有谋反的迹象。我,正打算释放他。

    薄太后听了,露出了欣慰的目光。

    这个儿子当了皇帝,认她这个母亲,还听他的话。

    薄太后之举,不仅保住了周勃的性命,还保住了了儿子的名声。她也为孙儿汉景帝刘启,保住了一个重要的将领:周勃之子周亚夫。

    无形之间,薄太后用她的方式,守卫了儿子和孙子的天下。

    这里就会有个问题:刘恒为什么会释放周勃?

    太史公司马迁给出了一个答案:薄太后。

    这个是官方的答案,也成为了最终周勃被释放的关键。

    从周勃入狱,刘恒一直在观察朝中的局势。

    宗室公卿不敢言?

    然,有两个人,在为周勃说话。一个是袁盎,另一个是贾谊。

    袁盎为了救周勃,四处游说公卿,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也做刘恒的思想工作。

    袁盎工作的重心只有一个:释放周勃。

    他会告诉刘恒等人:为什么要释放周勃?

    冤杀周勃,又会有如何?

    贾谊正在长沙国做太傅,听说周勃被捕入狱,他并没有感到高兴,更没有幸灾乐祸,反而下了千古名篇《阶级》为周勃发声。

    它的内容是什么,有兴趣的大家去看。

    这篇文章,有一个核心观点:善待功臣。

    贾谊认为,功臣可以杀,但,不能受到凌辱。否则,不利于维护皇权。

    按道理说贾谊是因为周勃等人的抵制,不能位列公卿,被贬长沙。他应该恨周勃等人,周勃入狱,他应该拍手称庆。

    袁盎进言,才有周勃被罢相。可,周勃入狱,袁盎为什么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为周勃求情。

    刘恒从贾谊、袁盎等人身上,看到了两个字:公道。

    有权的人,只怕两个字:公道。

    刘恒被薄太后一阵数落,彻底清醒了,立马派人拿着符节前往牢狱,释放周勃,并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

    周勃走出牢狱,他发出了一声感叹: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周勃历经牢狱之灾,从鬼门关走了一趟。出狱之后,他彻底顿悟了。他起于草莽,跟随刘邦打天下,拜将封侯。又是匡扶汉室,诛杀吕氏,迎立刘恒为帝的大功臣。

    他两度为相,却沦为阶下囚,差点丧命。

    富贵荣华,不过过眼云烟。

    谁说,帝王将相不向往老百姓平平淡淡的生活。征战了一生,斗了一辈子,他又得到了什么。

    走吧!离开这个权力游戏。

    长安,我走了。

    这一去,我将不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