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 艰难的选择:皇储

艰难的选择:皇储

    刘启继位后,不断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又重新组建好先帝留下的领导班子。一切安排好之后,刘启就要努力治理大汉王朝,虽说他的政绩很难超越他的父亲汉文帝,但,他不能给汉文帝丢脸。当不了被后世称颂的皇帝,那就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当务之急,刘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内,另一个是对外。

    刘恒最后两年,不是人祸(匈奴入侵),就是天灾。尤其是天灾。刘恒去世之前,大汉出现了蝗灾和旱灾,波几面广,影响很大,商人哄抬物价,官商勾结。

    刘恒虽做了很多措施,尽量让这场天灾不影响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但,他病入膏肓,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善后这件事。刘恒没能完成的事情,将由他儿子来完成。

    对百姓,刘启是这样做的。

    先大赦天下,用很多优惠政策恩泽百姓,不仅提高他们的爵位,还将税收减半。又允许土地贫瘠,无法发展农桑的百姓,宜居到土地广阔而肥沃的地方去。

    对待官吏,让汉相故安侯申屠嘉和御史大夫陶青出台新的法令。凡官吏利用职权,压价买进,高价卖出,导致市场经济混乱,一律按盗窃赃物查处,没收入官。当官者在调动与罢免时,接受下级赠送财物,削去官职,并予除名。无职可削,罚金二斤,并勒令交出所受财物。

    为了避免下面的官吏,不作为,欺压百姓。刘启奖励举报者,并将没受的赃物进行奖赏。

    对外,主要有一件事,那就是令汉高祖刘邦、吕太后、汉文帝刘恒最头疼的北方边患:匈奴。

    此时,匈奴单于是军臣单于。他是冒顿之孙,老上单于之子。汉文帝后元六年,军臣单于以两路大军,入侵大汉边界。虽然大汉和匈奴没有全面升级战事,但,两国关系也不友好。

    刘启继位,军臣单于知道后,送来一个礼物,入侵代郡。对于匈奴来犯,刘启召集朝臣商议对策。经过商议,众人一致认为,沿袭高祖和亲之策。

    刘启当务之急,是巩固自己的权力,也认可了这个方案,并让御史大夫陶青去匈奴,处理这件事。

    刘启选择陶青去匈奴善后,主要有两点。

    1.陶青的身份是御史大夫,身份高贵。陶青亲自去,表明了刘启想要和匈奴友好相处的诚意。

    2.陶青曾和刘敬(和亲政策提出者)出使匈奴,有经验。

    忙完这两件事,刘启要抓紧做一件事:加封诸子为王。

    按照,刘恒巩固帝位的三步曲:先立太子,再立皇后,最后加封诸子为王。

    刘启继位后,巩固帝位的方式。刘启可以借鉴汉文帝的做法,但,他的情况不同。他被立为皇太子时,立冠之后,该娶妃,就娶。该生子,就生子。而且,他的妃子还不少。史料记载,主要有这几位,也是被太史公司马迁记录的五宗。

    他们是栗姬、程姬、唐姬、贾夫人、王美人、王儿姁。

    尽管,刘启身边有很多妃子,但,由于其祖母薄太后干涉,他的正宫只有一人:薄太后的侄女。

    薄太后是一个低调且有智慧的人。她不能插手儿子刘恒的婚事,就插手孙儿刘启的婚事。对薄太后而言,这样安排,是为了让薄氏日后富贵,宫中有一个能够说话的人。

    对刘启而言,奶奶是干涉他的恋爱自由。

    刘启不能反抗,也不去反抗,选择屈服,迎娶薄氏为太子妃。薄氏坐稳东宫之主的位置,却有一个难题,没有子嗣。

    刘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没有出问题,一口气生了几个儿子。当然,薄太子妃也没问题。只是,他得到皇太子的人,却得不到皇太子的心。她想给刘启生儿子,但,刘启却不想和她生。

    奶奶可以干涉他的婚姻,让他娶一个不喜欢的人。却,不能阻止他和谁生孩子。也许,刘启就是用这种方式,选择无声的反抗。

    他什么也没做,却又什么都做了。

    刘启继位后,薄氏也被立为皇后,被称为薄皇后。所以,立后,这件事不用他操心。

    刘启要做只有两步:立太子、封诸子为王。

    通过史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刘恒为帝二十三年,忙着国事,没有增添子嗣。刘启没有闲着,忙着开枝散叶,生了好几个儿子。用现在的话说,老子忙,没空生孩子。那没办法,儿子靠不住,就让孙子去生儿子。

    刘启出生于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57年继承帝位。此时,刘启已经三十二岁。他不只是生了一个儿子,而是生了好几个儿子,还有好几个女儿。

    来看一下,刘启成为皇帝之前生的这些儿子。

    栗姬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刘荣、次子刘德、三子刘阏。

    程姬也生了三个儿子:四子刘余、五子刘非、八子刘瑞。

    唐姬生了一个儿子:六子刘发。

    栗贾夫人生了两个儿子:七子刘彭祖、九子刘胜。

    当然呢!还有王娡生了三个女儿,目前又怀起了一个儿子:十子刘彻(未来的汉武帝)。

    以及后来的王皃姁(王娡的妹妹)生了四个儿子:十一子刘越、十二子刘寄、十三子刘乘、十四子刘舜。

    当然,现在的王氏姐妹还没有正式登台。其中,有一个人要多说一句。她就是唐姬生的第六子刘发。

    当时,刘启喝醉了酒,找程姬侍寝。程姬刚好来了生理期不方便,就让侍女侍寝。刘启醉酒后的一夜风流,生下了第六子,却无意间,为大汉续命两百年。刘发有一个厉害的后人,他就是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从这份汉景帝继位前生的九个儿子来看,有两个人最得宠。一个是栗姬,另一个是程姬。栗姬的儿子是排在最前面,也最得宠。

    薄皇后有薄太皇太后做为强大的靠山,窦太后也支持,无论是栗姬,还是程姬都不敢向皇后这个位置发起进攻。栗姬和程姬,只能把注意力放在皇太子身上。

    按道理说,栗姬胜出的机会最大。薄皇后无子,她的儿子是庶长子。刘恒继位,刘启被立为太子,就因为他是在世的庶长子。所以,栗姬相信自己的儿子,凭借年长的优势,成为太子,取得胜利。

    按照剧情发展,刘启当了皇帝,朝臣会请封,以长子刘荣为太子。然,剧情并没有这样发展,而是十分复杂。

    对于皇储这个位置,不仅栗姬和程姬盯着不放,还有两个人也盯着。她们就是大汉最尊贵的两个女人:薄太皇太后、窦皇太后。

    薄太皇太后是想把这个位置,留个侄女薄皇后,只要她生个儿子出来,就是嫡子,未来的皇帝。

    窦皇太后是想把这个位置,留给小儿子梁王刘武。

    公卿大臣不傻,看得清楚目前的局势,谁去请封太子,谁就会得罪这两个女人。一旦,得罪这两位有权有势且有地位的女人,他们的仕途就没有上升空间,到头了。

    这一刻,最令刘启头疼。他是皇帝又如何,也不能按照内心所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现在,他心里只能发出一声呐喊:我太难了。

    一边是奶奶选定的人,另一边是母亲想要定的人。

    他,有选择吗?

    能选吗?

    目前,他是不能选,没得选。

    幸运的是他还年轻,不急着在这个问题上做出选择。刘启知道奶奶和母亲的心思,对立太子这件事也闭口不提。

    无论是奶奶,还是母亲,刘启都不想得罪。朝臣不敢提、皇帝不敢封。太子未立,这就是汉景帝继位后,最头疼的一件事。

    刘启身为皇帝,不能改封皇后,不能立皇太子,总要做点事吧!

    分封皇子,就是刘启要做的一件大事。可,他也遇到一个难题,大汉的疆域被同姓诸侯王占据。他儿子太多,大汉管辖的郡又太少。如果把大汉的郡,封给他们做封国,中央就会势弱。一旦,中央被削弱,就管不住地方诸侯王。

    在这个问题面前,刘启变换了方式,选择性加封。就这样,第一次加封诸子为王的名单出来了。

    长子刘荣不封,是给天下一个信号:我不封他为王,是想干嘛!你们猜,要用心猜。

    二子刘德,封为河间王。(这是赵国的领地,赵幽王的第二个儿子河间王死后无子,被收归中央)

    三子刘阏,封为临江王。

    四子刘余,封为淮阳王。(变相削弱梁王刘武的领地。)

    五子刘非,封为汝南王。

    六子刘发,封为长沙王。(长沙国是西汉时,刘邦分封给异姓诸侯王吴芮的封地,传了五代,及至长沙王吴差死后无子,封国被废。)

    七子刘彭祖,封为广川王。(广川是从巨鹿郡划出六个县,是赵国的领地)

    刘启分封诸子为王,并没有将长安管辖的郡,分给他们,而是从赵国、梁国嘴中夺食,以及将诸侯王无子封国被废拿来分封自己的儿子。

    刘启不能改后,又不能立太子,这个现象,维持了一年。这个令刘启头疼的问题,直到一个人去世,才打破了这种僵局。这个人就是薄太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