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晋大都督 » 结交两裴

结交两裴

    等到刘永清君侧那时候,只要军力够强大,裴楷裴秀自然会归降刘永,只不过是实力的问题。

    晋司马炎立国还不到50年,所以还不是十分平稳的,谁手握兵权,谁就有可能,就是下一代的开朝皇帝。

    刘永又是先主刘备之子,后主刘禅和梁王刘理都已经去世。

    刘永这辈子那是刘姓宗族中最年长的了,又深受司马炎宠幸。

    刘永为人谦虚正直,在齐郡为官一年内,从不徇私,把齐郡打造的成和桃花源一样。

    足以见得刘永在当地的政绩,足以媲美杜预。

    河东裴氏现在的影响力比京兆杜氏还有些距离。

    裴氏鼎盛是在南北朝和唐朝时期,唐朝时期达到鼎盛,除了17位宰相,裴氏是宰相发源地了。

    裴楷虽然和杨家是亲家,可裴楷轻视杨骏,后来杨家倒台了,裴楷向朝中好友求援得以善终。

    弘农杨氏在世家中也是极为显赫,裴楷却不一心一意的去依附他们,就算是亲家关系,所以才可以躲避灾祸。

    裴楷也不是忠心为司马氏的,当时在曹魏还在的时候,这些人的祖辈也是曹魏重臣,他们没有抵抗司马氏。而是审时度势,然后又加入了司马氏的队伍

    位高权重把持大权的人,可不一定可以善终。

    家族都说不定会因此蒙难,遭受灭族之祸。

    明年夏,大雨昼夜二十余日,漂没人庶,又风如冬时。帝使御史裴茂讯诏狱,原系者二百余人。其中有为傕所枉系者,傕恐茂赦之,乃表奏茂擅出囚徒,疑有奸故,请收之。诏曰:“灾异屡降,阴雨为害,使者衔命宣布恩泽,原解轻微,庶合天心。欲释冤结而复罪之乎!一切勿问。”

    裴茂就以正直著称,后来裴茂与段煨等关中诸将成功斩杀李傕,得胜功封列侯。

    刘玄一行人的很快就到达了襄阳城,路上车队的厨子做饭,在路上吃过了一顿。

    所以就没有那么饥饿了,于是吃饱了就开始前往襄阳城了。

    裴瓒,裴浚,历史上也只有寥寥数笔,也没有他们父亲记载的详细。

    裴浚早卒,杨骏被诛,裴瓒被乱兵所杀。

    三国时期到西晋初期,被乱兵所杀的人可不在少数。

    钟会之乱,永嘉之乱,这两场之乱极为著名。

    羊枯前往荆州之后,便不能为刘玄传师解惑。

    于是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度支尚书杜裕,杜预对欣然欢迎,于是就收下刘玄这个弟子。

    杜预在士族当中的儒学地位也是极为的高的。

    杜预所撰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考释严密,注解准确,其中不乏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

    京兆杜氏比之泰山羊氏也是丝毫不差,还有要胜出的意思。

    刘玄祖父刘永和杜预是至交好友,对待刘玄倾囊相授。

    刘玄表露出的文学谈吐,不久便被杜预所赞叹。

    并且说出一句非常具有高度评价的话:“此稚子日后于儒学之道,位必出于我矣。”

    襄阳城就在眼前,襄阳城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当时东晋朝廷丧失了襄阳城,派遣恒冲数次都没有拿下襄阳城。

    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北至洛阳,向西可以到达汉中以及益州,往东便可以直达江南地区,由此可见,襄阳的地理位置是四通八达,占据襄阳便可威胁江南,灭亡东吴政权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襄阳城坚不可摧,驻扎精兵防守,便可阻挡敌人的进攻。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蒙古达到了极盛,后来蒙古蒙哥可汗挥师南下,攻打襄阳城,也是兵败垂成。

    襄阳城城墙高耸入云,宽阔而厚实,仿佛一道巍峨的屏障将城市与外界隔绝开来。城墙由坚固的青石砌成,石块紧密相连,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城墙上建有高大的瞭望塔,塔顶上飘扬着巍峨的旗帜,象征着城池的威严和统治力。

    征南大将军羊枯在襄阳城经营多年,粮食足以支撑到灭亡东吴。许多东吴将士拖家带口的来到襄阳城归降,军队人数也是日益增长。

    襄阳城门口,两个身穿铠甲的守备兵严肃地站在城门两侧,手持长矛,目光警惕地扫视着过往的商队和士人。

    阳光透过城门洞口洒下,映照在小兵们的盔甲上,闪烁着寒光。他们的面容凝重,眉头微微皱起,展现出对安全的高度警觉。

    商队和士人们排队等候,有些人神情紧张,有些人则显得从容不迫。小兵们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每一个人,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份和携带物品。

    一位身穿华丽服饰的商人走到小兵面前,他面带微笑,自信地向小兵展示着自己的行囊。小兵们认真地检查了他的证件和货物,确认无误后,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通过。

    而另一位身着朴素衣袍的士人则显得有些紧张,他手中拿着一本书籍,神情恭敬地向小兵递上。小兵接过书籍,仔细翻阅着其中的内容,确认无误后,还书给了士人,示意他可以进入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