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不给关公扛大刀 » 26 凉州叛乱

26 凉州叛乱

    当东汉帝国的岌岌可危投射在西京长安,是自上而下的震惊与慌乱。

    战争乌云笼罩在三辅地区,凉州叛乱成了长安的“头等大事”。中平元年,西元184年冬的凉州叛乱,左宫伯玉等人进犯三辅,当时的凶险危急还历历在目。

    京兆尹盖勋张榜募兵,扩充军备,为守卫长安城作准备。

    百姓往往是最后一个知道消息的,更是难以知道事件全貌的。但是,听着漫天乱飞的流言蜚语,看着大街上逐渐增多的士兵,任谁都知道,战争要来了!这座历经磨难的前朝旧都,在安稳了一百多年之后,即将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

    没有人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做,百姓们经过短暂的迷茫之后,各自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离开了长安城,去投奔远方的亲戚。有的离开了生活了半辈子的村庄,拥挤到长安城里,寻求官兵的庇护。有的应征成了士兵,保卫家园。世间百态,各不相同。

    周仓也得知了消息,而且还被其他人怂恿着要做出决策。

    裴元绍、廖化等人曾经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不仅对战争的到来毫不畏惧,甚至还觉得十分兴奋,怂恿着周仓加入盖勋军,建功立业。

    苏双、苏权父子更希望避险,与周仓商谈,想先暂时离开长安,待长安安稳之后,再回来不迟。同样抱有这种想法的还有以严平为代表的严家,严氏一族为了躲避战争才逃到长安。如今长安战事要起,严氏一族又岂敢久留?

    严平向庞舒周仓等人辞了行,率领族人过潼关,投南阳去了。倒是庞舒不为所动,送别了严氏一族,命人收拢资产,大有一副与长安共存亡的气势。

    蔡琰的意见最是令人难以拒绝。蔡琰给周仓吹枕头风,说:“夫君,我离家这么长时间,又有了身孕,很是思念爹爹。何不趁此机会和我回娘家一趟?”

    周仓沉默了一会,搂着蔡琰说道:“别怕!凉州叛乱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明年就能见到你爹爹了。”

    蔡琰自然不信,对周仓软语相求。

    有时候,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承载着其他人的意志,甚至代表着其他人。也许他的本意不是如此,心里根本不愿意这样,但人生长在社会之中,往往身不由己。

    如果不知道历史的发展方向,周仓肯定会听从蔡琰的建议,离开长安投奔陈留蔡邕去了。但是周仓明知道凉州叛乱会被皇甫嵩平定,他还会这样选择吗?

    次日,周仓把苏双父子、庞舒请来,又招来裴元绍杜远,华佗和廖化也在座,八个人一起商议。

    寒暄毕,周仓率先开口,说道:“诸位,最近凉州叛乱之事沸沸扬扬,据我所知,凉州叛乱是真实发生的,估计目前正在攻打右扶风的重镇陈仓。但是,我们大可不必惊慌,要相信咱大汉王朝,西凉叛乱一定会被皇甫嵩平定,长安肯定是安全的。因此,我们完全没必要离开长安,像逃难一样,而是要趁此机会把生意做大做强,尤其是房地产。”

    “若是陈仓陷于贼手,八百里秦川无险可守,贼军数日可抵长安城下,只怕到时退无可退,悔之晚矣!”苏双把最担心的事提了出来。

    周仓耐心地解释说:“咱们要相信朝廷,相信皇甫嵩将军,相信盖勋盖大人。西凉叛军不擅攻城,单单陈仓就无法攻克,何况攻打长安?大家尽管放心,西凉叛军成不了什么气候,皇甫嵩一代名将,还治不了西凉宵小,岂不让大家笑话?”

    周仓尽力地寻找着说辞和论据,但胜负这种事情,有时不到最后一刻都难以确定,何况是在战前下定论?周仓感觉自己的说法只是一己之见,连自己的都说服不了,但是总不能说,老子是穿越过来的,知道结局吧?

    话说回来,即使周仓真这么说,别人也不会信啊!多半是把周仓看做疯子。

    众人听了,都沉默了。因为周仓太相信皇甫嵩了,说的也过于绝对,甚至是自负。

    周仓干坐了一会,见众人不说话,便退一步说:“这样吧!现在盖勋盖大人在张榜募兵,我与裴元绍、廖化等人去投效盖大人,顺便打探消息,一旦形势不妙,会第一时间通知大家先撤,如何?”

    苏双和庞舒对视了一眼,苏双说道:“如此最好!希望战火不要烧到长安这里来。”

    杜远听了叫道:“大哥,我也要去参军!”

    “呃,长安物业那里总要有个人撑着,大家都去了,不就没人照应了吗?”周仓解释说。

    裴元绍大声道:“杜远,你老实在长安物业待着,看好那帮小老弟!”

    杜远不敢再抗议,想想自己当老大也不错,只得应了。

    庞舒开口说:“盖大人正值用人之际,以元福的本事,在盖大人军中谋个一官半职不难。不过,本事归本事,关系归关系,这送银子总还是要的,我命人备了些金银,可供元福上下打点一番。”

    周仓婉拒道:“哈哈,你的好意心领了,不过盖大人不喜别人送礼,我看还是算了。我觉得,你与苏双都是商人中的佼佼者,更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我现在告诉你们,西凉叛军一定会败,你们根据这个,一定能够从中大赚一笔,到时多分我点银子就行。”

    庞舒和苏双听了,不禁眼冒精光。其实,如今的长安,已经有商人开始押注西凉叛军会败开始运作了。

    华佗听着,低声叹道:“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周仓又和众人商议了其中的一些细节。

    待人都散了,周仓私下里安慰华佗说:“祸兮福兮!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于百姓而言,趁此机会逃出长安,短期来看是被形势所欺骗,亏了金钱等身外之物。可是从长远来看,天下将乱,远离长安这是非之地,栖身山林,或能避开乱世,保身全生。”

    华佗不忿地回怼:“你说的好听!说来说去,还不是要收割老百姓的财产。”

    周仓干笑道:“哈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哼!”华佗冷哼一声,缓了一会,又劝诫周仓说:“元福啊!我比你年长几岁,不得不说你两句。为商者铜臭熏天,利令智昏,向来被人视为贱业。以你之才,加上蔡家的声望,何愁没有出路?何必要和与这些商人搅和在一起祸害百姓?”

    见华佗对自己说出这样一番话,周仓心里十分感动,拉着华佗的手连连点头,说道:“元化兄,难得有人跟我说这些,你的这些观点跟我不谋而合。”

    华佗诧异了:“那你?”

    “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周仓拉着华佗坐下,命人上了酒菜,耐心说道:“在我看来,同一个道理,同一个看法,时过境迁之后,就不见得准确。因时因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才是实事求是。这不是说个人的操守有所改变,而是在为国为民的基础上,做的权宜之计。对商人的看法,咱们现在是士农工商,把商人视作最下等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商人所赚取的财富是巨大的,甚至有时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这样的大商人,对国家和百姓的发展而言,要说有多大的裨益,我看不见得,更多的是弊大于利。而小商人则能促进商品流通、百姓就业、社会稳定,则是利大于弊。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把商人都视作洪水猛兽。像后世的大商人沈万山、胡雪岩等,富可敌国,这样的商人必然是要受到制裁甚至杀害的。因为大商人不会因为自己有了很多钱,而不去谋取更多的利益,因为不进则退,商人好利的本性促使着他在追逐更多利润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所谓利令智昏,商人会利用自身资本、流量、信用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优势,去垄断市场,牟取暴利。甚至使用不法手段,影响政治等手段。如果没有制裁,那么大商人这种巨无霸垄断市场,市场上一家独大。市场是一块蛋糕,所有人是制造蛋糕的蜜蜂,蛋糕就那么大,当大商人垄断蛋糕、给自己分的越来越多时,老百姓的凄惨可想而知。所以,才有了996是福报这样的荒谬之论。”

    “何为996?”

    “就是一周七天里工作6天,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

    “啊!这......”

    周仓为华佗斟上一杯酒,说道:“言归正传。盛世之时,大商人弊大于利。要把大树砍掉或者摘掉树冠,其他树木才能茁壮成长。那是盛世的办法,如今是乱世之秋,有钱才是王道。无论是组建军队还是救济百姓,甚至谋取官位,都离不开钱财二字。有大商人的支持才能如虎添翼,在这乱世创下一番事业来。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果仅为一点点得失而畏首畏尾,何谈成就大业?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先取百姓之财,将来还百姓一个太平天下,岂不比与百姓一起穷困而死更有价值?”

    华佗干了一杯酒,闷声说道:“我说不过你。可我还是不服。自古以来,都是说的好听,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

    “元化兄说的是。善始善终、不忘初心者,毕竟都是少数。你说到这些,我倒想起来一个故事来。古时候有一个地方,叫桃花源,很闭塞,也很穷,物资匮乏。世外桃源有一条通道,能够通到外面,但是以前被堵上了。有人提出来,我们这么穷苦,为什么不打开通道?这样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有人不同意,这时,领头的就说,面包会有的,房子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大家听了都很开心,领头的一声令下,大家齐心协力把通道给挖通了。但是刚出通道,就发现一条大河拦在了前面,而在河的对面物产丰茂,土地肥沃,遍地是黄金,但河水拦路,大家都过不去。经过一番商议,领头的许诺说,咱们造一条船,让一部分人先过去,到对岸安顿好,然后再带后面的人过河,大家到河对岸一起快乐地生活。大家都兴奋极了,没日没夜地伐木造船。船造好了,第一批人先乘船过了河,他们捡起地上的黄金藏进了自己口袋里,又占据了最优质的资源,等待着后面的人渡河。然后是第二批人过了河,最好的资源没有了,他们把其他资源全都占据了。接着第三批人,也就是辛辛苦苦伐木造船的人,也是数量最多的一批人,也都过了河。可是,河的对岸什么资源都被人占据了,他们只能靠着给别人打工生活。”

    华佗说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样也不错。”

    周仓继续说道:“那些最初伐木造船的人,在新的土地上,继续辛辛苦苦,牛马般地劳作着。他们有的帮人种田,有的帮人砍伐树木,搬运岩石,有的帮人建造房屋,有的打扫卫生。反正所有脏活累活都被他们干了。这时候,大家也都很开心,因为大家都相信,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将来大家都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华佗疑惑地问:“难道不是吗?”

    “开始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一代人老的老,死的死,他们的儿子辈和孙子辈,成了那片土地的主人。”

    “人总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之理。”

    “嗯。但是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

    “什么问题?”华佗诧异地问。

    “钱的问题!第三批过河的人,既没有黄金又没有资源,为了让子女们过上好日子,只能勒紧裤腰带,少吃少喝睡马路,尽可能地把微不足道的工资都攒下来,还拼命地催促子女读书,想通过积蓄和读书来改变子女一无所有的命运。这个时候,第一批和第二批过河的人才发现,原来第三批人攒了这么多钱,而且他们还不花钱,于是第一批和第二批过河的人盯上了第三批人的钱袋子。”

    “第一批和第二批人没钱了吗?他们有资源有土地,除非出了败家子,否则不会穷的。”

    周仓微微一笑,说道:“不,你错了,他们还是很有钱,而且财富增长了很多。”

    “那为什么还盯上了别人的钱袋子?”

    “哈哈,我拿我们俩做个比方。刚开始的时候,你有100两银子,还有一百亩地,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一身力气。你让我给你打工,每年给我10两银子,但是土地里生产出来的所有东西都归你,转头又卖粮食给我,一年要花15两。我开始没吃的,只好硬着头皮干,干了几年,发现啥都没落下,只有一屁股债。我索性不干了,要跟你拼命,你说好好好,别拼命,债务全免,我每年给你20两银子,你还能净剩5两。我肯定就不闹了。干了两年,我攒了10两银子,你原来100两剩下90两,这两年土地的收成是110两,加起来,你有200两。但是,你不会为你的财富翻了一倍而开心,只会为我攒了10两银子而烦恼。”

    华佗不由失笑:“说的也是。开始你分文没有,现在你有了10两,相比而言,我的总是少了的。”

    “而且,我这个钱我不花,生病了我扛着,睡觉我睡草垛。你花钱大手大脚惯了,万一哪年收成不好,或者你缺银子了,我还能拿出积蓄从你那里买一亩地种。我这一代肯定是比不上你了,但是我不吃不喝,不吃馒头争口气,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说不定就能翻身作主。到时候就是你的儿孙给我的儿孙打工,所以......”

    “所以怎么办?”

    “所以你会想方设法把我的钱袋子掏干净了,这样我才能世世代代替你打工啊!咱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怎么做?总不能抢吧?”

    “哈哈哈!看来大家的想法都一样,无论是换做你还是换做我,当我们成了第一批和第二批过河的人,想法总是相同的。这个是不是叫作阶级思想,维护的是不是阶级利益?”

    华佗摇着头,笑骂道:“你啊!怎么有这么多怪词?”

    “当这些人盯上第三批过河人的钱袋子之后,他们想了一招。”

    “什么招?”

    “修路!”

    “修路是好事啊!”

    “当然是好事!就像经书一样,经书都是好经书,可给人一念,就给念歪了,念成什么的都有。第一批人一商议,这修路得出钱啊!不然谁干啊!钱从哪里来?有人出主意了,这好办啊!山上有一个铜矿,橙黄橙黄的,看起来跟金子一样。把金子和铜矿掺在一起,造成金币,把这些金币当金子用,这钱不就来了吗?于是,开始用大量的金币来修路,美其名曰以工代赈。修路的事情,让第一批人承包,从第二批人那里买原料,让第三批人干活,把路修了起来。第三批人干了活,领了钱,心里美美的。丝毫没有注意到,一百个金币来修路,五十个金币被第一批人赚去了,三十个金币被第二批人赚去了,所有采集原材料的、运输原材料的以及施工干活的,加起来才赚了十个金币。更没注意到市场上多了一百个金币,自己手里的金币相比市场上的金币又减少了。”

    “元福,你说的是五铢钱吗?”

    周仓哈哈一笑:“那倒不是!没有五铢钱这么夸张!总之,市场上多了很多钱。第一批人和第二批人看到第三批人的钱又变多了,心里更不是滋味了。于是,他们又想了一招。”

    “还有歪招?”

    “当然!第一批人和第二批人开始建房子,同样的,第一批人承包,从第二批人那里买原料,让第三批人干活,然后把房子都卖给第三批人。”

    “啊?为什么不卖给第一批人和第二批人?”

    周仓笑而不语。

    华佗想了一会,恍然大悟:“噢,对!第一批人和第二批人都有房子了,他们不缺房子住。”

    “开始的时候是这样。不过,第三批人也不傻,他们本身就是造房子的那一批人,对造房子的成本心知肚明。明明成本只要一个金币,却卖到了十个金币,甚至二十个金币的价格,傻子才买呢!拿这些钱,回到桃花源盖房子住,面积又大,还有地种,不比在这花大价钱买小房子过的舒服?”

    华佗疑惑了:“那不是坑人吗?物有所值,一个金币的东西,凭什么卖那么高?”

    “因为盖房子占用的核心地段都掌握在第一批人手里,他们从左手转到右手里,就要花钱。而且这个钱,是房子成本的几倍,甚至几百倍。赚完这个钱之后,第一批人把工程交给第二批人或者第三批人中的佼佼者来做。承接的人为了赚钱,就把房子建的高高的,所谓的危楼高百尺,有的甚至高达一百多层。但是,第三批人一招就把这些应付了,不买,把钱捂住。”

    百尺高楼,华佗是闻所未闻。只怕住上去,风吹一吹,都得晃三晃吧!华佗心想。

    周仓又说:“眼见盖的房子要砸在手里,不得不降价抛售了。第二批人跑到第一批人面前哭穷,说,房子卖不出去,大家都玩蛋,这个地方要崩溃了。第一批人和第二批人一合计,想出了一招,学区房。”

    “啥叫学区房?”华佗一脸懵逼。

    “就是不买房不让你的孩子上学读书,让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文盲。”

    华佗听了,勃然大怒:“鼠辈敢尔!”

    “现在说来,着实荒谬,不过在那个时代,却是真真实实发生的故事。你也知道,老百姓,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过的好,无非两条路,一个是读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第二个攒钱,有了积蓄才能干出点事来。攒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见效极慢。而读书则要快的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嘛!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抓到孩子的教育问题,那是实实在在抓住了老百姓的命门了。于是,人人争相买房,希望通过买房,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将来有更好的前途。好在那时候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人人都要买房,家家都要买房。当然你住在河对岸,也能接受教育,但是教育的质量却千差万别,压根竞争不过别人。但是,问题又来了,无论第三批人怎么攒钱,哪怕用举家之力,甚至举三家之力,还是买不起小小三间房屋。这时,第一批人和第二批人又针对性地放出了贷款,让第三批人可以举债买房。于是,第三批人中的大多数都有债务在身,有些攒钱较多的人,甚至买了两套三套,还要举债再买第四套,希望通过把房价炒高来赚取财富,实现阶级的跃升。”

    “荒谬!殊不知当他有第二套第三套的时候,第一批人和第二批人早就有了十套百套。”

    “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

    华佗一懵:“什么问题?难道第三批人要和前两批人拼命?”

    “那倒没有!但凡能活下去,没有人愿意拼命的。不过,第三批人不仅被掏空了家底,而且身上都背着债务,为了还清债务,只能省吃俭用,像牛马一样地劳作着。而还没有买房的第三批人,彻底放弃了,选择宁愿回到桃花源去生活,也不愿意为一套房子做牛做马。当大部分人都把房子背在身上的时候,房子也卖不动了,当年卖房赚取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于是,第二批人又去找第一批人哭穷,说,房子卖不动了,市场一片死水,房子要降价了,我要破产了,市场要崩溃了。你猜他们会怎么做?”

    华佗捏着酒杯说:“我不想猜,我听累了!难道就没有人来管管他们吗?这样鱼肉百姓。”

    “让我把故事讲完吧!第一批人和第二批人又想出了一招,不许第三批人渡河返回桃花源,把医者和老师都商业化,利用资本把教育和医疗都拉到河对岸,让桃花源里的人被孤立。这样,房子又能卖一段时间了。接着房子又卖不出去了,第一批人和第二批人又想了其它的办法来刺激第三批人,但是第三批人的钱袋子已经被他们掏空了,一无所有了。于是,第一批人开始刺激第二批人,让第二批人去买房,去消费。最后,第一批人成了永恒的第一批人,第二批人成了永恒的第二批人,第三批人成了永恒的第三批人。有一天,河水上涨了,淹没了土地和粮食,新世界里发生了饥荒,第三批人走上街头,叫着闹着。有人回忆起,刚开始的时候,说好的,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第一批人狡辩说,确实都有了啊!只是时代不同了,咱们不能用老的标准来衡量当下,要与时俱进。又有人回忆起,过河之前,说好的,先过河的人帮助后过河的人。第一批人狡辩说,没错啊!我们是帮助你们了,你们每个人都住上了大房子,子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了光明的未来。闹剧不了了之。又过了不知道多久,洪水来了,几乎湮没了新世界。第一批人让第二批人约束住第三批人,自己率先乘船过河,逃进了桃花源里,还把桃花源通往外面的通道堵死了!”

    “可恶!”

    “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够左右得了的。哪怕出了一两个人,改变了这一方世界,暂时消除了阶级。就像一瓶水,被人搅混了,分不清泥土和水。等那些人一离开,水又逐渐沉淀下来,水又是水,泥又是泥。”说着,周仓笑了起来,举杯说道:“不好意思,说偏了。言归正题,世事是这么个世事,有些事情你不去做,有别人去做,而且比你做的更可恶。所以,有机会,我一定会掌握主动权,至少不会让老百姓太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