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乐土欢歌 » 第三十八章 木金神路

第三十八章 木金神路

    国策会议的第二天,孔教授、郑法带着孔梦、飞飞和方家兄弟等四个年轻人登上西行的火车,带着东神国的合作意愿,带着项羽的殷切期盼,赶赴西神国。

    东神国的都城位于原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在东海岸,现在号为“木城”,取五行木在东方之意。西神国的都城位于原澳大利亚的珀斯市,在西海岸,现在号为“金城”,取五行金在西方之意。

    在西神国的配合下,东神国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修建完成了横贯东西的铁路线,将木城和金城紧紧地联系起来。按照神国对重大项目的一贯命名方式,这条生命线被命名为“木金神路”。

    和旧时代动辄时速数百公里的超高速轨道交通相比,这条神路实在寒酸,远远谈不上神奇。不过是一条单线标准轨道,轨道建设完成初期,由于蒸汽机技术还不够成熟,效率很低,因此在短期内采用畜力拉动轨道车运送一些紧急稀缺的物资。

    到神国十年的时候,终于成功地制造出内燃机机车,可以达到时速80公里,从此,全长3000多公里的木金神路只要四十多个小时就可以跑完全程。这一速度虽然与旧时代曾经达到的高度不能同日而语,但是相比于牛马骆驼,速度和负载已经是划时代的提升。

    交通效率的提升是人类社会结构根本性的进步。有人说,轮子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这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摆脱了肩挑马拉的原始交通运输方式,人类才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的集体协同,才能实现物资大范围的统筹调动。火车是人类走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天下为公的孙文先生在辞去临时总统时,立志要致力于建设中国铁路网,就是认识到了铁路交通的重要性。

    东西神国的高层都是知识精英,对于交通的重要意义有着广泛的共识。要致富,先修路。正是道路把松散的人们在物理空间上联络到一起。

    在明确东西分治格局时,项羽和杜义就明确了双方的贸易的主要性。

    在历史上,一切贸易的基础都是交通线。为了掌握交通线常会爆发殊死搏杀。

    罗马为了掌控地中海打了两次布匿战争,付出了惨重代价,迦太基即使拥有西方四大名将之一汉尼拔,但是低估了交通线的决定意义,也因此低估了罗马的战略决心,没有拿出殊死一搏的姿态,因此被灭国,而罗马则乘势成为世界大帝国。

    汉帝国为了打通丝绸之路,倾尽国力击败盘踞在路上的匈奴,因此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最强音,“凡中华者,虽远必诛。”这是汉帝国崛起为世界帝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世的酸腐秀才颟顸无知,讥讽汉武帝为一匹汗血宝马而穷兵黩武,实在是迂腐之极。

    这更加验证了伟大只能源于精英。人类的数量可以奠定文明底座的宽广,但文明的高度只能由不世出的杰出人物来决定。

    没有牛顿,就没有工业文明,没有爱因斯坦,就没有相对论,没有孔教授,就没有生命神网。伟大的事物不能依靠凡人的累积,只能源于伟人的点燃。

    神国本来就是由千挑万选的极少数人类精英组成,在此危难关头,神国精英相信他们的杰出代表能够找出一条最安全有效的发展道路,因此越是重大问题,越是充分授权给各自选出的代表人物,这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此时,分别代表东西神国的项羽和杜义,俩人谈笑间就确定了两国关系和未来数十年的发展策略,并因此在组织方式上保障了神国的飞速崛起。

    二人深知东西神国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唯有分工协作,才能拥有未来。

    而协作的前提首先是需要交流沟通,是需要有一条交通线!老死不相往来不是杜义的构想,那是妄图偏安的穷途末路,杜义需要的是有强大外部合作的世外桃源。没有神国的强大,绝不可能有西神国的田园牧歌!

    因此,二人对于建设交通线一拍即合,必须第一时间建设交通路线!

    但是关于具体的建设思路,二人在一开始也有过分歧。

    “从木城到金城,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即使不考虑山脉、沙漠的地形影响,直线距离也要超过三千公里。修路的成本和难度太高。以我们目前的国力,我认为我们在很长的时间内应该都是海路为主,陆路为辅。”杜义审慎地提出了海陆并行,以海路为主的建设思路。

    木城金城都是近海良港,旧时代都可以容纳万吨巨轮,海洋贸易的地利优势明显。按照杜义的构想,以神国的科学知识储备,建造百吨级别的帆船轻而易举。借助信风,一年一个往返,足以支撑初期的贸易量。

    项羽并不反对初期主要利用海路。但是项羽认为国策是路线问题,是有强烈的指向意义的,如果轻易地依赖海路,那么就很难集中力量建设高难度高成本的陆路,而陆路运输才是神国的未来,是要从一开始就要明确的路线。

    海路虽然廉价易行,但是受天气影响太大,一年一个往返,这是旧时代中世纪的效率,无法跟上工业时代的节奏。陆上交通线风雨无阻,而且可以无限升级,是必须要高度重视的。

    即使初期采用畜力,运送效率与海运一样不高,但是胜在基本不受天气影响,无须等候季风,一年四季可以随时通行,能够时刻保持联系。

    农业帝国罗马和秦朝都能实现建设全国道路交通体系,带着现代科学知识来到新大陆的神国人民怎能屈居人下?

    因此,项羽提出了陆路为主的建设思路,并根据国力情况,分三步走完成道路交通体系建设。

    “鉴于我们在较长时间内都无法建造大型货轮,如果依靠信风,受天气影响太大。因此海运只能是补充,不能作为主要交通线路。”项羽首先明确了对海路和陆路的战略定位。

    “大陆交通线将是紧密连接东西两国的大动脉,势在必行,无论难度多大,都必须优先完成。如你所言,我们刚刚建国,虽然满脑子现代知识,但知识转化为工业成果有待时日,国力基础薄弱。因此,我建议分三步走,用十年左右时间完成大陆交通线的建设。”

    三步走的策略是,量力而行,逐步升级。

    第一步,用一年时间建设简易砂石路,可以通行人畜即可。

    第二步,用八年左右时间完成轨道铺设,在没有可用的内燃机机车时,采用畜力拖运的方式实现初步轨道交通,运输效率将大大高过同时期的海运能力。

    第三步,在内燃机机车出现后,全线贯通铁路运输。

    两国的各自负责区域内的交通线建设工程量,其中,枕木由西神国提供,铁轨由东神国提供,内燃机车自然也由东神国提供。

    两国对此全力投入,基本按照时间计划推进。在神国十年时,终于实现了全线铁路贯通,内燃机机车喷着黑烟,拖着长长的车厢,不停地往返于东西海岸。

    木金神路终于成为了连接整个大陆的大动脉,物资运输效率的提升,为神国的工业腾飞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