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父皇是朱元璋 » 第一百四十九章 汪广洋

第一百四十九章 汪广洋

    汪广洋年少时曾跟随大儒余阙学习,通经能文,工诗歌,擅长篆、隶大书。

    性格庄严稳重,为人宽和自守。

    后来还考上进士。

    相当于中x选调生了,比什么博士研究生牛逼太多了。

    还是元朝的进士。

    后来朱元璋渡过长江,攻下采石矶,召汪广洋觐见,汪进呈“高筑墙,广积粮”之策略。

    担任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职务。

    设置正军都谏司后,升任都谏官,并相继调升为行省都事、中书省右司郎中,不久任骁骑卫事,辅助常遇春管理军务。

    再以后就是一路高歌猛进,负责江西的政务。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常遇春攻下赣州,汪为留守,任江西行省参政。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看起来管理江西不大,实际上当时朱元璋最看重的就是江西。

    就像皇上看重河南,你在河南省担任巡抚,未来还不青云直上?

    山东被打下来后,太祖朱元璋以汪广洋廉明持重,命他管理行省,安抚、接纳新来归附者,百姓感到十分安定。

    这一年,汪广洋被召入宫任中书省参政,后出任陕西参政。然后李善长患病,中书省无官。

    汪广洋被召为左丞。

    基本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当时右丞杨宪专权断事,挑唆御史弹劾他,安插了个不孝顺的罪名。

    这个罪名仅次于谋反。

    在古代不孝顺,那简直就是爆炸新闻。

    养子防老就是为了这一天。

    为了所有人…

    你如果被安插不孝顺,那可以滚蛋了。

    既然如此,那就滚吧。

    洪武三年,汪广洋被贬回家,杨宪接着弹劾,这次他罚的更远,直接被发配海南去了。

    三个月后,杨宪的末日到了。

    杨宪死,广洋归。

    朱元璋召还汪广洋。

    这年冬天,朱元璋封他为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并诰词中称他善理繁难事务,且屡献忠策,将他比作张子房、孔明。

    这个称呼非常牛逼,把你比喻诸葛亮张良了。

    可以在文臣中横着走。

    随后便以汪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左丞相。

    这也没办法,毕竟李善长举荐的就是胡惟庸,总不能人家刚当上宰相,就赶人家走吧。

    此时汪广洋虽然当上了宰相,他却提不出什么建议。

    啥也不会,对朝政一窍不通。

    有种江南才尽的感觉。

    时间一久,连朱元璋都烦了,啥也不会,要你干什么,然后把他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

    但是人一旦有了感情,就忘不掉了。

    朱元璋内心始终善待汪广洋,虽然他做不好宰相,那就做左御史大夫。

    这个不比宰相差。

    在御史大夫镀金后,又授汪为右丞相。

    等于说转悠一圈回来了。

    下基层锻炼应该能对朝政有所了解。

    可是朱元璋失望了。

    汪广洋沉溺酒中,每天一下班就是喝酒,甚至还请假,说是酒醒不过来,注意力不集中。

    这竟然是宰相说的话。

    国家每天那么多事情,你说你酒还没醒。

    尽管在中书省,做事很是随波逐流,做的政事也仅仅保持官位而已。

    一直摸鱼到今天。

    朱元璋心里早就放弃他了,烂泥扶不上墙。

    “他娘的,这个汪广洋气煞我也。”

    “亏咱对他这么好,三起三落都不忍心丢下他,他是怎么回复咱的?”

    朱标:“父皇息怒。”

    “你还记得之前下过一道圣旨,说是罪臣官员的的妻女只能赏赐给武将吗?”

    “记得啊,咋了。”

    “那你觉得文臣的家中会有这些女眷吗?”

    朱元璋摇摇头:“那怎么可能,谁有那个狗胆子,咱剥了他的皮。”

    “这些女眷咱不忍心杀她们,把他们赏赐给有功劳的武将是不想这群武人没有后。”

    “人家在前线流血流汗,大头兵又不好找媳妇,咱没有把这些女眷押入教坊司就够不错的了。”

    “而文臣养尊处优,吃喝不愁,且找媳妇也好找。”

    “这个谁敢抢?”

    “有。”

    朱标斩钉截铁:“一个胡惟庸,一个汪广洋。”

    他们两个?

    朱元璋胸口一股子无名火,就要喷射出来。

    身为大明的左右宰相竟然带头,这传出去,他老朱的脸还不如不要了。

    胡惟庸作恶多端就算了。

    这个汪广洋狼子野心,这个天杀的畜牲。

    “别说了,咱这就去砍了他。”

    朱标连忙制止:“父皇不可”

    “还缺一个时候,这个时机马上就要到来了,万万不能在这个时候乱了方寸啊。”

    “不行,咱的手痒了,必须剥了他的皮,挖出他的心,看看他的心是什么做的。”

    朱元璋起身就要把挂在墙上的剑摘下来。

    刚摘到一半,他突然回过头:“你不拦我?”

    朱标笑而不语。

    “哦,标儿,这是不是早在你的算计中?”

    朱元璋拍了下手:“早说啊,说吧咱还需要等多久。”

    “回父皇话,最多十二月。”

    还要三个半月啊。

    “好,咱就信你这一次。”

    朱标接着说道:“现在,我们需要尽快把宝钞回收机构建立起来,并且把盐仓的盐出售出去。”

    “第一波会消耗大量的盐,父皇不要心疼,钱是花出去的,不是存进来的。”

    “等到银行建立,那些钱将会源源不断的回归。”

    “同时我们还要颁发民间允许使用金银交易,并且鼓励把宝钞交回朝廷。”

    “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以宝钞为贵了。”

    朱元璋颔首:“虽然咱不明白这个意思,但听起来是对的,明天咱们就去干。”

    “不对,今天晚上就干哈哈哈。”

    “开心啊,胡惟庸死了儿子,比我生了儿子还开心呢。”

    “咳咳……”

    朱标假装咳嗽声:“在这之前,我要先去看看户部尚书顾礼,如果他是个守旧的人。”

    “那就只能单独开个部门,有皇宫统一调配,银行之事,万万不能交给固步自封之人。”

    朱元璋表示无所谓。

    只要能搞到钱,就算拉个商人管理银行又如何。

    “管他呢,就算是贱商,咱也支持哈哈哈。”

    朱标想了想:“可能还真需要商人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