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战国当国君 » 第116章 乐良在菟氏邑种小麦和芝麻

第116章 乐良在菟氏邑种小麦和芝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孔伋看到的这篇内容为,其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其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乃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之代表作。

    孔伋看完后表现的极为兴奋,随即他又开始看第二张帛书。

    第二张帛书的内容为,本篇论述了一系列修身之术,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之术,而其阐述的根本即遵循“礼”、“义”。

    孔伋看完后便完全认定郑骀是儒学的拥护者,因为完全就是儒家思想的产物。

    还有两张帛书分别写的是和。是就中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言行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强调了这些相关道德规范及标准所具有的重大社会影响力。延续了、中的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述,提出以法度作为言行的道德尺度,结合“义”与“利”来定义“荣”与“辱”的区别,并提出了“善言”的交际原则。

    当孔伋看完三张帛书的内容后更是激动的不得了,郑骀看到孔伋激动的模样,生怕孔伋会不会有心脏病发作之类的情况。

    孔伋小心翼翼的收起了帛书,然后恭恭敬敬的向郑骀行了一个天揖礼。郑骀赶紧回了孔伋一礼。

    “子思子可愿助寡人除七穆,以正郑邦?”郑骀见时机成熟,便对孔伋拱手行礼问到。

    “臣伋所愿也!”孔伋还礼答到。

    随后郑骀便将计划全部告诉给了孔伋,郑骀的计划如何先不说,反正孔伋是被郑骀的信任所感动了。

    孔伋随即便提出了让孔求拜郑骀为师的请求,郑骀自然立刻答应了。郑骀因为担心他收孔求为弟子之事会让驷迅等人嗅到什么,从而产生警觉。于是他便没有公开孔求拜其为师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