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战国当国君 » 第179章 列子(上)

第179章 列子(上)

    列御寇话音刚落,郑骀便拍手称赞到:“好一个‘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实不愚也,智叟实非智也。”

    列御寇说到:“诚如君之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恒心者,事竟成焉。“

    郑骀准备也“露一手”给列御寇看看,于是他便说到:“吾尝作一则寓言,还请列子品评。”

    “品评不敢当,臣御寇倾耳而听之。”列御寇拱手说到。

    郑骀随即开口说到:“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列御寇听后说到:“粥熊曰:‘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亦不觉其亏。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是故时移则世异,世异则事变。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关尹子尝谓我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世、事皆为外,为内者,身也,治外难而治内易也。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故欲治其国,必先治身也。”

    郑骀很清楚道家的治国理念,其理念可总结为四个字,那就是“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乱作为。无为而治是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是以制度约束百姓,不过多干预百姓,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也就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君无为,是因为有法度约束百姓,然而有法度就必须要有执法者,即臣工,那么臣工就必须有为。无为而治和后世西方国家的治国理念非常类似,其利弊郑骀一清二楚。

    郑骀对列御寇的了解大多都是来自于后世的书籍,那么就很可能会有很大的偏差,郑骀便想考较一下列御寇,于是他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问到:“自贤则足乎?”

    列御寇答到:“未足。自贤为始,为易,非自贤而足矣。”

    “奚为难者?”郑骀疑惑的问到。

    列御寇答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郑骀又问到:“自贤、用贤则国治乎?”

    列御寇摇头说到:“未可治也。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御寇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道又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善。”郑骀点头说到。

    列御寇说这么多并不是希望郑骀重用他,只是单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列御寇又给郑骀讲了和两则寓言故事,和分别表达的是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

    然后列御寇又讲到:“御寇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御寇讲的是他学射箭的经历,表达的是凡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郑骀突然想到他穿越前仿照曹植的写的一篇名叫的短赋,因为采用的是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所以也可以算作是寓言。

    郑骀写的是借人们对蜉蝣生活习性的认识来阐述道理,由于郑骀不知道列御寇对蜉蝣的认识有多少,所以他没有直接诵出,而是先说到:“吾尝闻人言:‘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蜉蝣者,类蝉也,非三日而死,故感而作赋曰:‘蜉临水飞,鸊游于侧。鸊问蜉曰:女可知冰?蜉得鸊言,意甚怅:安能不知?鸊得蜉言,意甚讥:女见于夏,朝生暮死,何以知之?蜉乃对曰:隐水三载,方见于世。春花秋月,夏日冬雪,具知其形。鸊得蜉言,意甚疑:吾亦入水,未尝一遇?蜉乃对曰:姿形有异,遇而不识。鸊得蜉言,意甚惑:何异之有?蜉乃对曰:体厚而窄,游而似鱼,角短足长,尾似桨焉。鸊得蜉言,意甚觉悟:尝遇女矣!蜉慨然言:世皆愚昧,谓我夏虫,不可语冰。唯知旦见,不知昔隐。知之不全,焉晓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