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景原碑 » 第一回 叹成败一碑点书生 论古今三士遇知音

第一回 叹成败一碑点书生 论古今三士遇知音

    人有离别日,星落银河池。理想未曾灭,何须刻在石?——《景原题记》

    且说天地茫茫,四方浩渺沧海,中有一处大陆,名曰景原。在这景原正中有一处谷地名曰中土,三面环山,一面向南开口,拒寒流、迎海风,雨水充足,四季温暖,本来是天府之土。却因地处中部,四战之地,景原大陆上群雄并立,争夺不休,成一片灾祸之地。

    在中土之中部,一片沼泽,芦苇茂密,在芦苇之中有一无名石碑,世人有时寻得又有时寻不得;若寻得,上面有时有字又有时无字;若有字,其内容有时是古诗、有时是七律,实乃怪事。

    却说到本书所讲之时,有一书生,寻得此石碑,见到上面确有碑文,乃抄录于衣袖之上,以求流传后世,上写:

    锦绣江山一片,意气英雄几人,

    龙腾虎跃河汉吞,是非书生评论。

    后世凭吊茔土,前生睥睨墓坟,

    成败已过无人闻,留下欢喜悲恨!

    这书生看罢,思想自己科举四次不第,一十二载光阴空费,到如今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俨然废人一般,可是又想自己家中高堂在上,执意要他科举考取功名,然而天下学子千万,焉能轻易考得举人?日日抄书、夜夜诵经,这般生活,真乃生不如死,却又因科举不第被邻里讥笑。书生回想过往,忽然大惊,发觉自己这一生早可一眼看尽:无非是日日为科举皓首穷经,至多做一县令便是祖上天大阴功;若一直不第,做一私塾先生终此一生。

    书生想到此,长叹一声,又在衣袖一旁题下一联:

    寒门不济亦有门,黔首尽力总无路。

    说罢,又细细沉思,虽叹自己一生碌碌无为,可是又能如何改变?自从盘古立下帝邦,君王代代相传,科举世世不亡,人力焉能胜天!虽有不满,又可何为?再看身边亲友,以十亩之田为富,视一县之令所求,鄙隐士诗人,言其无用,渺能工巧匠,说此淫巧,笑鸿鹄之志为轻浮,赞燕雀之求为务实,真乃可笑可恨!然虽如此,自己又焉能改?正在书生沉思之时,忽然天边一阵狂风忽至,倾盆大雨降下,书生方此更感无力,伏于地上,号啕大哭。

    一霎时只觉得万念俱灰,这书生浑浑噩噩,只觉得毫无意义可言,长叹一声,两脚一晃,投入沼泽之中。

    却又不知道怎么回事,这里沼泽甚是厉害,误入其中也是难以脱身,必然丧命。这书生全然轻生,投入沼泽之中全然寻死,居然不多时,泥沼又把他安安稳稳地拖了上来。

    这时,书生理了理身子,又一看那石碑,文字全无,又是大风一吹,暴雨尽停,芦苇摇曳,掩住石碑,芦苇又一动,再也看不见石碑,书生方此顿悟:

    科举为上天之法,我焉能胜天时?风雨为大地之力,我焉能胜地利?人心为众生之常,我焉能胜人和?

    书生想到此,哈哈大笑,仰天吟诗一首:

    两马并驱终呕血,风光却属马上君。

    多谢石碑天地论,点明懵懂读书人!

    从此,书生出家修道,苦练医术与占卜之学,做一道士,法号录仁,治人身上疾苦,解人心中之惑,逍遥世间,云游四方。

    这道士云游后如何,皆是后话。

    在中土谷地之北,因发源河流众多,自成险要,河以西称为河西郡,是西边西凉国领土,河以东称为河表州,是东边穆国领土,而北边雁国不善筑城,只占据北部之山,名曰云山,未能进入谷地之中,南边盘国乃是一小国,全境尽在中土以南,这便是景原大陆上四国并立。

    且说这中土谷地北部,有一营寨名曰江首寨,在寨外有一亭子,有一书生名叫邹兴,字子跃,亭中读史,读到动情处,心中激动,把书放下,兀自抚琴,这书生抚琴之时,心中感慨,虽是古琴之音却又有铮铮之鸣。

    远远望着此人,正襟危坐于亭中,头扎一团天青四方巾,身穿银花白丝右衽袍,微风吹来,琴声随风而起,琴声柔而不媚,内藏钢骨,虽如流水之音,却俨然惊涛拍案之劲。琴声正如此人风骨,邹兴邹子跃略显瘦削,绝非孱软,虽是书生,却不文弱,两眼放光好如鹰视,长身挺立恰似古松。

    后人有诗赞曰:

    贞志心魂忠义骨,书生提笔能天补。

    乾坤可定凭韬略,自有气节除恶虎!

    “邹兄,好啊!”只听得亭外有人笑道,邹兴一看,此人他也认得,是北地雁国之人,名叫那日松,“啊,那兄,近来可好?”

    “近来很好,十二年前穆雁凉三国订立盟约,边境不举烽火,商贾往来甚是和睦,你我边境官员,自然享福!”

    “哈哈,是啊,不然这寨外之亭,岂能容人抚琴读书?”

    “正是,邹兄,适才听你抚琴,琴声铮铮,好似疆场挥鞭,又忽而幽咽难行,音色悲戚,我猜定是邹兄心中不平,来来来,你我三人饮酒一番,以解愁绪!”

    “三人?”

    “不错,托留别克特带来西凉葡萄酒,邀你我二人共饮。”

    说话之间,听到远处一生呼喊,托留别克已经来了,又说这托留别克其人,此人是西凉人氏,掌管边境贸易事务,因为那日松、邹兴也同是掌管这一事务的官员,三人常有往来,又因皆有才略,意气相投。

    自约莫一百八十年前,除去南盘小国,雁穆凉三国便就成鼎立之势,三国时和时战,二十年前,当时穆朝同雁国、西凉不断征战,互有胜败,最终在十二年前,换来了和约签订,三国结成盟好,互帮互助,商旅往来,这才容得这三人于此相识。这三人各自掌管边境贸易,常常相会于解决商旅纠纷,渐渐都觉对方甚知自己,便成好友,已然近五年了。

    先说这那日松,身高八尺,身材高挺精干样,脸上淡淡络腮胡,虽不是虎背熊腰,但绝非瘦骨嶙峋,高颧骨,挺鼻梁,修长浓眉,目如朗星,上马善骑射,提笔能写文。后人有诗赞曰:

    谁云北地尽蛇兽?谋士奇才赛鬼谋。

    可叹人间天意弄,鼠途折坏英雄头。

    又说那托留别克,身高七尺,唇间蝶须,青碧星光眼,吊梢柳叶眉,麦色皮肤,深黑须发,穿着直领对襟土黄袍,项带羽蛇形状翡翠符,此乃是精通禳星之人的模样。然而要说的便是,托留别克虽然是擅长禳星,却绝非是疯癫道士,为人豪爽,身上几分仙气,也有几分行商的烟火气,平生爱朋友不爱金钱,行事敬将官又礼文人。后世有诗赞曰:

    禳星有此窥天灯,布阵不乏地上能。

    所谓雄才反害士,日食送走一席风。

    正是今天,托留别克手提两坛葡萄美酒,后背着一把西凉都塔尔,远远看见便振臂高呼,来到了亭子前,连忙说道:

    “那日松、子跃,请!尝尝西凉美酒!”

    三人各自斟满,一饮而尽,纷纷赞叹。饮酒过后,便又说起邹兴抚琴之事,托留别克听罢,笑道:“以我来看,读史若有所感,必定和近日之事相连,邹兄如此,莫不是因贵国南征南盘而愁?”

    “正是,征南一事,劳民伤财,实属不该!我主......”

    “且慢,”那日松为人固然豪爽,但绝非莽撞,相反,若说起“嫉恶如仇”四字,反倒是邹兴这个文弱书生最像个莽撞之人。那日松深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一点,一摆手,“邹兄切莫要血气太盛,你我三人私下聚会,只是平常宴饮之乐,休谈国事!”

    托留别克也自然意识到了这点,附和道:“那兄言之有理。”

    说罢,三人又饮一杯,邹兴因为感叹近期国事给这场聚会起了个沉闷的调子,托留别克心里倒是有些不好意思——毕竟这个话头是他挑起来的。但是托留别克可不是喜欢喝闷酒的人,他坚持一点:赌气喝酒最折寿。就比如说吧,倘若托留别克喝酒时看到路上有人对乞丐踢了一脚,他必须放下酒杯,冲过去,呵斥道:“喂!你算什么东西,敢不敢和差不多的人决斗!”(决斗是西凉的特色,双方约定时间地点之后,回家脱掉长袍和缎帽,改穿短袄,不戴帽子,请一位学者作见证人,以击剑比试,不论死伤,以见证人的命令作为决斗的终止,这是十分神圣的事。)对方自然惹这个麻烦,也就推诿两下就走远了,托留别克这才会觉得痛快,自然也就回去更过瘾地喝酒了。

    正因此,托留别克是不希望气氛会是这个样子,要变得活跃尽兴才好,于是却有了一个办法,说道:“邹兄,那兄,你我三人皆爱读史,有皆通音韵之学,我有一议,助宴饮之乐!”

    “哦?请讲。”

    “邹兄适才抚琴,那兄已然听见,请那兄写下邹兄心中所想,然后,那兄也抚琴一曲,我来写兄心中所想,再后,小弟抚琴一曲,请邹兄写我心中所想,如何?”

    邹兴、那日松两人听了,以为妙极,拍手称快,邹兴备好了文房四宝,请那日松来写,那日松吟吟一笑,写好之后,却又将纸折好,“不急,等托兄、邹兄都已写完,再一同来看也不迟!”

    邹兴、托留别克齐声大笑,“好!请那兄抚琴。”

    那日松拿出马头琴,拉琴奏出战马嘶鸣之声,音律极快,于转折处却又悠扬无比,时而有鹰啸之声、又时而隐隐听到狼嗷之声,忽快忽慢但不失节奏,一曲奏罢,二人拍掌称妙。托留别克接过笔墨也已写好,把纸折好,又自己开始弹起西凉都塔尔,其声有金戈铁马之势,时而鸣刀剑相击之声,却又一转为沉沉呜咽之声,先快后慢,最后弦外之音,尚余音绕梁。

    邹兴听罢也已写好,托留别克笑道:“方才你我三人抚琴舒自己心声,是你我读史之时对过往之事所感,我想古之事皆难逃冥冥定数,至于这定数么,就在你我纸上了!”

    那日松哈哈大笑:“不错!但是此言可做古之定数,今日之数,尚不好说!”

    邹兴说:“正是,那就拆开来看吧!”

    那日松先展开纸条,上面写的是邹兴所感: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托留别克展开纸条,上面写的是那日松所感:

    叹多少英雄作别,俱都是灾荒时节。

    邹兴最后展开纸条,上面写的是托留别克所感:

    宝剑自伤宝剑主,雄才却害雄才士。

    三人看罢,心照不宣,哈哈大笑,痛饮美酒,当日,喝得酩酊大醉而归。

    为何三人心照不宣?乃是如此:从前,景原大陆是统一的,从西凉建国、穆太祖称帝开始,景原大陆已经分裂了一百六十多年了。这么多年,世事变迁,西凉发明了火药、穆朝颁行了科举、雁国配种出了新的骏马,可愈是经营,却隔阂越来越深。肥沃的中土谷地,曾是各国共同的发祥地,如今却成了战乱灾祸之处。纵观各国史书,无数人都想统一景原,再无战乱,黎民安乐,可是往往失败,抑郁而终。邹兴、那日松、托留别克正是读史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又常常感叹困扰这个梦想的阻碍,故而如此心意相通。

    书中暗语:多年以后,此处立有一座三贤庙,便是供奉着这三位,这一亭子也因此受人瞻仰,当年琴音仍然绕梁,留下美谈流于后世。后人来到于此,常常思索,百余年之争夺又有何种意义?也有后人感叹,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然而不能抗天时地利人和,想来常常郁闷,不过这庙上之人早已不计较此时,一生无悔而过,结交好友,互为知音,纵然身处异国,死后亦可为逍遥鬼共同听琴论事,又有何所叹!

    太多年后的事情姑且不提,只说这天他们喝醉之后。不久,邹兴调走,托留别克因本国内乱也远离此地,一年后,雁国发生瘟疫,那日松以穆朝医术之法去往雁国以北救灾,竟不能再度聚首。此三人真乃世间知音,皆是才略过人之士,可惜各居一国,各为其主,仅能一时相聚,而不能终生为伴,后人有诗叹曰:

    天下绵绵尽水山,人间每每少知音。

    惜哉三士处三境,何日共听君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