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来,我见,我征服 » 第三十四 努力干活

第三十四 努力干活

    方山坳的一众人等认为燕迴是神,并对此深信不疑。

    因为燕迴总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把那些质疑的声音击打的支离破碎。

    譬如现在,燕迴便只凭一己之力,在半个月内把方山坳附近十几里方圆的大树全部砍光。

    王进带着三千多人回来的时候,方山坳的木屋建起了四百多栋,足够他们所有人居住。

    安顿这些人的事情不需要燕迴操心。

    寇英、陈胜、吴广、郎宽等人早就做好了准备,有条不紊的把他们编入民部,安顿了下来。

    燕迴手下的官员,此前都是最底层的民众,从未有过管事的经历,充其量是个做活的班头。

    然而这帮赶鸭子上架的“官员”们,做的事情来却很是井然有序。

    原因很简单,一是用心,二是听话。

    能力、素质什么的从来不是天生就有,并且与出身、受教育程度无关,只与是否用心做事有关。

    方山坳的人做事无比用心。

    他们唯燕迴之命是从,个个不遗余力,竭尽所能地完成燕迴安排的任何事情。

    即便新加入燕家军的三千多人,享受了燕家军的待遇之后,了解了燕迴的本事之后,也全都死心塌地的跟着搞起了建设。

    下凡的神……这个隐藏身份的号召力强大的不可思议。

    有人悄悄用木头雕了燕迴的神像参拜,还有人明目张胆的收集燕迴用过的东西和吃剩的兽骨,说是能护佑人们平安。

    燕迴从凌振口中听说了这个消息,为此大为震怒,还专门把大家召集起来训斥。

    然并卵。

    辟谣的次数多了,谣言也就成了真事。

    燕迴几经努力之后,终于无奈的妥协,违心的把管事们召集起来,说自己是仙家的传人,不过大家不要乱传。

    为了让事情更可信一些,燕迴还告诉大家,说自己小的时候不懂事,把师父炼制的豹胎易筋丸当糖豆吃了,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力气。

    “豹胎易筋丸是我师父炼制的丹药,专门用来增长力气,凡人吃一颗就可拥有虎豹之力……”

    “……我吃了两大葫芦……”

    燕迴这么一解释,所有的人都信了,并且还脑补了很多事情。

    ……燕将军是仙家传人,燕家军是将军的私军,咱们又是燕家军的一员,那岂不是说,咱们都是仙家的奴仆?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仙家的奴仆也是仙人!

    ……当然咱们现在还都不是仙人,不过咱们只要好好立功,必然会得到将军提携,自然也会得到看顾!

    ……不是说人死之后会受小鬼欺辱么,有燕将军护着,哪个小鬼还敢欺负咱们?!

    ……燕将军那么大本事,只要咱们好好做事,说不定下辈子能投个好胎!

    ……呿,咱们都已经是仙人了,还投什么胎,以后就跟燕将军了,哼,天兵天将就是这么来的!

    方山坳的男男女女既传谣,也信谣,个个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大家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方山坳的大开发、大建设中去,每天都干的热火朝天,生怕自己活干的少了,被别人抢了功劳。

    燕迴反而闲了下来。

    人的数量多了,个人的力量便显不出来。

    于是燕迴便带着凌振到处晃悠,这里指点一下,那里招呼两句。

    燕迴有着超越北宋一千多年的见识,又有将近二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他很随便几句话,往往就能让干活的人茅塞大开。

    在燕迴生活的时代,最重视的就是教育,当然最不重视的也是教育。

    我们只从重视的角度说。

    三岁幼儿园,二十五岁大学毕业……这种漫长的学习生涯,已经成了中国人的常态,并且学习的时间还在延长。

    燕迴没上完大学,但他学习的时间却超过了绝大多数北宋人。

    说到学习,燕迴早已把大部分知识还给了老师和学校,好在他严重偏科,忘掉的都是历史、地理、英语之类的学科,对生产发展有用的东西,他还记得不少。

    例如从物理课中学到的滑轮组。

    滑轮组是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

    改变方向的定滑轮在汉代即己出现,能够省力的动滑轮则在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中孕出,找不到具体产生的年代。

    古代中国的工匠位于社会最底层,又通过师徒这种极不利于发展的方式延续知识,以至于很多意义重大却又非常微小的发明,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却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之中。

    燕迴是在看到有人用动滑轮给房屋上梁之后才想起滑轮组的,于是花了两天的功夫,设计出了一个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的矮化版塔吊。

    绞盘、滑轮、牛筋索……这些东西北宋时期都已出现,不过还没有谁能把它们组合成可以提起数千斤重物的机械。

    燕迴设计的矮化版塔吊,无疑在北宋炸响了一声惊雷。

    如今已有三百多人的辎重营全是工匠。

    工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把手。

    这些人平时只知道劳作生产,可一旦给他们些启发,他们可以把“科技就是生产力”这句话诠释的无比彻底。

    燕迴设计的低矮版塔吊很快制作出来,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还激起了工匠们的创造热情。

    “……将军在教我们仙家秘技……”

    不知道是谁率先编造出了这样的谣言,很快大家便全都信了,于是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活”拿了出来。

    烧炭、炼钢、烧砖……工匠们的热情很快转换成了效益,只有几百间木屋的方山坳,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便具备了城镇的雏形。

    “在这里修一段城墙,这里建个吊桥……”

    有个参加过筑城的工匠告诉燕迴:“后山很陡,只要把城墙和后山连起来就是天然的屏障,谁也打不进来……”

    燕迴正准备在山上修梯田,闻言便跟着他去山上看了看情况,发现他所得一点不假。

    “你说的没错……不过咱们方山坳太小了……”

    燕迴站在后山顶向四周眺望,把方圆十几公里的方山坳一览无余,也把忙忙碌碌的人们全都收入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