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的猫竟然是上官婉儿 » 第一章 上官婉儿

第一章 上官婉儿

    “东突厥又背叛我大唐了,诸位,我等科举策论,该不会就是以此为题吧?”

    弘文馆内,学生们争相议论着。

    就在一月前,单于都护府的阿史那骨咄禄杀了守卫集结十七名突厥人,一路北上鼓动了六七百突厥人,遂攻打黑沙城倨于总材山。

    此事已在长安传的沸沸扬扬,不少人都觉得突厥人还是杀少了,屡屡叛变,死性不改。

    这也让身在长安定居的异族人惶惶不可终日。

    大唐为了凸显大国风范,在对待外国人方面,也是颇为大度。

    比如外国人来唐,可以经商,可以科举,可以娶妻,可以出家……

    但本国人却只有士农才可科举,且无故不得出国。

    玄奘法师当年去天竺便是偷渡离境。

    这般超国民待遇,也让本国人对外国人心生不满。

    只是平日里大家都不会表现出来。

    如今,借着突厥再次叛唐的机会,长安城里也是掀起了一股排外的风波。

    不少伤人事件也是频频发生。

    不过这一切都与弘文馆无关,科举将近,异族复叛,对读书人来说,这就是试卷上的考题。

    如何作答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事!

    “不好说,但以礼部以往的出题方向,以此为题确有可能!”

    “那我等又该如何破题呢?”

    “呃……”

    众人有些犯难。

    策论文章若想得高分,辞藻华丽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破题之句是否精妙。

    就比如突厥叛唐一事,若是仅从如何讨伐突厥,洋洋洒洒写出一篇辞藻华丽之文章,那便只能算是合格之作。

    可如果能够分析出突厥叛唐的原因,又或者给出彻底解决突厥之乱的方法,那自然能够成为佳作,获得考官青睐。

    然,真要这般简单,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又岂会解决不掉?

    “咦,快看,是上官先生他们来了。”

    弘文馆外,一众身穿青色长衫的先生走来,为首的却是一位女子,美艳的妆容下,精致的面容让在场的学生们都纷纷侧目。

    上官婉儿,弘文馆先生,皇后钦点的先生。

    其才学自是不必说,但她能站在所有先生的前列,却是因为她的身份。

    皇后近臣这四个字,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

    “先生好!”

    众学生纷纷叉手行礼。

    “你们在讨论何事?”刘敬轩问。

    其中一位名叫段怀本的学生道,“刘先生,我等在讨论突厥叛唐一事,科举将近,大家都认为此事极有可能成为策论考点。”

    刘敬轩颔首,“既然如此,你等可有讨论出破题之法?”

    众人摇头,皆是无言。

    “不知刘先生可否帮我等解惑?”

    刘敬轩笑道,“我可没这么大的本事,突厥之患困扰大唐已久,若是我能有破题之法,又岂会在弘文馆当个教书先生,我看啊,还是让上官先生来吧,她可是皇后身边的红人,想必定有高见。”

    这话,怎么听着这么酸呢……

    众人心里嘀咕着,倒是没有明说。

    上官婉儿凤眼微瞥,朱唇轻启,“弘文馆乃天子学堂,身为先生,当引以为傲,刘先生如此妄自菲薄,是轻贱自己,还是轻贱皇室?”

    唰~~

    刘敬轩闻言,脸色一下子就变得无比苍白。

    这个帽子要是被扣实了,他这颗脑袋都未必能保得住。

    “某,某并非此意!”刘敬轩喝道。

    上官婉儿眉眼微抬,“不是最好,刘先生切记,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若因些许歪念就触怒他人,小心惹火上身!”

    刘敬轩赶忙叉手行礼,“上官先生教训的是。”

    论年纪,刘敬轩足足大了上官婉儿一轮,可论手段,刘敬轩却显得格外稚嫩。

    教训完刘敬轩,上官婉儿目光瞥向众学生。

    大概是因为她刚才的一番举动,不少学生都不敢再直视她的眼神。

    这是个美丽却又可怕的女人!

    嗯?

    上官婉儿的目光扫视一番后,突然在一个人的身上停留了一会。

    此人正在提笔练字,似乎对外界的一切都毫不在意。

    裴庆远注意到这一幕后,立刻用手肘戳了戳李正,努嘴示意。

    李正一脸疑惑,顺着裴庆远示意的方向抬头看去,正巧与上官婉儿对视,几乎是一瞬之间,上官婉儿便收回了目光,顺便带走了些许惊慌。

    “?”李正有些奇怪。

    刚才是错觉吗?

    怎么感觉她有点害羞?

    不可能,这个女人会知道什么是害羞?

    李正虽然跟上官婉儿不是很熟,但作为她的学生,对她的性格却是多少有些了解。

    高傲、清冷,还有那么一点学来的不怒自威。

    害羞这个属性,完全不应该出现在她身上。

    “尔等求那破题之法,无非是想求速成手段,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突厥叛唐并非第一次了,那么为何突厥会反复无常,叛而降,降而复叛呢?”

    “说到底,无非就是人心之论,突厥反复,便是人心不定,大唐还没有一个政策能安抚残余突厥之人心。”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怀诸侯也,柔远人也。”

    “治强大之异族,以杀止杀,治残余之异族,以怀柔蚕食,用时间与文化,来化解族群之仇恨、之隔阂,方能真正‘亡其族、灭其种’,从根本上让异族归附于大唐。”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

    是啊,几月前突厥降将被杀,没多久,突厥就又叛变了。

    换做他们是突厥人,叛是死,降也是死,那何不搏他一搏。

    说到底,无论大唐怎么开放,突厥始终都是异族,倘若对他们灌输大唐文化,让他们彻底成为大唐人,那他们还会再干那叛逆之事吗?

    一时间,弘文馆的学生们开启了头脑风暴。

    有人受到启发,从民风出发,准备写一篇大唐百姓与异族和谐相处之文章。

    也有人从身份认同出发,以淡化族群,强化国家概念着手。

    上官婉儿这一席话,瞬间打开了所有学生的思路。

    “多谢上官先生赐教!”段怀本叉手行礼。

    其他学生也纷纷效仿。

    他们都是由衷的佩服。

    上官婉儿不过才十八岁,比不少学生的年纪都要小,但无论是学识还是见识,都要超出众人不少。

    “上官先生之才学与见解,某佩服!”站在上官婉儿身后的一位先生感叹不已。

    “是啊,上官先生难怪能得到皇后娘娘的赏识,我等不及也!”

    “如此施策,的确比出兵征伐更为合适,上官先生高见啊!”

    面对众人赞许,上官婉儿淡淡道,“此策,并非出自我口,我不过是转述而已。”

    不是她!

    莫非……是那位!?

    众人心中都浮现出了四个字。

    皇后娘娘!

    如此,便不奇怪了。

    当年那位上表建言十二事,可是彻底改变了大唐基本国策,让屡屡对外征战的大唐得到了及时的休整,国力也在那时提升了不少。

    等等,如果这些话都是出自皇后娘娘之口,那科举策论岂非……

    众学生狂喜!

    上官先生这题透的妙啊!

    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