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中州 » 第四章 名医严华

第四章 名医严华

    西安府城北林木幽静,坐落着几座雅致的府邸。三皇子的寓所“关山院”便是其中之一,院内瘦石曲水、白墙青瓦,隐隐有江南庭院的风采。

    关山院内的一间厢房中,殷三百躺在床上悠悠醒转睁开眼来。他挪动着身体想坐立起来,但一牵动着后背的刀伤便传来钻心的疼痛,使得它发出低沉的哼鸣。

    守在门外的侍女听得房中声音,知道殷三百已经醒转,忙开门进来给殷三百递水。更有一人给殷三百换上敷在头上的湿巾。

    殷三百接过水,吃力得问道:

    “这……这是何处。”

    侍女说道:

    “这是三皇子殿下在西安的府邸,义士被匈奴人所伤,三皇子特接待义士入府治疗,并让我等好生服侍。义士昏迷了一天,此刻才醒转。”

    听得此言,殷三百脸上露出一抹惨笑,回想起自己昨日和匈奴少年的打斗,那少年死寂一般的眼睛似乎洞穿自己的心灵。

    “还是太弱了吗?”殷三百喃喃自语着。

    向这些侍女了解了一些三皇子的信息后殷三百屏退侍女,起身行走起来,除了后背和两臂的伤口牵动隐隐作疼之外并未伤及内脏,心中松了一口气。

    殷三百盘膝坐于床上,神识沉入识海,见脑海中十个识海仍在,只是其中的元气已是非常稀薄,显然是连日来的消耗和重伤,将识海中的元气消耗了许多。若非殷三百识海深厚,否则早伤及根骨留下暗疾,甚至直接殒命也未可知。

    过不多时,只听得房门吱呀一响,三皇子带了个郎中进来了。见殷三百已可以站立,笑道:

    “义士醒转啦,昨日受了那么重的伤,故而我让人将你带入府中好生照料,如今看来应当并无大碍。”说罢他扶着殷三百做到了椅上,自己也拉了个椅子坐下。

    殷三百感激道:

    “贱命一条,竟然劳烦殿下费神,殿下恩情草民感激不尽。”

    三皇子摆摆手,说道:

    “义士说的哪里话,阻击匈奴骑兵原非义士之责任,义士慨然迎敌,着实令人敬佩,照料不周还望见谅。”

    殷三百眼中浮出一抹刚毅,说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魏并非仅是朝廷的大魏,更是天下人的大魏,我出手赶走几个家贼,实属应该。”

    三皇子听得此言,眼中已有一丝不悦,但他城府颇深,旋即改颜笑道:

    “大魏子民若都如义士一般,何愁大魏不兴啊,哈哈哈。”

    三皇子又问道:

    “尚不知义士名讳,哪里人士?”

    殷三百此刻被司忘沫改换面容,三皇子自然不会认识他,只得扯谎道:

    “鄙姓贾,单名一个仁义的仁字,不过是西安府一个庄稼汉,自幼习得一些拳脚自保而已。”说到此处,殷三百气力不继,咳嗽了一声。

    三皇子听了,自责道:

    “哎哟,看我竟然忘了贾兄重伤初愈,我还拉着你说这么多话。”

    他又拉来郎中,说道:

    “这是甘陕名医严华,我特请来为贾兄治疗的。”

    殷三百看着名医严华脸上的淤青和难以掩饰的恐惧,自然知道三皇子所说的请是怎样一种请法。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

    严华看着殷三百的脸色,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来,早上他被“请”入府中的时候他是见过殷三百得,当时虽然重伤,但是面庞还是黝黑的,并无生命之危。并且他对症下药,亲攥一良方。

    现在看向殷三百,面庞处依旧发黑,印堂出却是发白,他行医数月以来也没有见过这种面相。

    他自然不知道殷三百那黝黑的面庞是经过易容的。但是印堂处经过一天多的毛巾热敷,早已将原本黑色的化妆品涂抹去了,露出了原本的肤色。

    俗话说“印堂发黑,大祸临头”。这印堂发白,却着实找不到对应的症状,倒似死相了。

    那严华又替殷三百切脉,这一切更是一惊,殷三百的脉搏比常人快了数倍,似乎有几个心脏一同在跳动。

    原来殷三百十个识海的元气在体内磅礴涌动,治疗体内的伤势,故而脉搏强劲,如几个心脏一同跳动般。

    “阁下,额……吃人?”

    殷三百听了这没头没脑的话,正欲作答,又听得严华说道:

    “还是生吞,不然怎么似有几个心脏同时在跳”

    坐在一旁的三皇子坐不住了,问道:

    “先生没有把错脉吧?怎么会有如此强劲的脉搏,纵然如此强劲,亦不可能是吃人所致。”

    殷三百说道:

    “我幼年时常进山打蛇,生吃了许多蛇胆,想来脉搏强劲是因此而至。”

    严华略微沉吟,深沉得说道:

    “阁下,面有死相,时日无多矣!”

    三皇子听得此言,知严华是甘陕名医,自然不会信口胡说,忙问道:

    “怎么,贾兄所受得伤极重不错,只是现在看来应当好转,怎么还会时日无多?”

    严华说道:

    “我观贾义士印堂发白,此乃死相,当是生机已断,回光返照而已。”

    殷三百听得此言,旋即反应过来,心中暗笑严华的名不副实,为免名医再祸害他人,应当要现在就戳穿他不可。

    当下殷三百站立起身,说道:

    “先生此言差矣,我尚能打出一套拳脚,不妨看看。”

    三皇子关心问道:

    “贾兄能打拳脚功夫想必了得,只是大伤初愈,应当好好修养才是,日后再打不迟。”

    殷三百说道:

    “无妨,庄稼人躺了一日,身上痒的紧呢,应当活动活动才好。”

    说罢不待两人反应,殷三百展开拳脚,便在厢房内施展开来,好在伤口在十个识海元气的滋润下并不像一开始一般疼痛。只听得拳脚施展之间呼呼生风,迅若猛虎,宛若蛟龙。

    三皇子见了殷三百的拳脚,早在一旁拍手叫好。

    严华见得如此,忙大呼道:

    “贾义士千万不可如此,有可能急火攻心,到时候神仙难救啊!”

    三皇子见了殷三百的状态和严华所述完全不同,又难得见到这么精彩的拳脚,故而也没有阻止殷三百继续施展拳脚,当下对严华的医术有了一些怀疑。

    此时只听得门外叫了一声:

    “药来了!药来了!”

    原来是严华对症下药所攥写的良方熬煮好了,严华的良方中有一些极难配齐的药材,故而到此刻才配齐煮好。

    严华听说药好了,脸上阴晴不定,似乎有难言的心事,他本医技平平,自知难以配出良方,故而随意写了几味极难收集的药材,只希望配不齐才好,哪知三皇子竟如此大的能量,一日之内便将之配齐。

    三皇子听得此言,喜道:

    “太好了,严先生的良方煮好了,贾兄,这可是我花了大价钱找良药斋配齐的,快,趁热喝了。”

    殷三百一脸苦笑,他知自己体无大碍,用不着喝什么药,况且这严华医技平平,喝了这药指不定会出什么问题呢。

    他向严华问道:

    “先生,在下粗浅地了解一些药理,不知此方是以哪几种草药相配,容在下学习一下也好。”

    严华已是骑虎难下,但他看着殷三百一个庄稼汉对于药理也不会太懂,故而心中稍定,说道:

    “此方可好得紧,且不说生死人肉白骨,那要是一个病入膏肓之人服用此方…”他说到此处朝殷三百看了看,接着说道:“服用之后三日之内便能生龙活虎。无病之人服用此方也有用,实在是妙的紧啊。”

    严华此话一出,听得在一旁端药的婢女一朵红霞自脸上红到了耳朵根,显是羞愧已极。

    三皇子是个细心人,见状将药端到手上,向婢女说道:

    “你且下去吧。”

    那婢女语声娇弱,答应一声便即快步离去。

    三皇子催促道:

    “先生可否告知良方,我知行医之人有些良方是不外传的,如若方便可以与贾兄说了,让他日后好钻研一二,如若不便那也无妨。”

    严华说道:

    “但说无妨,但说无妨,医道讲究的是一个阴阳调和,凡人之身体久而久之难免会有失调和。若用药不猛,则不能将不调和的身体调和,是故矫枉必须过正,我这方子里面用药可是猛的很,贾义士知晓之后可千万要照比抓配,否则可能反受其害。”

    殷三百说到:

    “自当照比抓配,愿闻其详。”

    严华说道:

    “附子、麻黄五钱以祛阴寒;黄连、芒硝五钱以去湿热;犀角一钱以壮阳、桂枝一钱以补阴;肉桂三钱、细辛三钱以主阴阳调和。此方可谓得阴阳调和之妙。”

    三皇子不通医术,在一旁听了直点头,心中暗赞严华不愧为甘陕名医,于药理竟然也有如此之深的造诣。

    殷三百听了,知道严华所撰的药方中皆是性烈之药,不是极阴便是极阳,寻常药方中若是抓进一味便可谓之猛烈,如此多的烈药在一起煎煮,若是喝了,纵凭自己十个识海滋养,也极有可能喝出人命来。便说道:

    “妙极秒极,如此药方时所罕见,我观先生形体强健,想来平日便是以此方调养的吧。”

    严华哪里曾喝过这药,只是前两日被三皇子强抓过来瞎写的药方,然后想着趁无人注意溜之大吉,哪里想府邸之中常有人走动,是以不好脱身。他本以为三皇子短期之内定难佩齐这些药材,却没想到一日之内便配齐。他虽医术不佳,但他心中自知这药是往往喝不得的,若是喝了非出毛病不可。便答道:

    “药物珍贵,小医哪里有这命喝…”他说道此处,想到若是良方无人喝过,三皇子和眼前这个庄稼汉又怎会相信这是良方呢?便即补充道:“两年前贱内曾经喝过一碗,有家都不敢回。”

    三皇子在一旁听的此言,已是忍不住嗤嗤而笑,心中思量着稍后便喝两碗调养。

    殷三百故作惊讶道:

    “此方竟如此神妙,且令夫人仅喝得一碗便如此,呃,神勇,当真是一碗?”

    “一碗!”

    严华斩钉截铁地说道。

    “正好!这里正是一碗,可以助先生摆脱不敢回家之苦。”

    殷三百指着三皇子手中的药说道。

    严华忙推脱道:

    “此乃专为义士熬煮之药,义士勿要礼让,快快喝了吧。”

    殷三百说道:

    “庄稼汉子受些小伤,安能受用如此良药,归家修养两日即可,况且若服此药阳气大盛,在下这铁杵也无处可磨啊!还是先生喝了为好。”

    三皇子看着手中的药,吞下一口唾沫,说道:

    “贾兄当真要割爱?”

    “当真。”

    三皇子却哈哈大笑起来,说道:

    “我早有准备。”他拍拍手唤来侍女,吩咐道:“把药都端上来。”

    转头向两人解释道:

    “我思量严先生所撰之良方抓药不易,是故多抓去了一些,莫说二位需要,我也是需要的紧啊,连日来看着西安城的秦楼楚馆,心中早是瘙痒难耐,怎奈力不从心矣。”旋即他又哈哈哈笑道:

    “方才我正准备自饮,二位竟然也如此需要,不妨三人对饮如何?”

    严华已是面如土色,若是三皇子喝了一命呜呼,那岂不是自己得满门抄斩么,当下他忙说道:

    “殿下,小人此方,纵使是煎煮的过程中,也应当时时注意火候,若是火候控制不当,那么药效不能发挥,反倒会深受其害。”

    三皇子收起笑靥,说道:

    “严先生何不早说,险些误了大事,若是贾兄稀里糊涂得便喝了你这药,岂非使我有愧与他?”

    严华忙说道:

    “一直感念殿下看重小医,亲自到家邀请,是以疏忽了这件要紧事。”

    三皇子说道:

    “好了,我最为赏罚分明,今日你予我良方,日后定要大大得赏你,但是你于火候之事未尽早告知,且罚你自饮这一碗吧。”

    说罢三皇子将碗递到了严华身前。

    严华见药碗递来,便似一条毒蛇缓缓靠近一般,额头之上细密的汗珠顿时冒了出来。

    三皇子见严华呆立在原地,迟迟没有反应,问道:

    “严先生,如此可有不妥?既是良药,误了火候,药效不佳,但也不会变成毒药?”

    严华忙说道:

    “断然不会。”

    一咬牙端起药来咕噜噜地灌进肚中。

    三皇子赞道:

    “好得很,严先生新服此药,而贵妇人已服药两年,想来药效已过。严先生不日便能在家中耀武扬威占据主动了。”

    殷三百也是在一旁拍手称赞。

    严华服用此药之后,只觉喉咙一阵发紧,继而眼冒金星。

    不多时,却扑通一声倒地不起,口吐白沫眼看是要不行了。

    严华,卒!

    三皇子神色一滞,显是没想到严华所配之药竟是一副毒药。他看向殷三百,殷三百也看向他,两人面面相觑,竟不知说何话是好。

    殷三百叹道:“火候竟如此重要?竟将一副良药生生熬成了一副毒药。”

    三皇子此时脸上挂不住了,命人将严华的尸体抬走,任谁也能看出严华便是一个江湖骗子,没想到弄巧成拙,此刻竟栽在了自己手中。

    他充满歉意地说道:

    “贾兄,实在不好意思,传闻说严华是甘陕名医,故而将他请来,没想到是个江湖骗子,实在抱歉,实在抱歉。”

    殷三百说道:

    “殿下初到甘陕,尚不太熟悉,难免被这些江湖骗子所骗。另外殿下,骗子不止在江湖,庙堂之中的骗子多得是,骗术也更为高明。”

    殷三百深知三皇子是能够左右朝堂的人物,他若是能够明察秋毫,对官场中榨取民脂民膏的骗子能够识别出来,那么实在是件大大有利于百姓的事情,故而此刻以此事进行劝谏。

    三皇子自然知道殷三百所说的庙堂是什么,与江湖相对应的庙堂不就是官场嘛,官场之中的贪官污吏,暗地里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表面上却是百姓的父母官。

    当然还有一层意思三皇子是怎么也想不到的,那便是朝廷也是庙堂,皇帝更是极为高明的骗子,甚至于可以称之为窃贼。这一点殷三百看得很清楚,而天下看不清楚的人很多,三皇子身处于庙堂之中,自然也看不清楚。

    三皇子笑道:

    “贾兄提醒得是,吏治清廉是我朝一直重视的事情,父皇派我来甘陕,其一便是清明吏治;其二便是近来匈奴与大魏边疆时有摩擦,不久将有战事。”

    殷三百听言已有些动容,问道:

    “此事我早有耳闻,只是不知边境形势现今如何,匈奴狼子野心,与我汉人历来是死敌。”

    三皇子说道:

    “我此来便是想往边境走一遭,考察边境形势,为日后的战事做准备,只是苦于身边缺少忠义双全的可用之人。”

    殷三百笑道:

    “我虽是庄稼汉,但也不是整日埋头种庄稼,于朝堂之中的人事却是稍有一些了解。甘陕能人猛将如云,怎可谓无人。”

    “镇远侯云征蓬,统领镇远军所向无敌,积威之下匈奴人望风而逃。”

    “甘陕总督何不归统领甘陕军务,直属军队破虏军更是勇猛无敌,猛将勇军相得益彰。”

    “武部侍郎杨行将军深入匈奴境内三千里夺回大魏军旗,斩敌百余名,可谓神勇无敌。”

    ……

    殷三百还待再说时,却被三皇子摆手止住,三皇子说道:

    “贾兄所言非虚,甘陕之人才非不多,然而能为我所用的,却是不多。”

    三皇子沉吟道:

    “贾兄所说众人,皆是成名已久,除却杨行将军看重我之外,其他人很难不把我看作乳臭未干之小子,如何能得到他们死心塌地的归附,且朝廷之中并非只有我一个皇子,这些大臣们要么早有归附,要么则是保持中立,不敢乱动。”

    殷三百早料到朝堂之中关系错综复杂,三皇子初到甘陕,大臣们一个个表面上唯唯诺诺,然而实际上的威势却没有多少,故而他急于招贤纳士。

    殷三百说道:

    “只要殿下真心待民,体贴大众疾苦,民众之中自然有无数仁人志士愿意归附殿下麾下。”

    三皇子撇了撇嘴,说道:

    “所谓子民,不过是牛羊而已,只能以狠厉手段将之奴役,越放松管制则越不服管制。”

    殷三百说道:

    “殿下所言草民不敢苟同,殊不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三皇子说道:

    “只怕有些不服管教的乱臣贼子,如殷三百之徒,竟敢当众斩杀县令,若不严加管教,大魏的天下岂能长治久安乎?”

    殷三百见说到自己身上来,已是颇有愠色,说道:

    “若无殷三百之徒,天下又不知有多少的贪官污吏来。”

    三皇子说道:

    “官员乱纪,自有国法处置,岂能容江湖草寇之徒就地格杀,如此则国无国法,我大魏安能不乱?”

    殷三百知道自己已经不能多说,否则可能引祸上身,只得任由三皇子说着他的见解。

    三皇子本想招纳殷三百到自己麾下,言已至此,他知道殷三百的想法与自己有很大不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下起了逐客令,说道:

    “贾兄,我以阁下义阻匈奴骑兵而有意结纳,如今看来想法差距过大,只希望山高海阔,我们后会有期了。”

    殷三百听得此言,起身说道:

    “殿下大恩,草民来日定当报答。”

    说罢转头向殿外走去。

    三皇子看着殷三百的背影,独自沉思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贾仁一个庄家汉子又怎会知道这样一句话,贾人,贾人,莫非便是个假人不成?

    三皇子反应过来,待要追出细问时,殷三百已经离开许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