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 第250章 贵宾服务

第250章 贵宾服务

    京城。

    朱雀街。

    大明银行正大门前,前来观礼大明第一家银行开业大典的人听到这话。

    直接蒙圈了!

    存钱,不收取利息,免费帮我们保管?而且还是国家、朝廷直接背书?!

    借贷,只收取三分利,而且还是一本一利,低利息且不会利滚利?!

    天呐!

    这简直是在开天恩,而且大家都知道虽然大明银行的主官是杨思义,可它背后直接的负责人可是当朝太子朱标。

    大明银行就此正式开业。

    百姓们涌入银行。

    下面的官员和工作人员,立马开始忙碌起来,负责对接一般的百姓。

    而主官杨思义,则是带着京城的那些富商们,一起进入了贵宾包厢。

    贵宾接待,这一个概念,也是杨宪给朱标的有关大明银行设计其中一点。

    贵宾包间里的布置十分典雅。

    富商们一个个跟着落座,银行工作人员立马是奉上热茶与点心。

    只是这个时候,在场众富商谁也没有心情喝茶,所有人都将目光看向坐在主座的杨思义。

    杨思义看着众人,轻轻一笑,开口道:“各位都是京城的商界翘楚,资金雄厚,咱大明银行自是将诸位当成贵宾对待,大明银行之后还有赖大伙儿多多支持。”

    杨思义一句话,就拉近了与众人的距离。

    让在场众富商对他观感极好。

    要知道商人在明朝,尤其是洪武年间,社会地位低下。

    而眼前这个杨思义可是堂堂当朝正三品官员,放在后世可是部级官员了。

    就算是后世,那些商人遇到这种待遇,也是会受宠若惊,更加遑论此时是明朝洪武了。

    因此在听到杨思义说“有赖大伙儿多多支持”这事之后,在场所有富商都是第一时间站了起来,口里连说着“不敢不敢”。

    杨思义看到这很满意,笑道:“大伙儿都坐,大明银行和你们以往打交道的各个衙门都不一样,用不着如此拘谨。”

    富商们虽然都坐下了,可屁股都只敢沾一部分在椅子上。

    简单寒暄过后。

    杨思义直接步入今日主题,他看着众富商,开口笑道:“诸位都是京城富商,咱们大明银行针对诸位特别开了一个业务,那就是大额定期存款业务。”

    “大额定期存款?”富商们疑惑道。

    这对于他们来说完全就是一个新名词,不过按字面意思倒是也不难理解,直白易懂。

    杨思义点了点头,开口笑道:“没错,简单来说,就是存款达到一定额度,一定期限之后,咱们大明银行不仅不收取保管费,而且反而会给你们利息。”

    “拿最低标准5万两白银举例,存三年定期,到期后可以一次性获得百分之一的利息,也就是说三年后两本带息可以取走五万零五百两白银。”

    “存五年定期,到期后可以一次性获得百分之二的利息。”

    “如果存满八年的话,到期后则是可以一次性获得百分之五的利息!”

    这番话一出,在坐的所有富商全都心动了。

    这同样是杨宪在奏折里给朱标有关大明银行的提议,朱标采纳了。

    即便是最高的大额定期存款利息,八年百分之五,平均到每年,实际上也才百分之一不到。

    而大明银行放出去的贷款利息,再低,月息也有三分,按年算的话就是3.6。

    这笔账无论怎么算都是包赚的。

    同样是和钱财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杨思义在听了朱标讲了这个点子后,那是忍不住直接当场拍手叫好,对于那个不相熟的杨宪就越发佩服了。

    杨思义在担任大明银行主官前,是在地方上任职,官至陕西行省参政。

    因此并不认识杨宪,以前是从大明日报以及朝廷邸报上了解他,到了京城后,则是从各式各样的人口中听到杨宪的各种事迹。

    在场的京城富商,一共二十七人。

    杨思义特地让人去调查过他们所有人的底细。

    有茶马起家的,有搞进出口贸易的,有搞赌坊的,也有搞丝绸布匹的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有钱。

    能够接到大明银行给的邀请函,进入贵宾包厢议事的,身家就没有低于百万两的。

    放在后世也就是都是10亿往上走的身家。

    杨思义开口道:“诸位刚来的时候,我就已经说过大明银行刚成立,还需诸位鼎力相助!”

    “各位都是大明的商人,也该为咱们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

    “更何况,这钱也不是白要的各位,咱们大明银行给的利息已经相当厚道了。”

    杨思义顿了顿,接着开口道:“太子殿下今日有事没能亲至,可在本官来之前,他和咱说了一句话。他说他身为大明银行总行行长,愿意以太子之身,作为保证,允诺任何一个大明子民存进大明银行的钱,都绝不会少了一分一厘!”

    “到了时间,也绝不会差储户一分利息。”

    “我杨思义,今日同样以自己的官身作保。”

    话音落下,杨思义将象征自己大明银行副行长的官印给拿了出来,直接摆放在旁边的桌子上。

    在场富商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谁也没有率先开口,即便杨思义先前这番举动,已经是给了十足的诚意。

    可事关自己的钱财,他们还是慎之又慎。

    能够将家产做到他们这个地步的,哪个不是人精。

    毕竟历史上前车之鉴,实在是太多。

    债台高筑这个成语怎么来的?

    宋仁宗直接向商户们打白条借钱不还,当时为了凑足对西夏用兵的经费,朝廷向富户们借了很多钱,其中仅李氏一家就借了二十余万贯。这些钱最后没还,只给了这些富户几个“京官名目”,就算两清了。

    这些所谓的“京官名目”就是一个虚衔名头,对朝廷来说不算成本,几十万贯资财对百姓而言却是实打实的家产,富户们显然亏惨了。

    这种例子历朝历代比比皆是。

    小额存款是无所谓,可涉及大额,他们实在是放心不下。

    这些富商们想了想,朝廷的面子不能不给,不然现在就下不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