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 第369章 讨万国檄文

第369章 讨万国檄文

    奉天殿。

    所有人都知道以朱元璋的性子,这一次必定会出兵,可即便是最为激进、好战的蓝玉,也想不到朱元璋竟会如此疯狂,同时对八国宣战!

    朱元璋就这样高坐在龙庭之上,冷眼俯视着下方众臣,另一边的内侍则在大声宣读着昨夜连夜起草的讨万国檄文。

    “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於彼.”

    “朝廷稍加牵就,彼等负其凶横”

    “王师所至,何坚不破?”

    朱元璋不是没有给过这些国家机会,如今他们既然自己找死,那就让他们知道得罪大明的下场。

    整篇檄文下来,那些武将们听得是热血沸腾!

    以蓝玉为首的武将们纷纷请命出战。

    可一个朝堂之上,不可能,也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这时就有理智的文臣站出来谏言,当然这种时候,他们不可能直接反对战争,而是反对同时对多国开战。

    这些文臣的建议是,根据各国在这次反明事件的严重程度,只对其中最为刺头的国家进行征讨。

    至于其他一些国家,在他们看来,在见到得罪大明的下场后,就会主动请罪,到时候只需稍加惩戒,让他们感受到大明的威严即可。

    而且即便是真要讨伐,也应该徐徐图之,挨个击破。因为即便大明如今兵强马壮,有着绝对武力压制,可国战不是小儿科,对方也不是泥捏的,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有文臣拿安南举例,说这个时候南方地带已经连续降雨数日,城中还好,荒野之外,尽是泥泞之地。

    兵不能至,马不能行。

    真要出兵征讨也是一***烦。

    文武百官争论不休,所有人都下意识看向胡惟庸。

    身为中书省左丞相,百官之首的他,到现在都没有发表意见。

    他的意见至关重要。

    在众人的目光中,胡惟庸缓缓站了出来,开口道:“陛下圣明!臣胡惟庸附议!”

    “这些蕞尔小国,杀我大明臣子,犯我大明疆土,血债就得用鲜血来偿还。不报此仇,大明何用?养兵何用!”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明,让他们知道冒犯我们大明威严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

    朝堂下,胡惟庸站在百官前头,身子挺拔,发铮铮之音!

    朱元璋看着下方的胡惟庸,双眼深处流露出赞赏的神情。

    胡惟庸果然是个聪明人,在很多方面甚至比他的老师李善长还要聪明。

    今天这件事,别说刘伯温、宋濂,就算是李善长在场也绝对会劝朱元璋。

    当然在杨宪看来,胡惟庸与其说是聪明,不如说是他比这些人都要了解朱元璋。

    “好,那么此事就这么定了。”朱元璋轻轻拍了拍龙椅的扶手,开口道。“散朝后,胡惟庸你连同军机处一起,尽快制定出此次征讨方案。”

    “臣遵旨。”

    “陛下圣明!”

    百官散朝后。

    军机处小朝议。

    胡惟庸很快便是拿出一份极为详细的征讨方案,其中包括带兵将领人选、各支征讨军队士兵人数、所需火器粮草数量、行军路线等等,几乎将所有能考虑到的事情全都考虑进去了。

    汤和、李文忠这些名将估算了一下,胡惟庸这份方案十分合理。

    军机处几人看了无不是暗自点头,也只有像胡惟庸这种从龙凤元年就跟着老朱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文官才会懂这些,如今盛世从政的文官是绝不可能写得出这样的征讨方案。

    很快这份方案就提交到了朱元璋手中,朱元璋看后也十分满意,当即下令决定出兵。

    夜深了。

    军机处众人也跟着散了。

    “杨国公,杨国公!”

    出了宫门后,杨宪忽然听到了身后响起的呼喊声,不由停下脚步。

    就见着汤和和李文忠两人快步赶了上来。

    “汤帅,曹国公。”杨宪看着来人,双手抱拳,开口道。“不知二位有什么事?”

    李文忠和汤和相互看了一眼,李文忠率先开口问道:“方才在军机处,杨国公一直沉默不语,不知是何原因?是对这次征讨不赞同吗?”

    杨宪轻轻摇了摇头,顿了顿,开口反问道:“敢问曹国公,你觉得胡丞相的征讨方案如何?”

    李文忠知道杨宪与胡惟庸之间有矛盾。

    他沉默了片刻,还是如实回道:“胡丞相提出的方案,十分合理,几乎挑不出任何错处。”

    一旁的汤和也跟着开口道:“其中将领选择上,胡丞相并没有全部用淮西旧部,而是推荐启用大量近几年军队改革后上任的年轻将军。量才而用,并未因出生而有限制,这一点尤为难得。”

    杨宪看着李文忠和汤和认真的表情,轻笑了一声,他知道这二人一定是误会了什么。

    杨宪的格局可是整个星程大海,区区胡惟庸他压根就没有放在心上。

    “就是因为太完美了。”杨宪轻轻摇了摇头,开口道。“问题就出在这里。”

    提出的方案好反而有问题,这又是什么道理?

    李文忠和汤和二人面面相觑,他们感觉脑子有些不够用了。

    这倒并非是在说李文忠和汤和不够聪明,能够走到他们如今这个地步,不聪明早就不知死千百回了。

    他们想不明白,单纯只是因为他们从没有把问题往那个方向去想而已。

    因为那在他们看来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杨宪见此,只能继续点明道:“汤帅和曹国公二人,都是世间少有的将帅之才,就连你们也认为胡丞相的方案没问题,那么自然是没有问题。抛开将领人选这个问题不谈,八支不同出征队伍的士兵人数、粮草、火器,包括行军路线,二位认为这些问题,能够在短短半天时间就准备得好吗?”

    汤和和李文忠沉默了,他们扪心自问,最后只能承认自己还真做不到一点。

    从大朝会散朝,到军机处议事,这期间这么一点时间,怕是连查询各国情报已经周边地图情形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制定出如此详尽完美的方案了。